2月初蘋果手機再次調價,與價效比高的國產機相比還有優勢嗎?
不是我批評哈,有少數吃瓜群眾一天到晚不買手機只做雲點評,鍵盤一敲指點手機江山那是來去自如,文采飛揚快意江湖的氣勢躍然紙上,難怪有網友笑談,半生只在指尖過,一約網戰成仇人。這不,聽說2月初有媒體鼓吹蘋果再度降價,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老夥計們又揣著雙手發問了:iPhone一再跌份兒,安卓黨是不是要揚眉吐氣了?不用說,這條提問下面少不了果粉和安卓陣營的冷嘲熱諷。

心平氣和一點,我對題主並無冒犯之意;最初邀請我答題的題主,提問原文還是蠻客觀的,既給出了新聞來源(澎湃),也給出了新聞原話。比如:“蘋果1月13日開始在天貓平臺啟動降價政策”,再如“1月29日前iPhone在天貓平臺銷量提升76%”、“蘇寧有關蘋果的流量和銷售量暴增”等等……真正讓我“卡脖”的是最近一些私信我的“機關槍”網友,平時就事兒論事的蘋果文被損為“領了蘋果的賞”,阿尤克定謎?宣告一點,手機(乃至產品)是用來用的,不是用來信仰的,更別說有些產品根本不值得信仰。除非標題效果,我從來不會寫出“XX品牌就是信仰”這樣內心殘缺的二話(借個SONY圖來幫大夥體會一下所謂信仰,無意冒犯)。

回到蘋果降價話題,說iPhone跌份兒喪失優勢這種話的人,很可能是沒怎麼用過蘋果的機友。蘋果的優勢根本就不是價格,個人認為,多年來打造的科技品牌影響力是很重要的優勢,其次是累積的技術實力,價格……蘋果的高溢價可不是一兩年的事兒,降價也賺,再降還賺。你國產旗艦降一個試試,沒準很快就被自家新千元機幹掉了。

真正值得探討的是,蘋果這一促銷舉措背後有哪些商業謀略,乃至更為深遠的國家戰略意義——這後半句我就不展開了,數碼博主難聊社會話題。我僅就自己瞭解的領域,粗淺的解讀一下前半句:年初蘋果向外界公開的降價動向,無非就是一個熟悉商業運作的大佬在調整售賣策略,像一些瓜友們想象的“山雨欲來風滿樓”、安卓機崛起、某品牌超越蘋果榮登新霸主等等情況根本不會出現。人家調價的初衷,無非是想繼續讓消費者買單,雖然這部分(絕大多數是國人)忠粉的忠誠度已經不如往日——誰讓國產安卓品牌實力越來越強了呢(看看華米OV2018的創新表現)?

其實,蘋果每一次的價格調整無非都是直奔主題:賺錢,多賺錢。比起一些國產大佬的“為了情懷、交個朋友”(某錘),“只為極致體驗”(樂視),爵士人生(某為早期某系列),蘋果公司除了喬長老時代給機友們帶來神話一般的新鮮科技感觸之外,基本上就是夾雜著“土豪金”的撈金大佬氣質,庫克時代尤甚。

國內大佬“含淚成本價”的吆喝,從未出現在蘋果釋出會上,即使有“低價”,蘋果也是用閹割檔跟自己的主推檔對比,該賺你的錢,從來不會不忍去賺。iPhone到底降價到多少,才能讓你心甘情願放棄之前看好的安卓機,這是人家蘋果操心的事兒。而讓使用者煩心的主要還是預算。一旦預算到位,願不願意買蘋果,自己心裡還沒點兒數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