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喀納斯的二次相遇,我已熟知你的冬夏(下)
與喀納斯的二次相遇,我已熟知你的冬夏(下)

倪磊楚
倪磊楚,90後環球旅行家,行走80國。資深自媒體人,全網運營30個主流自媒體平臺,全網閱讀量超5億。自由攝影師,索尼&佳能&大疆合作攝影師。 部分榮譽: 2018年福布斯中國30under30精英榜
8分鐘前
day4 歸途亦美景
本來打算早上五點起床去哈登平臺拍日出來著,結果因為禾木村旁邊的河流發大水,淹沒了橋樑,不得不臨時取消拍攝計劃,這確實有些遺憾,因為當時正好有世界盃,看完比賽時間就差不多了...
關於禾木村,我再簡單的介紹一下吧,具體的可以去翻翻之前的關於喀納斯的遊記。
禾木村在神祕的喀納斯湖旁,有著數百年曆史,是保留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圖瓦人村落。目前全國僅有的2000多圖瓦人大部分居住於此,是僅存的3個圖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納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遠和最大的。
吃完早飯之後我們在禾木村閒逛,跟冬天不一樣的是,這裡來了很多的遊客,有的騎著馬向著哈登平臺而去,有的就跟我們一樣,在村子裡散步。我們冬天來的時候,除了生活在這裡的村民們,就沒有其他的人了,村子裡很安靜,白雪茫茫,天地寂寥,我喜歡那個時候的寧靜,當然此時充滿生活氣息的另一種狀態,我也並不怎麼排斥,畢竟還沒有到達人山人海的地步。
禾木 村被稱作中國最美第一村,無論你什麼時候去,它都不會讓你失望,因為那山、那水、那林、那小木屋、那人...都那麼美!
閒逛了一會兒之後我們便騎馬趕往哈登平臺,這個觀賞禾木村全景最好的地方。這是我第一次騎馬,翻上馬背的那一刻,全身僵硬不敢亂動,害怕驚著身下的馬兒,然後被它甩在地上。其實這完全是多慮了,這些馬兒經過這些騎士們的訓練,早就溫順乖巧,只要你不去作死,是完全不會出問題的。
本來打算在馬背上拍一些照片的,但是我完全高估了我自己,初次騎馬的我完全跟不上馬的起伏節奏,只能雙手緊緊的抓住馬鞍,屁股被硌得生疼,雙腳死死的蹬住腳踏,然後在前面師傅的帶領下,向著哈登平臺而去。
中間有一段河水浸沒的道路,可以看的出來,因為豐水期的緣故,水流很大很急,雖然不算特別深,但是人想要站穩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過這一段的時候,我特別的緊張,害怕身下的馬兒一個打滑摔在河裡...事實證明,是我想多了...
發一張冬天在哈登平臺看到的禾木村,與如今看到的禾木村的對比吧。冬天的時候,像一幅水墨畫,黑白分明,淺淺淡淡,小木屋在白雪的掩蓋下只能依稀見到它的少許輪廓,就像用畫筆在畫紙上淺淺的勾勒幾筆,便使其模樣躍然紙上;而夏天的禾木村,顯得更加的充滿生機,村莊包圍著的鬱鬱蔥蔥的樹林,清晰可見的一座座小木屋,牲口圍欄隨意地散落在村子的各個角落,像精雕細琢過一樣,讓人能夠看得更加的分明。
但相對來說,我更加喜愛冬天時候的禾木,充滿了中國味道。當然,最美的時候還是在金秋時分,層次分明,色彩豔麗,很多人對於禾木的印象便是來自於此。
哈登平臺是觀賞禾木村全景的最佳地點,如果從禾木村步行的話,大概半個小時便能夠到達,而如果選擇騎馬,大概十五分鐘。我們冬天的時候去哈登平臺,是乘坐的馬拉爬犁,跟騎馬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但都非常的好玩和刺激。
騎馬下山比上山要更難,其中的道理可以參照一下我們自己,上山容易下山難從來就不是一句空談。而對於騎馬來說,有一個比較重要的點便是身體要稍微的向後仰,使得重心能夠穩得住,也讓馬匹的行走方便一些。
下山時候感覺更加的顛簸,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屁股更加的痛了,還有便是拍照時候,很難控制住不抖,因為你跟馬兒不在一個起伏頻率之上,抖成什麼樣子呢?看我下面的那張照片吧。
從哈登平臺下來,繼續在村中閒逛,逛的累了,就去這裡的小小咖啡廳坐一下,精心設計佈置過的咖啡店,顯得有些文藝,要一杯咖啡,坐在靠窗的位置,讀讀書或者就是看著外面來往的馬匹、行人發呆,也會覺得分外的悠閒。這樣的日子或許才叫生活,與無聊毫無關聯。
如今隨著遊客的逐漸增多,村中的旅店、餐廳之類的也多了起來。但是不管怎麼說,無論您在什麼時候來到這裡,都絕對不會讓您失望!而且比起很多景區來說,禾村木這些當地人開設的餐廳還算比較地道,價格也還好。
下午告別禾木村之後,我們開始往布林津趕,又是一場長途奔襲...
途中我們會經過阿貢蓋提草原,這裡因保留著國內數量最多、體型最高、形態完整、歷史悠久的草原石人群而聞名遐邇。阿貢蓋提,哈薩克語意為陽光照耀的地方,此時的阿貢蓋提草原也正是綠意盎然的季節,加上景區位於新疆布林津縣通往喀納斯景區的232省道66公里處,回程的時候剛好會路過這裡,所以最好不要錯過這裡哦。
在哈薩克的大氈房中,我們享用了一頓充滿哈薩克風味的美食。氈房非常的漂亮,色彩和圖案都充滿了哈薩克風情。對於哈薩克氈房和蒙古包,很多人都分不清楚,有一個最簡單的區分方式就是看門,氈房的門一般都向東開,蒙古包的門一般都向南開。
在草原石人哈薩克民族文化園中,不僅有許多儲存上千年的石人,還有許多有著特殊意義的雕塑作品,比如上面的這座雕塑,叫做“唐巴生命樹”。
唐巴,在哈薩克語中,是印記的意思,是哈薩克族在漫長的遊牧歷史中層層積澱而形成的繽紛多彩的草原遊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是古代哈薩克族各部落之間為用於識別的圖騰符號。
唐巴生命樹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印記雕塑,涵蓋至今仍使用的60多種哈薩克族世代傳承、沿用下來的印記、彰顯著無與倫比的強大生命力。
如果說雕塑展現的是哈薩克遊牧文化,那麼生命禮儀組雕像一定是哈薩克族人民最真實的生活再現。
人生禮儀組雕由10座獨立的雕塑組成,生動形象的描述了哈薩克族人從呱呱墜地的嬰孩到童年、青年、中年、老年階段的不同場景,攫取了人生十個關鍵點上的場景,生動而傳神,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飽含了哲理。
這一組雕像位於草原石人哈薩克民族文化園內部,基本橫穿了半個文化園,點綴在在哈薩克人的生命之路上,多姿多彩。
在草原石人陣中,有一尊最重要的石人,叫做祈福石人,距今已經2900年的歷史了,每逢節日,當地的人們都會從四面八方趕來,穿著節日盛裝,在祈福石人的周圍觸控並進行祈福。然後默唸心願,面向太陽升起的地方進行祭拜,心願一定會達成,為自己帶來好運氣。
這裡一共有佇立著十七尊草原石人,最早的石人已經佇立了三千多年,是北疆草原一大歷史人文景觀。考古學家認為,草原石人和遊牧民族的墓地有關,他們或隨葬於墓中,或者守護主人的墓前,一律面向太陽升起的東方,或獨身傲立,或成群分佈,氣勢雄偉,是可以重新喚起生命意識和全新的力量的地方。
對於石人的存在有多種猜測,有的人說石人是突厥汗國留在草原上的惟一歷史見證;有人說新疆草原石人和鹿石,就是薩滿教的一種表現形式;還有人說高大的柱石、鹿石、包括石人,都是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徵。雖然說法眾多,但都是草原文化中不可否認和磨滅的一種印記,有待我們進一步考證。
除了石人之外,景區內還保留著年代更為久遠的巖畫,已經超過五年多年的歷史,是遠古時代遊牧先民的真實生活寫照,是他們留在歷史長河中的真實生活痕跡,寄託了遊牧民族的一種追求和信仰,以及對遊牧生活的感情,渴望牲畜繁衍更多,期望捕獵時捕獲更豐,祈求人口快速增長。
草原巖畫堪稱遠古先民鑿刻在石頭上的一部遊牧生活的百科全書。
這兩塊一大一小的有趣的的石頭,叫做鷹龜問答,是一組天然形成的象形奇石,上部的雄鷹稍稍斂起雙翅,與下部悠閒安適烏龜的仰頭姿勢,構成了一幅詼諧、生動的畫面,不得不令人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除了具有非凡意義的石人和雕塑,這裡還有很多美味:哈薩克奶製品和哈薩克麵點。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奶絕對是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樣食物,養育著一代一代的草原人。
這裡有非常多的奶製品,奶油、奶皮子、奶疙瘩、奶豆腐、酸奶子、馬奶酒、酸奶疙瘩、酥油等,奶源也多鍾多樣,牛奶、羊奶、馬奶等,新鮮且美味,很多都是剛製作完成不久。買了一大杯剛剛發酵完畢的酸奶,沒有加糖的酸奶特別的酸,但奶味很濃郁,特別的好喝。
據說這個叫做“汗奧爾達”,大概的意思是“首領大氈房”,是這裡最大的一座氈房,也是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手工木質氈房”,裡面陳列著很多哈薩克的特色服飾和一些裝飾物,全部按照古代首領王宮的模樣進行了復原,氈房架落在巨型馬車上,可讓人近距離感受當年首領“行走的大帳”的威儀與震撼。
參觀完畢,來到賽馬場上觀看草原漢子們的馬術表演。對於生在長在草原上的牧民們來說,騎馬真的是一種本能一樣的行為,很多不大的小孩已能策馬奔騰,想想自己之前在馬背上呆若傻雞一樣的模樣,有些汗顏。
草原石人的賽馬場,不僅面積大,還有多種馬術表演,看著在疾馳的馬背上作出各種高難度操作的表演者,只能大喊“666”,實在是太精彩。除了馬術表演之外,漢子們還給我們表演了一場“搶羊”,兩隊人馬騎在馬上爭奪一隻“羊羔”,互相追擊攔截,干擾對方不讓對方將羊放在指定的高臺上,期間各種追逐搶奪看得我們驚叫連連,直呼刺激。
如果說還有什麼比之前的賽馬更加驚險刺激,那一定非最後的高空走鋼絲表演莫屬了吧。
在新疆,這種高空走鋼絲技巧叫做“達瓦孜“,以前叫做“高原祭”,新疆的達瓦孜傳人阿迪力被稱為中國的“高空王”,而在這裡表演的便是阿迪力的兩位弟子之一。
表演者一出場就獲得了下面觀眾的陣陣歡呼,但誰也不敢聲音過大,害怕驚擾到上面的表演者。在下面觀看的我們緊張萬分,可好像對於上面的表演者來說早已習以為常,只見他一會兒快步疾走,一會兒停下來直接盤腿坐在纖細的鋼絲之上,好像不是在走鋼絲,而是在散步一般,閒庭信步,毫不擔心。
當我們最後到達布林津之時,已是日落黃昏,在街上散步的時候去了意見非常有格調的民宿,或者也不能叫民宿,叫書院更加的貼切吧。
裡面的裝飾古樸簡約,進門便看到一個佈置得如同圖書館的大廳,木製的桌椅顯現出這裡的沉穩大氣,一排排排列整齊的書籍散發出濃濃的書香味,在這裡選上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伴著西沉的陽光,叫上一杯醇香的咖啡,任時光荏苒,我自沉浸書中世界。而且,這裡也是可以住宿的,環境也非常的不錯。
可能是由於每天的日照時間太長的緣故,雖然只在阿勒泰待了短短的三天,但總感覺過了很久,這一次來見到了很多上次沒能看到的美景,更加的充實,讓我對於阿勒泰,對於喀納斯的美有了更深程度的認識。
我們常說,每一次的離別都請當做最後一次的相見,所以告別得用力一些,但對於這個兩次相見的老朋友,我想我卻並沒有那麼多的離別愁緒,因為我想,我們終究還會再見,或許就在不久的未來。
本文作者極果體驗師:倪磊楚
本文由極果體驗師倪磊楚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