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年輕人都在網易雲音樂“線上打碟”
丁磊現場打碟
雖說網際網路大佬們都想和年輕人玩到一塊去,但只有極少數擁有和年輕人一起“蹦迪”的能力和天賦。丁磊可能是其中,最有年輕天賦的企業家。
繼養豬以後,丁磊用現場打碟的方式,再次展現了他區別於其他大佬的特質,愛音樂、能自黑,懂得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秀出才藝。
如果說七年前,網際網路大佬們都在搶移動網際網路的船票,兩年前在為下半場加油,那麼在現在大水漫過、凜冬已至的時候,應該考慮,怎麼拿到通向未來消費網際網路的船票了。“購票”的渠道或許五花八門,但核心要義都在於,如何贏得更多的年輕人,畢竟他們是當下日漸崛起的新生代消費力量,是日後社會主流話語權的繼承者。
01
年輕人生活方式和娛樂消費的蓋章認證
每一代網民對網際網路的印象其實不同。70和80後,成長於網路萌芽期,他們對網際網路的印象更多是資訊渠道,比如新聞門戶,現在的資訊客戶端。
90後成長於移動網際網路,網路對他們而言更具有關係連線屬性。而到了00後,網路更是融為他們生活化體驗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對90後和00後而言,網際網路關鍵詞在於,短視訊、直播和音樂社交,綜藝、追星和粉絲應援。
所以,不同年齡階層的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對App的偏好存在明顯差異。最近,極光大資料釋出了《2018年Q3移動網際網路行業季度資料報告》。從使用者洞察、飆升排行、細分領域洞察、排行總榜等維度,描述了現在移動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狀況。
其中,不同年齡圈層使用者的不同偏好頗受關注。報告顯示,15歲及以下和36~45歲的移動網民對教育學習類app有較高的偏好;16~25歲移動網民對小紅書偏好指數較高;26~35歲偏好指數top 1是小豆苗疫苗助手;45歲以上移動網民對今日頭條極速版偏好指數達73.1。
16-25歲,是代表90後和00後的一個年齡層。可以看到,他們對娛樂類APP更為在意,其中,網易雲音樂與嗶哩嗶哩並列第二,網易雲音樂也成了唯一上榜的音樂類移動App。使用者稱嗶哩嗶哩為B站,把網易雲音樂的社群叫做雲村,這已經是年輕使用者表達方式變遷的一大表徵。
陸續出爐的第三方資料都顯示,網易雲音樂在俘獲年輕使用者方面,真的有一套。此前,極光大資料釋出的《2018年4月大學生群體app行為研究報告》顯示,大學生人群APP偏好指數top 10的應用中,網易雲音樂位列榜單top 3,同時也是娛樂類app中唯一進入前三的產品。在數字音樂領域,網易雲音樂成為在校大學生最偏愛的數字音樂APP。
此外,TalkingData的《2017年90後生活方式研究報告》分析90後娛樂類應用型別偏好發現,看視訊又以看彈幕網站為主, 出門旅遊以坐火車和高鐵為主偏好自由行,音樂類偏好中網易雲音樂的偏好指數也強於其他線上音樂平臺。
如果我們覆盤來看,網易雲音樂出道比同行晚了近十年,但也正好趕上了90後和00後初長成的時間節點。這群年輕人內容消費的新特徵和新動力,讓網易雲音樂得到了他們生活方式和娛樂消費的蓋章認證。
02
自我呈現、情感投射、身份認同
事實上,年輕使用者也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比如農村、城鎮90後和城市90後,因其出身背景、成長環境和受教育程度的不一樣,總歸在審美趣味上有所差異。但網際網路產品的強大之處就在於,找到人的根本共性,然後共情。
大家都知道,痛點是做產品的抓手,但到了這個階段,尤其移動網際網路流量紅利到頂,解決痛點只是基礎,並不是產品能夠突圍的充分必要條件。所以,樑寧在《產品思維30講》中談到了爽點和癢點這兩個概念。
當年俞軍在百度招聘產品經理時,招聘題目是百度如果要做音樂該怎麼做?很多人都寫了洋洋灑灑的規劃書給他,有一個人只寫了六個字:“搜得到,能下載” 。俞軍就挑了這個人,他就是後來當上百度副總裁的李明遠。當年網際網路資源非常少,人們上百度找音樂找自己想聽的歌,一搜就搜得到,還能下載,這就是爽。
有需求,還能被即時滿足,解決了不痛不癢。但這就夠了嗎?滿大街都是找到了商機的創業者,BAT都在搞短視訊和音樂平臺,優愛騰都在佈局自制綜藝,但為什麼只有抖音、網易雲音樂和創造101觸碰到了年輕人的癢點呢?
癢點其實就是滿足虛擬自我。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認為,日常生活即是一個巨大的舞臺,人們的種種行為,都是根據舞臺的情境定義進行有意識的表演。在他人注視和自我期待中,個體有目的有意識地按照某種方式表達自己,塑造出個人在前臺的形象。
年輕使用者需要的是個性、理解、社交、共鳴、志同道合、情感歸屬等等。不管是抖音、網易雲音樂和創造101,使用者參與其中,其實算是完成了一次自我呈現,同時在情感投射過程中尋找到身份認同。不管是什麼樣審美趣味的90、00後,他們都能在錄製或參與抖音短視訊的時候,發現另一個自我,也一定會在二次元、電音、國風、歐美等不同曲風的歌曲中找到心頭好,在101位女孩身上找到各自成長軌跡的對照和座標。
隨著社交網路逐漸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它在建立起人與人交流的橋樑時,也圍繞人的內心建立起一座座牆,使大眾處於一種群體性的孤獨心理中,“音樂社交”的興起,發展了強烈的情感連帶作用。年輕人通過音樂的情感連帶作用與其他使用者產生線上的“親密關係”。
網易雲音樂的歌單、評論、視訊等UGC內容板塊,為年輕群體提供了交流互動、尋找情感歸屬的一塊陣地,其個性化推薦、黑膠播放頁面、鯨雲音效等產品體驗也給了年輕使用者自主選擇地帶。
雲村使用者通過音樂評論和互動動態建立起自己的分享和社交體系,個體參與到該互動體系之後,能夠在這個互動體系之中產生群體興奮感,一種屬於群體成員的身份符號被建立起來,在這種以情感連帶為核心的互動儀式中,參與的個體能夠體會到群體歸屬感。
03
後線上音樂時代,平臺沒有邊界
90、00後不僅是充滿互動熱情的一代,也是天然付費的一代。不管是視訊網站還是音樂平臺,使用者購買會員,購買付費內容的動力和意識都越來越強。在音樂版權釐清後,音樂內容源頭能站著把錢賺了,歌迷也可以很方便地為喜歡的歌手和歌曲付費。
除了使用者付費意識之外,相比於唱片時代,音樂宣發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原來的單一形態發展到富媒體形態。很多場景化的渠道,開始重構音樂內容傳播的節點。比如說短視訊社交平臺場域已然成為了新的神曲製造機。
當然,短視訊平臺的興起,對音樂平臺來說,不是競爭而是反哺。短視訊場景,成為了音樂宣發的一環,流量非但沒有稀釋還帶來了新增,使用者的行為路徑是先在短視訊平臺看到—搜尋背景音樂—在音樂平臺收藏—互動評論。
而以網易雲音樂為代表的音樂平臺,除了繼續在原本就擅長的社群打造、UGC內容上下功夫以外,也在音樂基礎上延伸出視訊和直播等富媒體形態。從視訊和直播的發展歷程來看,只有依託具體的產業才能走通閉環,比如遊戲、旅遊等等。
而音樂平臺天然具備音樂產業依託,從作品釋出、數字專輯發行、音樂現場、周邊衍生品,音樂人可以獲得平臺全鏈路服務。而對使用者而言,除了繼續在雲村書寫故事,尋找同類,也可以在視訊板塊分享自己的現場體驗,在直播板塊秀出自己的音樂才藝。“線上音樂+平臺社交+場景傳播+產業重構” ,以音樂為核心不斷延展,網易雲音樂的角色越來越多元,邊界也在不斷拓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