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含量遭靈魂拷問 晶晨股份365頁迴應質疑
[摘要] 上交所的首輪問詢涉及六大類共計53個問題,針對科創含量的問詢尤其刨根問底,而晶晨股份及保薦機構的回覆也多達358頁。

時代週報記者 黃嘉祥 發自深圳
作為科創板1號受理企業,晶晨半導體(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晨股份”)正迎來一場“靈魂拷問”。
4月23日晚間,上交所披露了科創板首批3家企業的問詢及回覆,晶晨股份位列其中。上交所的首輪問詢涉及六大類共計53個問題,針對科創含量的問詢尤其刨根問底,而晶晨股份及保薦機構的回覆也多達358頁。
“核心技術的問詢很有針對性,很多招股書是自說自話自誇,問詢函給出了要求和界限,說自己好,得有對比性,不能說話沒依據。與同行、對手、領先者技術性能、市場份額、財務指標詳細對比,有利於真正展現科創水平,也是問出一個真公司的體現。”前券商資深保薦代表人王驥躍對時代週報記者分析。
時代週報記者就其支援8K晶片的流片情況等問題聯絡採訪晶晨股份,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科創屬性存疑
從最初披露的招股書來看,無論是技術還是業績等方面,晶晨股份都環繞著諸多光環。
招股書顯示,晶晨股份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智慧機頂盒、智慧電視和AI音視訊系統終端等智慧多媒體SoC晶片和全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之一。在OTT機頂盒晶片零售市場,2018年公司市場份額位列國內第一;業務覆蓋中國內地、香港、美國、歐洲等全球主要經濟區域。
憑著技術的優勢,晶晨股份的業績增長迅猛。招股書顯示,2016―2018年,公司營收分別為11.5億元、16.9億元、23.6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7301.65萬元、7791.53萬元、2.82億元。
不過,晶晨股份並未充分披露公司、行業及競爭對手的發展情況,這遭到了上交所的問詢。
上交所要求晶晨股份說明公司所擁有的11項核心技術屬於行業共性技術還是公司特有技術,披露上述核心技術相比聯發科和海思半導體同等級別技術的異同點,並結合相關技術發展演進階段、國內和國際當前技術等級,進一步披露核心技術水平均已達到國內領先、國際領先的程度。
根據晶晨股份和保薦機構的回覆,在相關產品的主流市場競爭中,公司與掌握同等級別技術公司的產品在製程工藝和硬體規格方面不存在重大差異。而公司已研製出採用12nm製程工藝且支援8K解碼能力的S905X3智慧機頂盒SoC晶片,該晶片已流片;2018 年,公司匯入12nm 製程工藝,研發出支援 8K 解碼能力和低功耗遠場語音識別的 T972 智慧電視 SoC 晶片,該晶片已流片。
在積體電路設計領域,“流片”指的是“試生產”,如果測試通過才開始量產。不過,流片也有失敗的風險,而晶晨股份並未詳細披露是否已成功流片,以及流片存在的風險因素。此外,晶晨股份能否在2019年實現量產也尚未可知,而華為海思支援8k解碼的晶片已運用在產品上。
除了核心技術,晶晨股份研發投入佔比的變化也遭到上交所問詢。招股說明書披露,報告期內,公司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 18.34%、15.80%及 15.88%。
上交所要求公司充分披露 2017 年研發費用率下降的原因,報告期內研發費用的專案投入、費用歸集情況,研發費用投入是否與發行人的研發專案、技術創新、產品儲備相匹配。
晶晨股份表示,報告期內,公司 2017 年研發費用率相較於 2016 年有所下降,主要系 2017 年相較於 2016年,公司研發費用的增長幅度為 26.71%,低於公司同期營業收入增長幅度的47.06%,即在公司逐年加大原有產品升級及新產品開發的研發投入力度的同時,公司主營業務表現突出;公司研發費用投入與發行人的研發專案、技術創新、產品儲備相匹配。
“對於核心技術的問詢,是問詢階段的重點,從問詢和回覆結果來看,也是為了更加充分披露資訊,讓投資者獲取更多關於公司核心技術方面的資訊,來判斷這家公司是否具有‘真核’,以確定這家公司的投資價值。”如是金融研究院巨集觀策略高階研究員葛壽淨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依賴上下游
依賴前五大客戶和供應商是上交所問詢的另一個重點。
招股說明書披露,報告期內,公司對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分別為 8.31億元、10.08億元及15.01億元,分別佔同期營業收入的72.29%、59.65%及 63.35%,主要客戶集中度較高、部分客戶銷售金額變動較大。
上交所要求晶晨股份充分披露公司獲取主要客戶合同的方式、途徑、招投標的金額比例、交易合同的主要條款,該等客戶目前對公司產品的總需求量、公司產品所佔比例,詳細分析公司同該等客戶交易的可持續性,維護客戶穩定性所採取的具體措施。
“公司已經與主要客戶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不斷鞏固產品質量、服務水平等優勢,獲得客戶的高度認可,與主要客戶的交易具有可持續性。”晶晨股份回覆稱,將與主要客戶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增強產品質量,獲取客戶充分認可;提高服務水平,快速響應客戶需求;提升創新能力,滿足客戶創新要求。
在供應商方面,招股說明書披露,報告期內公司對前五大供應商的採購金額分別為8.51億元、10.74億元及 18.364億元,佔採購總額的比例分別為100.00%、99.98%及 99.42%,第一大供應商臺積電採購佔比70%左右。
針對上交所的問詢,晶晨股份回覆稱,公司與主要供應商簽署長期有效的框架協議,雙方的權利義務對等;對發行人上述供應商不存在重大依賴,能夠向其他供應商採購相關內容,對發行人的持續經營能力不造成重大不利影響。“未來,隨著公司業務規模的增長,公司將適時增大對同等級別晶圓製造廠商的採購,並拓展其他供應商渠道,進一步減少對單一晶圓供應商的依賴。”晶晨股份表示。
葛壽淨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雖然該公司名為“晶晨半導體”,實際上公司是以積體電路的設計和銷售為主,並未掌握晶圓製造和封裝測試等技術,因此造成了其對於上下游企業的依賴,如果不能有效地保證和上下游企業的合作關係,將會直接影響到其發展和市場價值。
“上交所問得很細,稽核初期,稽核本身也還需要磨合和總結。” 王驥躍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而企業回覆的內容挺多,但有些回覆可能還是不夠。晶晨股份雖是1號受理,但並不意味著一定是1號發行,要具體看稽核過程的,恐會有二次更針對性的問詢,不過應該能趕上首批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