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增長:塑造CEO的個人品牌12個方法論

導讀:
每一個職場人有自己的個人品牌,當然企業或者CEO也有個人品牌,沒有個人品牌,你有在多的經驗也是路人甲。為什麼要做個人品牌,他可以自帶流量,他可以為你的專案賦能加分,就好比職場人去面試一樣,你是誰?你有哪些優勢?你有哪些案例?你有哪些成就是一樣的道理。職場我們看到很多30多歲的80後這樣那樣的文章,比如:(罵就罵80後,因為他們不敢辭職,這些老去的80後XXX等等),其實不是他們沒有工作經驗,不優秀,不是他們做的不好,而是他們沒有個人品牌影響力。

阿里巴巴的馬雲老師,格力的董明珠,小米的雷軍,華為的任正非,錘子的羅永浩,騰訊的馬化騰都是我們年輕人學習的物件,相信這些風雲人物你都聽說過,為什麼他們能影響我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個人品牌,通過渠道將自己的眼光,觀點,商業行為進行傳播,才能讓我們深度認識到他們。
最近遇到了一些做PR的新人,問到我,智遠老師,以您以前的經驗,我們老闆想做一下個人品牌,你說我該怎麼操作?能不能幫下我?是安排給他做下采訪?還是給他發發通稿?我當時直接就說,您別急,CEO的個人品牌塑造不是碎片化的,也是有標準體系的,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下怎麼幹?
1 -打造CEO個人品牌的優勢與劣勢-
對於企業來講,尤其是toc的企業,為CEO打造個人品牌,好處大於風險,底層邏輯是,我們看到市面上大部分的創業公司都需要各方面的協助,資源,才能順利進入市場的正規,佔據一席之地,那麼打造CEO的個人品牌,可以通過PR有效的吸引優質的資源,比如:人力(公司沒有合適的技術大牛,那麼以PR的形式傳播,就起到了側面吸引的作用。)
優勢一:
CEO有個人品牌,尤其是在專業的領域頗有建樹的時候,會有更多業內的資深人士和初入行的年輕人願意相信你,這對於客戶合作或者招募人才會起到很大的幫助。
優勢二:
在中國資本市場走入成熟的過程中,媒體作為獲取主流資訊的渠道之一,不管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伴隨移動網際網路快速發展,在資本中發揮的作用也在日益明顯,CEO如果有個人品牌,可以坐擁大量豐富的媒體資源,是諮詢擁躉的聚焦點,因此也能發揮PR最重要,最核心的環節。
優勢三:
對資本市場,發展CEO的個人品牌可以提升公司的形象,為企業,或者單一專案做賦能,獲得更多資本的關注,這一點其實對融資是非常有用的,至少創始人和專案能被很多投資機構知道。這也是通過CEO個人品牌PR達到的吸引客戶,拓展業務,拓展團隊,推動公司專案發展的重要和必然結果。
劣勢一:
假設公司打造了CEO的個人品牌,那麼後續PR可能在這件事情上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了,因為要保持一定的曝光度,不然,除非是業界的大咖,只要稍微一段時間不在媒體上露面,可能CEO本人或者專案在市場的熱度就會削減,成本難度和PR是一樣的。如果CEO耗費大量的時間在各種活動上,其實必然會縮減對於業務的投入。
劣勢二:
目前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品牌的傳播越來越IP人格化,從過去品牌到機構的聯絡,到現在營銷發展到觀察使用者需求,繫結情感連結。所以CEO的個人品牌與企業的羈絆也帶來了副作用,如果你不喜歡這個人,很可能就不會喜歡這個品牌了。
2 -CEO個人品牌和性格有關-
這段話送給公司做PR的人:PR是和老闆走的最近的人,他如果想要做個人品牌,一定要觀察他的性格屬於哪一類,如果針對性格去切入個人品牌的公關很重要。
假設你的老闆性格是內向的人:
內向的CEO大部分每天穿同樣的衣服,平時不怎麼社交,全身心投入業務。那麼這裡,他可能不太注重做自己的個人品牌,多半的有(技術出身,比如:頭條張一鳴老師,華為任正非老師)這類別的,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性格不善於過於包裝自己,如果走個人品牌塑造的路線,多半是以側面採訪,深度報道專案切入。
假設你的老闆性格是外向的人:
外向的CEO更注重於品牌,媒體,企業文化等,那麼他可能更適合於行業大會論壇的站臺曝光演講,電視媒體的視訊傳播,輸出行業的觀點,創投媒體的視訊採訪等,這類CEO更善於社交,善於把自己打造成流量主。
3 -給CEO找定位,做發聲-
打造CEO個人品牌的第一步就是找到定位,給CEO在垂直行業找到定位,定位可以融合自身的專案所在的領域,定位之後,就可以做行業的發聲動作,發聲有很多方面,比如:平時專案大決策動態,在寫PR的時候,融入CEO的個人觀點(例:推動行業行業發展,技術是第一驅動力)在文章中,可以寫到某某CEO認為xx等)。
PR的通稿並不是一次可以為CEO把個人品牌打出去的,是一個持續累積的過程。
4 -多重曝光之行業大會-
PR的通稿是為了CEO做一些沉澱的動作,那麼要想讓CEO的個人品牌快速建立,離不開行業大會的參與研討。創始人在做初期個人品牌的時候,建議不要做跨行業的大會,多走走垂直領域,PR可以給CEO多安排一些垂直領域的行業大會論壇,比如:你是做AI智慧,可以多關注下億歐,36氪,他們每年在這個版塊都會做,可以與會務組溝通獲得演講的機會。假設你做AI智慧,顯然初期做品牌參加新零售領域就有點不是太搭配。
注意:前期多讓老闆參加一些垂直領域的大會,儘量比較會議雜而抓不到重點,會議內容最好和專案相結合,儘量讓CEO在會議演講中,多輸出寫自己的觀點。
5 -多重曝光之獎項申報-
初始階段,PR部門也可以為CEO做些獎項申報的動作,作為個人的背書,比如新零售領域傑出貢獻獎,最佳商業模式創新獎等等,在垂直領域有一定的聲望,同時政府類的會議以及權威媒體的活動頒獎也可多多參與。獎項獎盃擺在公司展示的位置,也能給品牌企業帶來賦能背書的價值。
6 -公益活動的背書-
公益是一家企業正面形象的最好展現,也是CEO個人品牌重要的部分,假設公司有足夠的預算,可以讓CEO,企業代言人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近些年移動社交電商速度過快,我們看到很多的企業都開始做助農業務,這些也是響應國家助農精準扶貧號召,真正有意義的事情,雖不能帶來較大的利潤收益,但是也可為企業CEO鋪墊更多深層的價值。
公益活動多數會與當地政府相結合,一方面怎麼做到有使命的事情,一方面也能為企業品牌,CEO品牌作為公益的背書。
當然還有更多業務,比如:公關部攜手CEO定期組織高管成員去一些敬老院等帶有社會公益福利的機構,增加企業的慈善證明形象等。
7 -跨界IP互動-
把CEO的個人品牌和企業品牌相結合,多做一些移動的熱點借勢推廣,我們可以看到每年的618,雙11大促,都有很多明星海報出來帶貨,帶流量站臺,那麼企業CEO也可以參與這樣的活動,一方面為自己的個人品牌多重曝光,另一方面也能給品牌和使用者之間帶來更多情感營銷連結。
除了移動熱點的借勢推廣,CEO日常也可以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比如:運動比賽,馬拉松等。也可以以積極健康的面貌展現出來,穿的服裝可以宣傳企業品牌,一方面為自己賦能,一方面為品牌帶來溢價。
8 -視訊媒體曝光-
前期創始人的個人品牌以及專案做的足夠的優秀,中期圍繞創始人CEO可以做一些視訊媒體的曝光,視訊媒體的曝光有很多層面,比如:知名新興媒體的曝光,(36氪 虎嗅 億邦動力 億歐 等)或者電視媒體的曝光,CCTV 衛視採訪。或者安排CEO上一些節目,節目圍繞職場類,創業類等等,目前媒體發達,很多電視臺或者知名媒體都有報名通道,都可以借力很好的使用。
9 -新興媒體and KOL 深度報道-
打造CEO個人品牌最好的形式,就是別人說你好,中期可以安排老闆參加一些新興媒體或者垂直領域KOL的採訪,媒體朋友通常會撰寫深度的行業稿件進行輸出,輸出過程中會寫到產業的發展,創始人的觀點,以及行業的看法,也是背書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
深度報道可以從產業角度,品牌角度,垂直領域發展角度,等多個維度進行多重曝光,也可以整合輸出。
10 -開專欄,出書,做音訊,沉澱方法論-
當CEO的個人品牌在垂直領域有一定的影響後,PR部門可以為創始人開微博,微信自媒體,頭條號等。在這些媒體領域進行輸出自己的觀點或者生活,一方面也能塑造個人品牌,一方面也可以和品牌的使用者進行互動。
出書也是一種方法,比如(我們看到周鴻禕老師,馬雲老師,雷軍老師的小米生態鏈等)以出書的形式去傳播自己的方法論。
在或者根據CEO個人的性格與擅長,做音訊,視訊的傳播,傅盛(認知三部曲),傅盛的微博,自媒體都是參考案例,但是這些需要創始人有精力去做維護,或者較資深的人去做觀點的整理與輸出。
11 -人人需要一個百科-
有了一定的內容,在網上有較多的資訊的同時,別忘了給創始人做一個百度百科,或者搜狗百科,百科象徵著一個個人品牌的名片,突出創始人CEO獲得的成就,百科最大的好處就是提高CEO品牌的形象,增加企業的權威性,提高企業或者個人在眾多垂直領域的競爭力,有利於提高消費者的信賴程度,搶佔在使用者心中的地位。
12 -什麼樣的CEO比較適合流量主路線-
第一種:
TOC業務大部分是面對消費者,打造CEO的品牌可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也是PR最好的效果。以做消費品為例,專案越是面向公眾,個人知名度越會提升公司和品牌的知名度。比如邏輯思維,吳曉波,羅振宇老師等,能給專案和企業的品牌帶來重大的幫助。
第二種:
垂直領域CEO的角色,能夠在有效引導行業潮流的同時,代表行業去發聲更多有力度的聲音,從而引進資源的協同。比如科技公司。這類公司普遍不是靠實際業務去融資的,因為科技公司做的事情通常都很前沿,所以他們需要告訴市場,未來是什麼,並且說服投資人和團隊去相信這個未來。這種時候,CEO就可以聚集更多資源幫他解釋和建構,這在早期創業中的作用尤其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