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闔家團圓!這群地產人卻因賣房焦慮得失眠......
中秋佳節,闔家團圓。凌晨3時許,在某TOP10之一的房企擔任HR的小玲(化名)發了一條朋友圈。但和之前俊俏的自拍鬼臉像不同的是,這次滿滿的九宮格內,放滿了該房企目前廣州在售樓盤的截圖。
“你也有售房的任務嗎?”在朋友關切的留言中,這位96年的女生做出鬼臉表情,顧左右而言他地迴應道“小姐姐,快來買一套!”
繼2008年、2014年的樓市大蕭條後,“全員賣房”再現江湖。與之一起出現的,還有“超低一成首付”、“可以做首付貸”等被調控政策明令禁止的購房條件。
盆滿缽滿的半年財報並不能緩解房企的焦慮。實行了兩年未見鬆動的調控政策、伴隨著吃泡麵榨菜而來的消費降級、融資環境的不樂觀,廣東省擬訂取消商品房預售制……這都提醒著房地產企業: 樓市十年,黃金時代已過。
中秋假期的前一天(21日)下午,突然流傳出一份檔案,稱 "廣東省醞釀逐步取消商品房預售制度,全面實施現房銷售” 。 雖然住建部隨後緊急迴應,表示該份檔案不實,但市場已經軍心動盪。
廣東這個姿態,是否暗示著商品房預售制度退出已經進入高層考量。
地產大佬已經率先出逃,搶灘登陸其他版塊,試圖在顛覆中搶佔一絲先機。碧桂園重金佈局機器人專案、改名之後的龍湖一腳踏入養老產業,保利提出的“一主兩翼”新版塊……
新的賽道,新的挑戰和風險。這些“不務正業”房企,能HOLD住嗎?
房企大佬的集體焦慮
當年薪二十萬的你焦慮市區五萬塊一平的花園洋房時,半年淨利潤破百億的房企巨頭也同樣焦慮。
前幾日,萬科集團董事長鬱亮在媒體溝通會上直言 :“今天我們特別焦慮”。

不過,鬱老闆所言並不是矯情。國家統計局8月份資料顯示,31個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1.3%,同比上漲8.6%;但1—8月平均同比上漲6.2%,漲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3個百分點。
儘管各大城市的房價仍然在小幅上漲,但相比去年同期房價漲幅回落的現象也很常見。

樓市調控日趨嚴格、融資渠道缺乏且成本上升、加上國家號召去槓桿的大背景下,房地產界正在面臨一場巨大的挑戰。在這樣的內外部環境下,鬱老闆焦慮也不足為奇。
多元化?從改名開始
和抖音裡熱門歌曲“byebye甜甜圈”類似,房企也想和“地產”這兩個名字byebye。
焦慮的鬱老闆開始和遍佈全國的“萬科房地產有限公司”較勁。有訊息稱“深圳市萬科房地產有限公司”將更名為“深圳市萬科發展有限公司”,隨後這個訊息等到了萬科官方迴應:確實要改名, 已經在辦手續了。
萬科不孤單,早在今年7月,“龍湖地產有限公司”就已經更名為“龍湖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9月13日,保利地產正式宣佈將公司名字由“保利房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保利發展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除了改名,房企也已經用實際行動顯示自己“多元化”的決心。
早在5月份,龍湖就宣佈開始“試水養老產業”。 9月11日,龍湖養老品牌椿山萬樹釋出暨城市展廳開放儀式在重慶舉行,宣告龍湖正式跨界進軍養老產業。
9月8日,佛山市順德區政府與碧桂園集團全資子公司—廣東博智林機器人公司(簡稱“博智林機器人”)舉行簽約儀式,宣佈機器人谷專案的正式落地。
提出“一體兩翼”概念的保利,則表示已經拓展出保利地產、保利建築、保利物業、保利經紀、保利商業、保利公寓、保利會展、保利康養、保利教育、保利文旅、保利金控、保利科創共12大業務板塊。
要突圍選準賽道最關鍵
記者統計發現,目前房企戰略調整後,多元化業務多涉及醫療、養老、長租公寓、特色小鎮等領域。
今年7月,在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第18屆年會上,萬科集團副總裁、董祕朱旭則表示, 萬科沒有拋棄房地產,而是在做定位更新。 目前,萬科的核心業務為住宅業務、物業業務和租賃業務。除此之外,萬科還在物流、養老、教育、冰雪度假等領域發力。
再以醫療健康和養老為例,2017年底,碧桂園宣佈開啟了與IHG的合作,將幫助碧桂園按照國際醫療集團的標準,在馬來西亞森林城市建立新的高標準醫院和社群診所,打造區域內的小型醫療聯合體。
除此之外,房企大佬們想做的更多。
比如,搶佔智慧製造高地,用機器人建房子。
在2018年中期業績釋出會上,碧桂園總裁莫斌表示,希望未來機器人成為公司核心業務,碧桂園的機器人業務可以與房地產業務協同。“實現機器人建房是我多年的心願。”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曾表示。
只是,這些和建房子的主業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的業務,從孕育、籌劃、佈局到收穫,尚需不斷的時日。而房企的生存環境已經變天。

拐點已來,房企大佬們能等得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