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案其實是華為破除美國鉗制的澄清機會
王如晨/文
一種情境若利用得當,孟晚舟一案可能成為華為向西方世界澄清自身的一次機會。倘若它確實沒有被指控的那種行為的話。
這不是矛盾表達。想說的是,多年來,華為一直遭遇有色眼鏡審視,但對方又沒拿出具體證據。此刻“長臂管轄”既然如此招搖,那索性最好還是糾纏住它,在西方主流社會、媒體、市場面前獲得表達與正名的機會。
當然,美國方面可能只是一種技巧。目的就是矮化華為與中國,延宕華為此刻面向全球5G以及智慧化時代的戰略。誰讓你過去幾年攻城拔寨,挑落思科、愛立信,並在5G及處理器等層面讓高通們難堪呢?美國不能容忍中國原創力較高的企業誕生。華為這幾年走得太快,它們不適應,開始當成眼中釘。
明日的聽證會很關鍵,孟晚舟應該不會有大礙。我也相信華為尤其任正非能容忍她在那裡遭遇折磨。
但就怕華為會委曲求全,忍氣吞聲,在當局有關部門幫助下,選擇妥協,交一筆不菲的保釋金,人就回來算了事了。若最終這樣,將會留下許多後遺症:
一、你將永遠都無法澄清,不但品牌與聲譽受損,孟晚舟想持續擔任CFO將非常艱難;二、川普主導的醜化華為的策略,以及他鼓譟的西方多個國家禁用華為5G方案的策略,這個週期,將很容易得手;三、形式上,不排除陷入另一箇中興案的邏輯,強化“他者”的印象。
我不是說會出現中興案結局。後者賠錢還要幫對方特設一個監工一樣的職位,扭曲了一個正常公司且是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
華為整體競爭力要明顯高出很多。除了部分專利、核心器件、關鍵材料以及製造端外,它相當部分都可獨立,不但模式上呈現完整的雲管端與端到端服務,裝置與終端層面也可提供全棧解決方案。但也正因如此,加上幾年來因競爭環境變化而不斷渲染自主,刺激了美國巨頭與美國當局的敏感神經。甚至,全球更多科技巨頭也視它為最大對手,比如三星們。
邏輯上,華為其實需要一次撕破的直面場合,迫使對方拿出指控的證據來。莫須有或者套路的危害,雖可能延宕業務與節奏,但也會產生澄清的效果。不是所有國家都有美國的邏輯,何況華為的裝置與終端在美國之外的國家與地區滲透廣泛,得到過驗證。尤其是歷來嚴苛的歐洲等地。
但美國當局恐怕不會給華為真正的自證機會。它的目的,應該就是要持續不斷地製造事端,創造模糊的效果與介入機會,讓你永遠澄而不清,最終形成一系列寒蟬效應。它知道中國當局在未來5G、半導體、AI、中國製造乃至整個數字經濟方面的戰略與願景,而華為目前的實力所能扮演的角色。
我們能看到華為確實也在不斷對著西方講故事。它也在持續更新自己的修辭與話術。
過去多年,這方面,華為這家公司給我留下比較深的印象。
2016年以前,華為很少給人抱本地政府大腿的印象。不但如此,它面向本地的政經言辭,反而多有距離。面對西方,它似乎顯得更從容。而之後,它擁抱的姿勢非常明顯。一系列廣告迎合了當局主流價值觀。
2016年巴展上,華為將自己LOGO裡的紅色過濾,變成了透明的灰色。這像是一種面向全球的商業修辭,一種符號策略,一種深沉的隱喻。它大概想傳達出這樣的訊號:我是開放的、中性的、灰度的、妥協的、友好的、無害的。你知道,任正非不止一次強調過“開放、妥協、灰度”的文化。這也被視為他的管理精髓。
華為不是上市企業,但幾年來,它一直用全球頂級審計機構,每年公佈年報資料,對外努力展示透明度。而它的治理結構,確實也在不斷提升——雖然我覺得很多停留在形式主義上。
最近一次更明顯。前不久,任正非最小的21歲的女兒首度現身,與父親以及父親的現妻同框。然後爆出她參加巴黎一個門檻甚高的名媛會。
過去多年,除了女兒孟晚舟與兒子任平,任正非很少對外展示他的家庭,留給外界太多猜測。此刻現身公眾視野,一定有任正非個人的某種用心。
我的揣測是,無論是出於對家庭、子女的一種公平,還是對於個人與華為的商業舞臺——尤其是外部環境惡劣的週期,都到了一個藉此展示公開、透明的時刻。家庭與親情能讓人迅速建立一種信任。
當然應該有更多。她女兒現身歐洲巴黎一個名媛會,那是西方主流、高貴的交際空間,有利於傳遞一種融匯的精神。而歐洲又是華為業務的重鎮,一度超過中國本地市場。女兒此刻進入大眾視野,任正非與華為不排除是在迎合國際尤其歐洲市場。
但華為依然有太多神祕。不要說西方,即便本地,很多人對於它也是瞭解有限。它更多源於一種公司的氣質,除了所在市場很難規避政經世界,它更與創始人的出身、性格、過往經歷、家庭緊密相關。
整體來說,業務上足夠自信的華為,在話術與修辭上,總顯得有些生硬與僵化。面對海外,它過去很少渲染本地色彩,面對本地,它反而有些不適。這讓我覺得,業務國際化程度甚高的華為,有一種無法擺脫的矛盾性格,獨立、倔強、狂狷。它促成了華為的崛起,但讓它顯得並不那麼親和,它有一種永遠端著的身架,就算抱大腿,都似乎是刻意訓練出來的姿勢。
寫這幾段,是想說明,華為對自身的遭遇其實是清醒的。但是,想改變一種長期積澱的企業文化,非常難。在投合西方世界的訴求上,它在業務上擁有強大的競爭力,但在文化傳播與品牌傳播上,它並沒有建立起與現有地位完全匹配的認同感。
不要說美國,其他國家同樣如此。更多時候,華為還是依靠它的硬功夫在全球化舞臺上展示自身。這令人敬畏,但少許多敬重與親和。一旦遭遇類似今日的外部形勢變化,華為最容易成為靶子。
在我看來,幾年來,看上去中興通訊持續遭遇折磨,實際上,美國當局針對的最大企業目標卻是華為。而過去幾年,關於華為的同類傳聞,也一直不絕如縷。
有人說是華為5G讓美國恐懼。我不覺得根子在這裡。我想說,它真正的恐懼在於,華為過去幾年展現出來的相容微觀與系統創新的綜合能力,它的商業模式,既有西方路徑中超越西方的能力,又有基於中國土壤生髮的強大的系統化力量,它與這個國家的綜合要素密不可分。
美國針對華為的手段,應該就是針對中國整體創新力的遏制戰略。事實上,在川普上臺之前,小布什、奧巴馬已經有多輪的行動,無論是當初閹割中國半導體與軟體業的18號文,還是“智慧地球”滲透全球,乃至到奧巴馬下臺下再度遏制中國半導體業崛起的報告,其實都是一以貫之的策略,未曾變過。
華為在中國乃至全球的影響力,讓它成了一個最好的靶子。鉗制住它,就容易形成一系列連鎖效應。那當然也是一種寒蟬效應,能放大中國的危機面,導致中國競爭要素流失,尤其是直接關聯原始創新的產業鏈遷移。
所以說,華為雖然業務遍佈美國以外的全球市場,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急須證名、澄清自己,這已經不是一種品牌形象的問題,而是涉及到它的生存。
而在這裡面,我想說的是,華為也到了真正意義上對本地表達態度的時刻。華為應該少一些“出口轉內銷”的口氣,而應自信地展示中國的本色,它有利於重塑世界觀。一個過度淡化母體出身動輒強調全球化、中性色彩的商業平臺,絕不可能真正得到全球認同。聯想集團前段也遭遇了這種話術的考驗。本質上,那是一種後殖民主義修辭。當你與美國巨頭一樣同質同構時,世界反而會對你產生更深的質疑,那不是真正多元、開放的華為,更不是真正多元、開放的中國符號。
我還是相信華為綜合的競爭力,某種程度上,它確實能比其他更多企業代表一個國家的崛起。華為此刻其實應該感到慶幸。孟晚舟一案,固然讓人發怒,但它印證了華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