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析師大會的九個關鍵詞,讀懂華為如何思考
世界經理人專欄
你的困惑,來自於無路貼近未知。我們在技術、思想、傳播的異界,販來極限腦量下的TMT。
相信大家都知道,關於華為的企業智慧和發展經驗,有大量的文章和專著去討論。這些論述不僅是ICT產業從業者和企業管理者的“必備教材”,甚至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大眾讀物”。
然而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關於“華為思考”的解讀,更多都是關乎於華為的發展軌跡,或者說其描述的是華為的過去。那麼在此刻, 華為如何思考 現在和未來呢?
毫無疑問,華為正處在一個“臨變”的奇點。作為一家企業而言,新技術、新需求、新市場的成熟,正在加速萬物智慧的構建,新的產業機遇洶湧升起;站在全球產業化的角度,眾多技術軌跡開始由華為引領突破,從跟隨者到探索者,華為行為方式、思考動機,以及社會責任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而從科學發展規律上看,從計算到網路,眾多技術正在抵臨天花板,身處ICT行業中心的華為,開始肩負突破已知科學邊界的責任。
這些變局中,華為又如何思考?比如,華為如何看待未來和現在的分工,如何透視技術世界與產業世界的關係,如何確立目標並且明確進度?
這些問題,也就是一年一度的華為 分析師大會 ,所應當甚至必須來回答。
今天,華為公司第十六屆全球分析師大會16日在深圳開幕。這屆大會主題是“構建萬物互聯的智慧世界”。假如說,今年的大會主題可以看作華為如今的目標,那麼第一天上午的主題分享,從可以說是從道路、未來與現在,三方面回答了這一目標之下的具體戰略和邏輯思考。
這裡希望用九個關鍵詞,來幫助大家理解這場大會中閃動的智慧。
方向,程序,責任:華為的路
今天的華為,究竟在走一條怎樣的路?這條路走到哪了?在這條路上,華為肩負著什麼?
對於這些問題,華為副董事長鬍厚崑給出了華為的戰略判斷。而這也引出了分析師大會中,關於華為之路的第一個關鍵詞:方向。
事實上,華為對於發展目標的定位和踐行非常堅定。兩年前,華為宣佈了新的願景使命: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慧世界。這也應和了今年分析師大會的主題。這正說明,在實現“萬物互聯的智慧世界”這個目標下,華為已經有了很多可以分享的成果和思考。
胡厚崑認為:“智慧世界比想象中來得快,已經觸手可及。”這一方向在今天已經不是一個巨集觀願景,而是落實為具體的產業和技術趨勢,真實來到了我們身邊。
比如說,零搜尋正在讓人們在智慧世界中不用找東西,而是讓東西來找人。AI、IoT等技術的成熟,正在通過語音互動技術實現對按鈕和遙控的替代,更迭人類的機器互動方式。
再比如超級視覺,AI和5G的突破,正在讓AR/VR等技術加速成熟,讓熱門的視覺突破空間距離障礙,見過去所不能見。今天,AI機器人正在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巡檢地下管道,AI技術已經讓機器具備了某些專家級的眼科疾病檢查能力。
這些趨勢,組合成了萬物互聯+智慧世界的願景,同時也組成了華為的道路。那麼下一個問題是:這條路上,華為的程序如何?
根據目前披露的資料,華為在主幹道上的業務程序比預想中更快。比如5G的到來速度正在加快,而華為的5G程序比預期中理想。智慧世界觸手可及,甚至於終端和網路在歷史上首次同步。
根據華為預測,到2025年全球將有650萬5G基站,28億使用者,覆蓋58%世界人口,而華為打造的極簡、至強、智慧的5G網路,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在5G的革命下,直播、視訊、VR/AR,都將迎來新一輪的爆發。截至4月15日,已經有了40張5G合同的華為,顯然做好了引領若干產業指數級增長的準備。
而在AI領域,目前77%的雲上應用將可以得到AI支撐,97%大企業會利用AI。而在華為的戰略研判中,AI正在成為加速上雲的主要推動力,雲的競爭就是AI的競爭。
在此基礎上,為了更好踐行全雲戰略,華為在AI上完成了兩大核心任務。一是基於昇騰晶片的晶片生態建設,用於解決AI最核心的算力問題;另一個是基於ModelArts,解決AI開發難這一產業問題。具備全棧全場景AI能力的華為,已經在多個領域踐行了AI與行業結合的實驗,成功在雲與終端兩大方向上部署了AI生態。
在理解了華為的“程序”之後,下一個關鍵詞是:關懷。
一家偉大的企業,不僅需要有明確的戰略方向和強大的執行力,同時也需要具備深刻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尤其作為技術企業,最大的挑戰在於,用冰冷的技術觸發溫暖的社會責任。
為此,華為推出了Tech4All計劃,目標是5年幫助全球5億人從數字經濟獲益。胡厚崑解釋說,“在構建萬物互聯的智慧世界中,仍舊存在著巨大的數字鴻溝:還有50%的世界人口沒辦法接入網際網路,甚至在歐洲也有43%的人口缺乏數字技能。”
華為的ICT能力,將可以在方方面面惠及這些真實存在、但很容易被人遺忘的場景和人群。比如在分析師大會現場,華為演示了使用AI、雲和手機保護哥斯大黎加的熱帶雨林及蜘蛛猴等珍奇動物。
用技術建設恢弘的未來和細小的溫暖,這是華為的路,也是人類的共同之路。
無人區、創新2.0、不遠的科幻:
華為如何凝視未來
在我們的印象中,華為似乎總是樸實而低調的。作為一家公司,它更多說的是客戶與合作,似乎缺乏大眾對科技公司寄託的“科幻美感“。
而技術研發投入不斷增強,對前瞻性技術佈局日益充分的華為,開始更有底氣地談論那些在大眾看來尚且遙遠的“未來”——並且一出手就不同凡響。
分析師大會上,華為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分享了華為對於創新和未來的最先凝望。而在這個領域,第一個躍入眼簾的關鍵詞是,華為正在踏入“無人區”。
所謂無人區,是指人類在電腦科學相關領域中,正在日益逼近已知理論框架的極限值。人類關於計算和智慧的路到底在何方?這樣的背景下,華為日益來到了缺乏參照物的“技術無人區”,比如說:
1、理論瓶頸正在到來。今天,人類對資訊科學的創新,主要是把幾十年前的理論成果,通過技術和工程來實現。夏農定律、CDMA莫不如此。ICT產業發展已經遇到了瓶頸,需要新的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的發明。
2、工程瓶頸日益清晰。大家都知道摩爾定律驅動了ICT的發展,但今天算力的發展速度正在明顯放緩,核心計算能力的提升,正在從每年1.5倍,下降到1.1倍。
3、就華為自身來說,當前的創新處於工程數學、物理演算法的工程層面,面向未來的未知技術時代,華為的創新動力從而來?
這些無人區的存在,推導了華為面對未來時的下一個關鍵詞:創新2.0。
我們知道,創新是華為生命源泉所在。就是持續30年、上千億美元研發投入的結果,是在網路、通訊、終端裝置,以及大量產品解決方案上,通過技術創新驅動了整個企業的發展。
而在無人區臨近之後,華為開始思考未來的創新究竟如何開展。順應而出的產物,就是華為的創新2.0。
華為創新2.0的內涵,是基於對未來智慧社會的假設和願景,打破制約ICT發展的理論和基礎技術瓶頸,是實現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的創新,是實現從0到1的創新。
其落地思路的不同在於,基於願景的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的發明,將工業界提出的挑戰向學術界進行投資,在不確定性中尋求開放、共享的創新。
為踐行這一戰略,華為宣佈成立了 華為戰略 研究院,這一機構將統籌創新2.0戰略,負責5年以上的前沿技術的研究與落地。
華為的創新2.0將帶來什麼呢?下一個關鍵詞在於,它將帶來“不遠的科幻”。
在大會現場,徐文偉舉例了幾個華為著眼於基礎研究和發明的領域,絕對比AI和量子計算這些名詞更具科幻感:
1、光計算:利用光本身的衍射、散射、干涉等天然特性來進行數學計算,將可能將計算提提升百倍,打破摩爾定律的限制。
2、基因儲存:我們身體中,一個立方毫米DNA就可以儲存700TB的資料,相當於70個今天主流的10T硬碟,能不能用DNA進行計算儲存呢?那或許將在未來徹底解放人類的“儲存恐慌”。
3、原子製造:如果能夠原子尺寸的層面上直接進行製造,從單個原子開始,直接將其裝配成奈米結構,然後,再將這些奈米結構組裝成更大的微器件。實現“原子到產品”的製造模式,這將可以在理論上把摩爾定律提升100倍。這或許可以讓人類工業邁入完全不同的紀元。
在未來的技術迷航中,華為決定開始領航。
天花板、挑戰者、四條戰線:
華為今天在做什麼
說過了未來,讓我們再來說說今天的華為。
在此刻的ICT行業中,華為的機遇與挑戰共同存在。傳統技術極限的到來,和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倒逼華為不斷轉換產業身形,去適應外部變革,並且成為技術變革的挑戰者。
在華為常務董事、產品投資評審委員會主任、ICT戰略與Marketing總裁汪濤發表的《突破極限,開創未來》主題演講中,我們可以看到華為今天面臨的問題,以及如何向其發起挑戰。
我們知道,2018年華為研發投入達到1015億元人民幣,約佔全年收入的14.1%。根據歐盟釋出的工業研發投資排名中,華為位列全球第五。到底是什麼促使華為投入如此多的研發資金和資源?可以從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
對於外部環境來說,核心原因在於,華為所處的ICT行業,正在不斷逼近技術“天花板”,逐漸達到了某些理論上的極限。這種情況下,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基本代表著不可能前進。
而這個普遍壓力下,華為其實迎來了機遇——所有的“天花板”,都是對“挑戰者”的獎賞。
“挑戰者”華為,正在5個方向引領產業:重定義技術架構、重定義產品架構、引領產業節奏、重定義產業方向和開創產業。在今天就致力於通過創新驅動,重定義摩爾定律、挑戰夏農極限,做世界上最好的聯接。
在此基礎上,汪濤介紹了華為在四大主戰線上的創新。聯接、計算、雲和AI,四個戰場交織在一起,完整勾勒處了華為今天所嘗試,面向產業和技術極限發起的衝鋒。
1、聯接層面。在無線通訊領域,華為積極與產業共同探索,引入Massive MIMO,實現對夏農極限的延展;在IP網路中,華為挑戰超高速互聯極限,實現IP網路效能每18個月翻番;而在光網路層面,通過不斷挑戰光纖容量極限,並且打造業界領先的超核傳輸站點,華為成功完成了光纖容量每36個月提升一倍的目標。
2、計算層面。作為ICT產業的基礎,華為不僅在積極參與重定義計算架構,同時還研發了Ascend、鯤鵬晶片等一系列核心晶片,並對伺服器和計算平臺進行了迭代,為行業提供了充沛算力。
3、雲端計算層面。2017年,華為要成為世界上五朵雲之一,此後集結資源,不斷調整優化組織架構,重度投入研發創新與產業實踐,讓華為雲目前在“極致價效比的雲”“更懂政府和企業的最佳混合雲”“最智慧的雲”幾大品牌認知中站穩了腳跟。
4、人工智慧層面。2018年,將AI視作通用技術的華為,開始全面擁抱AI,釋出了包括昇騰系列晶片、ModelArts開發平臺在內的全棧全場景AI體系。基於AI基礎能力的完善,華為在終端領域,通過HiAI平臺將智慧體驗帶給了手機消費者和開發者;而在雲和政企服務領域,則通過EI搭建了智慧視窗。此外,華為還構築了賦能AI開發者和合作夥伴的沃土計劃,致力於成為AI開發的“黑土地”。
這四條戰線,不僅是華為今天的業務落地方案,同時也可以看作是“華為思考”的體系凝結。他們在不同方向闡釋著華為如何挑戰不可見的“天花板”,以及如何走向萬物互聯的智慧世界。
從核心方向,再到對未來的凝視,對今天的闡述,華為在今年的開發者大會上通過不同層面的系統化展示,向外界披露了華為今天在想什麼,其中的邏輯是怎樣的。這些思考的緣起,過程和答案,相信不僅對於華為來說價值獨特,對於在這個智慧時代行走的你我來說,其能帶來的借鑑和反思也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