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沒有知識
相比“升職加薪”這種雞湯味的成功學,現在的知識付費使用者們更願意花錢聽點輕巧、實際的內容——“販賣焦慮”已經過時了。
刺蝟公社 | 曉通
12月1日,零點整,活動開始。
1小時後,資料顯示銷售額達到1802萬。6小時後,數字變成5088萬。沒有跳動著數字的現場大螢幕,這些資料都是在朋友圈更新的。
這不是淘寶的雙十一,而是喜馬拉雅舉辦的“123狂歡節”,目標是成為知識付費(或者說是內容付費)行業的雙十一。
2016年12月1日,喜馬拉雅借鑑淘寶雙十一的創意,策劃了第一屆“123知識狂歡節”。紅包、打折、秒殺、禮券、充值返現,雙十一有的優惠手段,這裡都有。三天之後,首屆“123知識狂歡節”銷售額定格在5088萬,馬東的《好好說話》以555萬的銷售額拿下銷量總冠軍,成為將來被反覆提及的標杆知識付費產品。
兩年之後,第三屆123成績定格在4.35億。從5088萬、1.96億再到4.35億,三年間,知識付費行業風起雲湧。
今年,“喜馬拉雅FM”去掉“FM”成為喜馬拉雅,“123知識狂歡節”去掉“知識”,改名“123狂歡節”。蜻蜓FM也推出了概念類似的“123超級知識節”,而去年跟風推出過123知識節的知乎、豆瓣、網易雲課堂、京東幾個平臺今年卻不見了蹤影。
“知識付費”這個概念早就沒有了新鮮感,各路玩家習慣稱呼自己的業務為“內容付費”。
名稱的變化是整個行業三年動盪的縮影。
三年,知識付費擺脫知識
和過去兩屆相比,今年“123狂歡節”最直觀的變化,或許就在於名字中消失的“知識”兩個字。
“現在純知識性的內容已經不是大眾最願意買單的。”喜馬拉雅副總裁張永昶告訴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如今的使用者已經不會只是為了傳統意義上的成功而去消費內容。“現在消費者更願意為能實際解決問題的內容買單。”
知識付費的概念需要更新了。
每一年知識狂歡節後,喜馬拉雅都會對銷量做一個統計。第一年的前十名中,職場、技能、理財方面的內容佔據了多數。
等到第三屆,消費者的取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根據喜馬拉雅平臺的統計,2018年增長速度最快的三個內容品類分別是廣播劇、人文歷史和親子兒童,傳統的那些“XX天教會你XX”“XX快速入門”這類像成功學的課程已經不是主流內容。
今年123狂歡節的前十名暢銷內容
與傳統意義上的知識付費內容相比,人文歷史和親子教育類的內容有很大的差別。
知識包含於內容,所以從知識付費到內容付費,消費者的受眾更廣了,選擇面也更寬了。張永昶認為,內容消費的物件可以分為五層,最底層是八卦,然後是新聞、資訊、知識,第五層是思想或者經驗。“我們發現,第五層的內容更能讓使用者買單。”
相比解決焦慮感的內容,歷史、情感、健康這些好玩、有趣、有用的內容顯得更為重要。同樣是知識付費內容平臺的千聊,今年宣佈全面轉型為女性主題的內容付費平臺,重點關注親子教育、女性成長、情感陪伴類的付費內容,蜻蜓FM此前也向刺蝟公社透露,目前親子類內容在蜻蜓FM平臺上位於銷量榜的前三名。
知識付費正在去知識化。
習慣焦慮,不再焦慮
2016年,知識付費還算是新鮮概念,“得到”的誕生初並沒有引起多大轟動。因為羅振宇本身的網紅屬性,得到最初的額發展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羅振宇的粉絲紅利,不足以證明知識付費行業的潛力。
同年4月1日,知乎上線第一個知識付費產品“值乎”,6月5日,《李翔商業內參》在得到App上線,第二天馬東團隊的《好好說話》上線,上線當天銷售額達到500萬,這個時候,知識付費行業的潛力逐漸開始被承認。
焦慮曾經是知識付費行業最核心的關鍵詞,包括得到、知乎、在行等在內的內容平臺,選擇切入的角度都是職場、技能、財經、商業等領域。一系列針對解決焦慮感的知識付費產品誕生。
但是今天再談解決焦慮感,似乎有些過時了。
“知識付費涼了沒有?當然涼了。”蜻蜓FM COO肖軼在上週的一次活動中表示,內容付費完全不等於知識付費。“知識付費,涼是涼在哪?因為課程這個東西很重,大家壓力很大。大家其實沒空每天去為了交流而學習,我們很多時候在學一些泛知識,換句話說,我們是在消遣。”
每個人的焦慮來源千差萬別,寄希望於一個統一的課程來解決所有人的焦慮,很容易變成精心包裝的另一種成功學。“無論是販賣焦慮還是宣揚成功,都有點像心靈雞湯。” 張永昶說道。
其實在第二屆123知識狂歡節結束時,知識類內容已經開始被淡化。去年123的最後銷售額為1.96億,銷量排名第一的是蔡康永的情商課,在細分榜單中,教育培訓、人文歷史、兒童、女性情感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內容類目,細分領域內的付費內容品類開始增長。
三年以來,知識付費行業的內容和消費群體都在發生變化。內容品類變多,顆粒度更小,更聚焦於具體問題,同時知識付費的使用者也變得年輕化,而使用者群體的改變,也在反作用於知識付費本身。
根據果殼的統計,2016年線上學習的付費群體中,80後佔比78%,30%的80後年付費超過1000。而在喜馬拉雅的統計中,相比去年全年,2018年喜馬拉雅平臺的付費使用者中,90後的佔比增加了6.3倍。
圖片來自果殼
喜馬拉雅今年的統計資料
內容消費正在從小眾行為變成大眾行為。
走向大眾的另一個表現在於IP。知識付費發展初期,頭部IP是最搶手的資源。像高曉鬆這樣自帶流量的超級網紅,音訊內容上線一個月流水就超過了千萬。
可以說,在那個階段,誰搶到了頭部大咖,誰就能有收益。
首先從文化圈的明星開始,逐漸拓寬到體育、影視、商業等各個領域,郭德綱、姚明、局座張召忠、楊瀾都成了內容付費的講師。
今年情況有所不同。喜馬拉雅平臺上的內容主講人,從去年3000位增加到今年的8000位,而且講師身份也變得多元化,律師、藝術家、心理學家,還有很多985的教授老師也成為了細分領域的內容講師。
說不定哪一個小眾課程的講師會成為下一個高曉鬆呢?
知識付費也能7天無理由退換貨?
根據喜馬拉雅的統計,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23的付費內容超過了138萬條。涵蓋品類越多,課程數量越多,對內容品質把控的難度也越高。
知識付費產品不像普通的電商消費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質量有問題可以隨時退換貨,基本都是先付費,後聽課。因此復購率和完課率是衡量知識付費產品的重要指標。
簡單來說,只看銷量是不夠的,使用者買了這門課,有沒有聽完,聽完之後有沒有繼續買下一期,這些才是最重要的。
“當一個知識付費產品開始搞會員的時候,就說明他對質量放低了標準,準備水化衝量了。”幾天前,自媒體人潘亂在社交平臺上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
會員服務在知識付費行業是常見的營銷方式,包括知乎、喜馬拉雅、蜻蜓FM、得到在內的內容平臺都推出過會員服務。
對會員服務的質疑,對復購率、完課率的關注,代表的是消費者對內容付費產品質量的在意。
在喜馬拉雅平臺上,對內容付費產品的質量把控從選品和售後幾個環節都有涉及。比如在選擇課程時,喜馬拉雅的標準有三個關鍵詞:大眾、高頻、剛需。滿足這三點的課程才被視為值得研發的課程。
在售後環節,喜馬拉雅參考電商平臺的方法,施行7天無理由退換貨。這個措施在給了使用者更多選擇權力的同時,也是在對課程內容質量進行檢驗,因為退貨率和銷量、完課率這些指標一樣,也是平臺對主播能力和內容質量的評判標準之一。據張永昶介紹,喜馬拉雅平臺目前的退貨率大概為千分之三。
因為大量知識付費產品的集中湧現,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四年之後,知識付費行業看起來熱度有所衰減,但這是市場趨於冷靜的表現。付費內容品類越來越寬泛,遍佈每一個細分領域,消費者也呈現年輕化的趨勢,消費主力從80後過渡到90後,從一二線城市下沉到三四線城市。
當消費者的選擇從兜售成功學的雞湯,轉移到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也許今天的知識付費,才是真正的為知識在付費。
曉 通
關注內容產業的新鮮事
微訊號:NEXT0117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