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A 為何頻受工業巨頭青睞?從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談起|DeepHash專欄
導言/林佳誼
昨天,英國汽車巨頭 Jaguar Land Rover 宣佈與 IOTA 基金會合作,計劃利用分散式賬本技術(DLT),鼓勵司機共享資料以賺取加密貨幣。這是加密貨幣與區塊鏈技術在產業應用的一大突破。而今天,物聯網區塊鏈初創 BiiLabs 創始人朱宜振要與 DeepHash 專欄讀者分享的是,4月初他走訪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這一歐洲最大工業展,所得到第一手心得觀察。他注意到,此次漢諾威展會上,在區塊鏈/分散式帳本技術的工業製造實證與應用上,出現最多的也是 IOTA。除了德國是 IOTA 主場外,還有哪些特點讓 IOTA 吸引工業巨頭們?請看文中進一步分析。
(來源:Hannover MESSE)
這個月初,筆者因工作之便,前往參與了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多年未踏足漢諾威,此次因為自己創業後,為了公司業務發展、市場情報收集,及與歐洲在地夥伴的交流等等需要,再度來到這個德國著名的會展城市。
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德語:Hannover Messe,英文:Hanover Fair),是現在歐洲最大的工業展,也取代了過去以計算機為主的 Cebit(漢諾威國際消費電子資訊及通訊博覽會)。現在,它每年擁有約 6,000 個參展商,及約 20 萬名參會者。
漢諾威是位於德國北部的小城,平時少有遊客,每年只有展會期間才是旺季,也因此早在 Airbnb 出現之前,漢諾威當地居民就已有在每年大型會展期間將房屋租給外來參會者,自己出城度假的習慣。
回到 Hannover MESSE,先說整體結論,這次最大的感受莫過於 “無處不數字” 的概念。
如同在這個攤位上看到超級醒目的大標,Digital or Dead。在這次的各個展位上,不管是老公司、新公司,幾乎都強調著數字的重要性,從 Digital Manufacturing、Digital Twin、Digital Ocean,到 Digital Lake,基本上就是 Digital Everything。
當然不可以就說非數字就沒有戲,依然有許多相當精彩的各式傳統零部件,以及工藝技術卓越的作品,但走過將近 30 個展館下來,就會發現數字議題真的是主流,也讓你明白所謂的數字時代,並非只是用智慧手機把玩 APP,而是落實到不同的產業內部,作為其生產和運作的核心。
不過必須一提的是,主辦方的展覽 APP 倒是設計的很不錯。因為 Hannover MESSE 有將近 30 個展館,若先把功課做好,設定好你想看的展位,通過展方的 APP 就可以做好自動的路線規劃,讓你能夠更有效率和效益地看展,這一次就是充分利用了這功能讓我們的參觀很有效率。
不過,筆者此行的真正目的,是要探訪區塊鏈/分散式帳本技術在不同產業中的實際應用,因此就更專注在相關應用上。
儘管今年的 Hannover MESSE 上,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個以區塊鏈為主題的專區,但仔細觀察,其實可以發現區塊鏈/分散式帳本技術已經以最佳 sidekick 的姿態,在不同的場館不同的主題,進入 5G、數字製造、數字能源這些主題。
其中筆者特別注意到的是,如果談到區塊鏈/分散式帳本技術在工業製造上的實證與應用,在這次 Hannover Messe 上看到最多的仍是 IOTA 。
首先是 Fujitsu EU 在其展位中,用最醒目位置展出了以 IOTA Tangle 為基礎的工業4.0應用。

用分散式帳本技術記錄供應鏈和製造流程,是富士通在此次活動中展出的工業 4.0 主要創新解決方案之一,內容包含如何利用分散式帳本技術來做不僅是生產履歷,還有跨公司生產資訊追蹤的供應鏈管理。
但展位上大量的 DashBoard,乍看之下會有點讓人摸不著門道,看不出他們真正想做的究竟什麼。
其實,富士通是想通過分散式帳本來降低審計跟蹤(Audit Trail) 的風險和成本。
舉例來說,不同工廠之間,從這個公司到那個公司,從這個站到下一站,它的資訊是否是透明、有所本、有所存證的?到了下一站後要花多少時間去確認此資訊是準確無誤的?這中間存在著巨大的審計成本。
嚴格來講,富士通的這個機制最主要就是在處理這個問題,通過分散式帳本把信任做出來,只要第一站入料檢驗做完後,下一站收到,就完全不用再重複確認資訊,而是可以完全相信的。而這尤其適用於一個產品製造過程中會經過多個參與方、甚至跟客戶對接在一起,彼此必須互相信任,但其中有些參與方又只能接到部分資訊的狀況。
在工業 4.0 的應用中,資料交換一直是一個令人討厭的問題。許多人以為只要直接連上網路,接下來就可以做資料交換了。這是完全忽視了實務上的許多前置工作。從Handshaking到資料格式,如果未能確認,也未建立標準,那麼即便連上網路也是沒用的。
偏偏,許多工業 4.0 的 POC 專案只是做出許多機械手臂飛來飛去,以及大量 Infographic 的 DashBoard ,用這些表面工夫讓人以為這就是工業 4.0。如果你以為工業 4.0 這麼簡單,那麼就會在實際匯入時發現真正面臨著不確定性,成本也是難以預料的。
而 eCl@ss 就是一個由眾多德國工業巨頭,包含西門子、ABB等聯手成立的標準協會,目的是要制訂資料交換標準,進而打造一個數據市集。下圖中的 POC 由Pepperl & Fuchs 建立,通過偵測器檢測到產品後,直接用 IOTA 掩碼認證訊息(Masked Authenticated Message, MAM),來做資料的傳遞。

MAM 是 IOTA 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其訊息鏈設計讓人可以在 Public(公共模式)、Private(私有模式),以及Restricted(受限模式)等模式下發布掩碼訊息,目的是實現在一個想象中佈滿小型物聯網裝置的世界,可以驅動各種微工作、微觀資料流和奈米支付,讓資料流和交易更便宜,更安全,更無處不在。
舉例來說,如果可以將物聯網裝置所偵測的資料資訊,以標準化的形式記錄在 Tangle 上,那個就可以很容易地進行審計並完成小額交易。IOTA Tangle 和 eCl@ss 已在合作提供一套物聯網裝置和產品的標準化系統,如果成功,未來將可能應用在各種工業交易場景。
然而走過整個 Hannover MESSE,筆者仍然不可否認,大多數的參會者和參展企業其實都尚未聽過 IOTA,或是尚無打算用 IOTA 來開創新的應用,甚至對區塊鏈/分散式帳本技術都瞭解不多。
筆者認為,現階段 IOTA 對許多有意探索區塊鏈/分散式帳本技術的工業大廠來說,是一個相對好的選擇,但是未來能不能成為真正實務應用的共通技術與標準,還有許多要努力的地方。
這是創新的難點,也是機會之所在!
(本文首發於 DeepTech 平臺每週二之 DeepHash 專欄)
朱宜振
90年代早期的Opensource以及Internet投入者,並於就讀成功大學期間成立90年代臺灣地區前十大BBS之一的夢之大地。 2000年後投入工業電腦領域,2008後參與特殊應用電信產業,並於2014成立SSX南星創速器專注深度科技創業及科技人才培育。 2017年底與夥伴共同創立BiiLabs,致力於分散式帳本於萬物聯網時代的基礎建設及產業落地。
關於 DeepHash 專欄 / 每週二
文/林佳誼
“區塊鏈技術非常複雜,而且有很多誤解。更可怕的是,很多人自認為了解區塊鏈技術,但表現出的卻是無知。學術機構有著巨大的責任去培養下一代的創新者。”在杜克大學商學院開設區塊鏈課程的教授 Campbell Harvey 曾經有感而發地說。
每項新興技術發展都有它的週期,愈是可能帶來重大變革的技術,這個週期往往也愈明顯。就在區塊鏈技術步入所謂“幻滅的低谷”之時,DeepTech 深科技認為,下一個產業風口,如今正在每個頂尖高校的實驗室、在各國央行與監管機構的研究室,在行業組織的研討會中醞釀著。
DeepTech 深科技認為,此時才是關鍵時刻,身為一家堅持深入報道科學科技產業的專業媒體與科技服務提供者,我們有責任也有必要,在這個時點上有帶領讀者去撥開迷霧、釐清誤解,培養對區塊鏈技術的更深刻認知。
因此我們於每週二固定推出 DeepHash 專欄,由 DeepTech 資深編輯林佳誼,邀集千人學者兼天德鏈創始人蔡維德、分散式系統專家王嘉平、Conflux 研究總監楊光、物聯網區塊鏈初創 BiiLabs 創始人朱宜振等專家學者共同維護,每週一次,帶領讀者在技術研發、在法規政策、在行業標準,在國際趨勢,方方面面深入挖掘未來 3-5 年真正具有產業化潛力的區塊鏈知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