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運動類APP介面設計

文/龍娟娟 閆北歌 運動類APP作為垂直細分的移動應用,隨著全民健身理念的深入人心而蓬勃發展,但也面臨著同質化嚴重和使用者體驗不佳的困境。介面是連線人與機器的橋樑,從設計的角度出發,介面就是設計師賦予物體的新面孔,介面設計的優劣關乎APP 體驗的優良。

然而,使用者經常會對介面中顯而易見的元素“視而不見”,稱之為“無意視盲”現象,這樣的現象往往會帶給使用者困擾甚至消極影響,體驗不佳。本文通過研究影響無意視盲的因素,採取相應的設計策略優化APP介面設計,從而降低無意視盲發生率。


顯著性指的是物體捕獲注意的能力,分為感覺顯著性和認知顯著性。感覺顯著性指的是物體自下而上的物理特徵,而認知顯著性則反映了物體包含的個體 及社會相關性。感覺顯著性包括有物體的顏色、位置、大小、運動等物理屬性。

顯著性因素具體應用到介面設計上就是視覺元素的顏色、位置、大小、動效等形態和視覺元素意義,合理地設計這些元素的權重將能有效分配使用者的注意資源,形成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而介面上的視覺噪音一般是由過多的視覺元素造成的,這些多餘的視覺元素將人們的注意力,從那些傳達資訊的主要物件上轉移到他處。


人的認知和注意資源有限,依據 “中樞能量理論”,人在處理視覺資訊時會將注意進行分配,除了對感興趣和強度高的視覺刺激分配更多的視覺注意資源外,任務的難度也會影響視覺資源的分配。 構建產品的功能架構要考慮使用者的即時性需求和非即時性需求,即時需求是以效率為目的,非及時需求則以內容提供為主。

現在的運動APP同質化嚴重,為了提升使用者的黏性,越來越多產品強調“工具+社交”的意義,導致APP功能繁瑣,讓使用者對產品缺乏掌控感,需要簡化和重構。產品資訊框架需要邏輯簡潔、設計合理才能平衡工具屬性和社交屬性的比例。

減輕使用者認知負荷,獲得良好的使用者體驗,在資訊的佈局上要構建科學合理、自然流暢、舒適愉悅的視線流與操作流。視線流是使用者視覺焦點在介面上的流動軌跡,操作流是使用者操作介面形成的觸點移動軌跡。人的視線習慣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且水平運動快於垂直運動,因此,介面中左上象限比其他象限更容易獲得注意,F 型、Z 型佈局形式符合視線習慣。

此外,格式塔的接近性、相似性原理讓介面上的資訊以分組的方式呈現,通過將同類元素進行分組,採用一致的視覺風格,也可以建立清晰的資訊佈局。介面設計就像畫畫一樣,需要有明確的視覺焦點和視覺流程。


定勢指的是某種活動前的心理預備狀態,而期望是指對某個事物發展的預設。當用戶對介面中某個元素不能產生定勢和預期,將會對知覺造成不利影響,也容易誘發視盲。 在互動設計的後隱喻時代,擬物化和過度修飾已經成為了過去,使用者更期待高效和降低認知負荷,扁平化風格興起。一味追求扁平化,也會造成介面的同質化問題,因此,介面設計的細節將決定產品的品味和檔次。

在扁平化的設計風格中,漸變的顏色可以稱之為設計的細節。當介面中一個互動點選按鈕控制元件採用漸變顏色,會讓這個控制元件更具有按鈕的隱喻,就好像在提示使用者“點選我”,提升了介面的易用性。控制元件需要有文字或圖示來輔助指明其意義,降低使用者的認知成本,形成注意定勢和心理預期,能更好地獲得注意資源的分配。


加工能力指的是一個人同時能夠注意的刺激或資訊的數量。人的視覺記憶容量有限,無法在有限的空間內同時關注過於繁雜的資訊。因此,儘量視覺化 資訊有助於減輕認知負擔。

運動類APP通過智慧手機裡的陀螺儀、GPS 等感測器收集和監測使用者運動資料成為可能,並且實時性和準確性不斷提高。如果將冗雜的運動資料以文字的形式一股腦拋給使用者,對使用者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即便花了大量時間精力也未必能很好地理解資料的規律性和相關性。因此,將資料視覺化符合人的認知加工能力,可以減少無意視盲現象的發生。

如何將運動類 APP 的資料視覺化? 運動類APP的資料大多采用柱狀圖、甜圈圖、曲線圖、表格等統計圖表來展示,呈現較為精準的資料量化對比、分佈情況、頻率高低、比例大小等引數的特徵,準確高效地表達資料。考慮到人的資訊加工能力有限,會將資料進行分層級聚合,譬如時間序列屬性的資料按照日、周、年聚合,讓使用者進行切換選擇。

運動類APP互動介面的不斷優化,主要目的是提升軟體的易用性,改善使用者體驗,讓使用者更高效地完成目標任務,從而減少APP介面無意視盲的發生,提升運動類APP的使用者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