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字祕訣」

抓小放大,是我一生所遵循的方向性哲學!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一直所遵循的一個哲學規矩。因為我感覺它對我的工作,生活,學習都有非常大的幫助。那就是: 抓小放大 。
其實所謂的抓小放大,就是一切從細節做起,這就是抓小放大。但是,就是這點所謂的細節的東西,大家道理都懂的東西,往往都做得不好。
大家都喜歡抓大放小,喜歡從戰略上去對別人指指點點,讓你感覺有一種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的感覺,那種趾高氣昂,盛氣凌人的架勢,說白了,就是懶,不想從細節層面執行。記住: 能夠抓小放大的人,才能夠做好抓大放小,反之,那就是毫無實踐基礎的紙上談兵似的吹牛。
從程式設計的角度
我之所以對抓小放大特別有感慨,是因為我從一個程式設計人員,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看其他經驗不足的程式設計師時,大家往往犯得錯誤都是忽視細節。
自從開始管理團隊,尤其是技術團隊,我作為一個算是資深的程式設計師吧,發現大部分,尤其是很多經驗不足的程式設計師們,犯得錯誤都是喜歡抓大放小,忽視程式設計內的細節。我相信很多程式設計師都會有這種感受,總是感覺一個專案,我程式設計的時候,能夠實現功能就行,整體跑起來感覺沒毛病就行。這就是典型的抓大!
其實呢?專案一旦上線,細節會暴露出很多問題 ,而細節這些東西,在我看來,其實如果你經驗豐富或者用心仔細點,細節的實現並不是特別費時間的。相比於你後期花時間去補這些細節,去解決 bug 的時間,前期的細節實現更節省時間和成本。
很多程式設計師都是一樣的理由,專案要求時間緊,任務重,太著急,所以不先考慮這麼多,先實現就行。我一直都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思維!
我就要求團隊裡的每個人,程式設計就得抓小放大,小的好了,大的就差不了!一些從細節做起,考慮清楚了再動手敲程式碼,比邊敲邊想好很多。
從運營的角度
特別有意思,我最近在看《騰訊傳》這本書,看到馬化騰在將產品的時候,講到了運營和口碑。
他說: 做產品要做口碑就要關注高階使用者、意見領袖關注的方向 。以前,我們的思路是抓大放小,滿足大部分 “小白” 使用者的需求。但是現在來看,高階使用者的感受才是真正可以拿口碑的。
他這裡講的抓小放大,是抓一小部分的高階人群,而不是去迎合大眾的口味。其實,他是從口碑這方面講的。為什麼的?因為只有高階人群,KOL ,意見領袖,他們有影響力,他們說一句,別哪些無足輕重的普通人強大多了。
而且越是小眾的高階使用者,意見領袖,越是喜歡行走在網際網路上發表意見。而普通使用者即使你做的產品再好,可能說一句:很棒。但是沒人聽到啊!
所以,從運營和口碑角度講:要學會這樣的抓小放大,抓取一部分有影響力的高精尖的人,來發揮影響力和傳播力的最大會才是最省錢,最有效的方式。
從產品的角度
我可以告訴你,從做產品得角度來講,抓小放大,把上面的兩種小都包括了: 細節和小眾人群 。
做好一款產品,尤其是使用者體驗來講,我們肯定要從細節做起,反覆驗證和體驗,最終形成一個非常好的使用者體驗的產品,這樣的產品才不會差。這就是細節方面的抓小放大。
另一部分的理念跟口碑運營一樣,產品需求的反饋和聽取,一定要多聽小眾常用產品這部分人的反饋,尤其是一些產品的死粉和忠實使用者。因為他們常常使用產品,才是最在乎你這個產品的人,而其他大部分人,可能更多關注的是功能,他們不是不注意細節,而是沒有這種意識。你把刺頭似的忠實使用者,鐵粉都體驗的舒舒服服的,其他人就更不用在話下了。
另外,只有這一部分小眾的人,因為常常使用,才會發現更多的問題,有時候,更有說服力和依據。這就是所謂的小眾人群的抓小放大。
最後,我想說: 不管是從工作,學習和生活的角度來講,一定要學會抓小放大,最終你的抓大放小才會更具正確性,方向性,目標性。
歡迎大家關注公眾號:「非著名程式設計師」,關注公眾號,回覆「1024」你懂得。關注我,與 10 萬程式設計師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