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雲首席架構師:混合雲場景下儲存發展的新趨勢
混合雲端儲存架構為企業應用環境提供了最廣泛的選擇,在無需改變使用方式的情況下實現資料在本地資料中心和公共雲端儲存之間的自由流動,成為越來越多企業IT轉型的新選擇。
2018杭州·雲棲大會火熱持續,在今日的飛天技術匯企業混合雲資料管理專場,阿里雲首批混合雲端儲存合作伙伴新鮮出爐,駐雲科技無懸念登榜。駐雲科技首席架構師蘇炎,曾對混合雲場景下儲存發展的新趨勢進行過精彩解讀,現將演講全文摘錄如下。
為什麼我們今天來說是的混合雲?因為目前一種雲的服務型別不能滿足企業的服務需求。根據Gartner2018年的調研報告,977個調研物件中有71%的使用者使用混合雲,從安全成本以及其他因素的考慮,混合雲必將成為最常見的雲消費形式,也是企業IT新常態中的最終壁壘。

混合雲其實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堆砌,需要我們利用一定技術和手段去把跨雲資源合理地運用和排程,同時催生出在新場景下的業務應用。當前我們在混合雲的主要業務場景下主要有五方面。

第一個是應用擴容。我們在私有云上去部署一些業務應用,當整個峰值到來的時候特別是在一些突發場景下,應用的訪問量和使用量呈技術性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通過擴充硬體來擴充整個雲容量,肯定來不及。這種情況就需要利用公有云雲容量的擴充方式來滿足分值調節。另外,私有云的擴充,各方面的成本壓力也會比較大,而且會造成在大部分時間資源的浪費。
第二個是災難恢復。災難恢復在混合雲架構上一般是主從模式,將主的業務系統部署在公有云或私有云上,同時在另外一個雲上部署災備系統,當故障發生,能夠把備用系統啟用起來,同時拉起備份資料來保證RTO降到最低。容災備份往往在成本上有要求的,在混合雲成本下通過整體的預估大大降低企業的基礎成本。
第三資料備份。這個比較簡單,在公有云場景下或者在私有云下出現我們的應用,然後將我們的備份放在私有云或者公有云上,能夠保證整個資料的安全性。
第四點協同工作。混合雲往往提供可信安全的網路通道,能夠幫助我們連線公有云的租戶環境,同時連線線下私有網路,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實現資源和資料的流通。另外,將前端服務部署在公有云,這能幫助企業更加貼近終端使用者,同時企業還能做到資源的統一調配,比如說組織的結構目錄,或者像使用者資訊認證等等。企業通過管控的方式能夠實現對於業務的最大化控制,同時在協同合作模式下能夠把公有云和私有云資源調配和自己的能力結合起來,最大化提升整體的服務體系和使用者體驗。
第五個是試錯創新。什麼叫做試錯創新?我們在混合雲場景下,能夠充分利用公有云快捷靈活的特性,還有私有云安全可控的特性,在這種場景下能夠最大化提升服務能力。
在一個理想狀態下,混合雲應該是怎麼樣的資料流向?公有云的計算能夠訪問到線下的資料,線下的計算也可以訪問到雲上雲端儲存,儲存和儲存之間要實現資料統一管理,因此如何能夠實現公有云和私有云資料之間的自由流動,如何能夠讓業務無感知,如何能夠讓使用者不去關注資料的位置,實現資料的融合以及資料的自由遷移,在目前也是在混合雲場景下對於儲存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

Gartner的一個分析師預計,到2022年30%的企業都會實施至少一種混合雲的儲存方式。在之前,我們開始探索在公有云場景下儲存方面可能結合的解決方案,結合阿里雲混合雲的特性,利用雲端的儲存能力,雲網絡,我們對於災備、對於高可用、混合雲架構深入理解,結合駐雲自己專業的能力,構建能夠適應企業業務和資料快速發展的解決方案,而且這種解決方案也在不同企業客戶那邊已經真正實施落地。

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自己一些解決方案和在客戶場景下的一些案例。第一個案例講講醫院。大家知道醫院有一個PACS系統。醫療影像資料是很大的,這個醫院差不多200T的本地資料,每週的增量資料是100T,它之前面臨幾個問題:第一個線下用的儲存系統,儲存快到期,面臨維保;第二個問題是整個醫院向雲上發展,想做一個線上醫院,要有線上醫院的應用系統,能夠線上實時訪問資料,這對於當前的系統來說壓力非常大。結合我們駐雲的混合云云儲存解決方案,將它本地的存量資料通過閃電立方一次性遷移到雲上的OSS。在本地將檔案同步到我們陣列裡面,然後通過雲複製的模式再同步到雲上,在這種場景下實現了它整體運用資料的打通。不僅在雲上可以滿足訪問資料的需求,在雲上儲存的能力,也可以進行歸檔。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把成本降到最低,並能夠對醫療影像資料儲存15年,這個醫院是一個實際的案例。

第二個客戶,主要是場景計算儲存的擴容。這是一個基因客戶,這一類客戶有一個特點,他們測序儀的測序成本很高,樣本資料非常珍貴,所以對資料有長時間保留的需求。而且測序儀產生的資料量非常大,線下光存量資料差不多1PB。儲存具有一個水位,到了一個水位的時候想再次擴容,難度很噠,還涉及到新舊裝置的互動,資料的遷移等等,都是很大的問題。還有一點就是線下計算力,資料量很大,測序資料很多,在大計算量場景下,如何能夠用足夠的計算量來保證計算分析也成為了一個重要問題。在這個場景下我們提供的也是混合雲的解決方案,對於存量資料還是通過閃電立方導到雲上,線上下備份資料作為一個備份方式,分到線下陣列裡面。這個陣列不是混合資料,當我線下需要這些資料的時候,就會從雲上將這些資料同步到線下,同時將資料全部同步到雲上以後,利用雲上彈性的可擴充套件,能夠分配大量的計算力對資料做一個很好的分析,分析的結果,如果資料量不是很大,就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方式發給終端使用者。那麼對於有些需要存檔的資料,我們儲存到雲上的儲存裡面,也能夠通過自動同步的方式同步到雲下,這樣就實現了整個資料流的打通,也保證資料在不同應用場景下所適用的需求。

下一個案例看看多地檔案共享,這個主要針對製造型企業。這家制造型企業在的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廠區,每個廠區差不多20TB的資料,資料和資料之間共享、管理,這家企業的產品質保是20年,也就是說質檢資料以及售後服務的視訊資料,所有資料都需要至少要儲存20年,對於儲存容量有一定的要求。通過我們混合雲端儲存解決方案,我們將每個廠區的資料同步到雲端,在雲端做一個統一的管控和管理,做了管控和分發,不同的廠區可以訪問不同的資料。同時整個系統跟他們的AD域打通,能夠保證許可權訪問許可權的要求。

接下去是一個應用災備的案例,這個案例可能在使用的場景和適用場景相對比較多,這個客戶有一套OA系統,應用系統部署在雲端。出於一些災備的需求,特別是企業或者他的客戶對於本身的應用有一定的要求,一定要提供災備的方案,像這種情況就需要將雲上整個應用系統在雲下搭建一套能夠匹配的系統。這個方案需要定製化一些內容,需要通過自動備份的工具,將雲上的NAS系統,像它資料庫增量資料還要以及應用系統裡面的資料都同步到OSS裡,然後在OSS上自動同步到線下的陣列。那麼在陣列裡面我們要通過自動恢復的工具,能夠將資料定時匯入到災備系統,因此當雲上整個系統不能用,或者雲上主系統發生問題的時候,線上下能夠快速把OA系統拉起來,可以把整個RTO時間降到最低,這樣很好保證企業在不同業務場景下的需求。這種場景其實現在在客戶接觸中也越來越多。SAP的災備,通過混合雲端儲存解決方案,結合在一起會產生更好的方案。

最後一個案例是檔案訪問加速。這個案例比較特殊,適應不同場景下對於資料訪問的需求,簡單講一下這個客戶的情況。這個客戶其實有很多檔案的管理需求,它是一個裝置製造的企業,需要將大量資料檔案統一管理,其實最初需要的是一套企業雲盤,這個已經有了,但是在這個雲企業管理系統上他們發現了其他的問題。他們製造型企業,很多工程師去到現場幫客戶做裝置的維護和維修,產生很多資料,第二需要去更新這種客戶裝置上的軟體,需要將它的資料,需要將它的軟體從雲上下載到本地,而且他們的軟體不斷迭代和更新。第三很多不同地方客戶有不同需求,對於整個檔案訪問頻寬有一定的要求。他們本地內部也有非常大的製造研發團隊,包括自己的管理團隊也需要對這個檔案資料進行訪問,這也意味著本地對於我這個檔案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但它的本地IDC出口頻寬只有100兆。如果將整套企業雲盤的系統部署在公有云上,帶來的問題是企業內部的員工在訪問這些資料的時候,必須利用自己的頻寬,但這個頻寬還需要保證其他業務的正常訪問,這必然造成瓶頸。

假如我將雲盤系統部署在私有云裡面,部署在我企業IDC立憲會帶來什麼問題?我在現場的工程師獲取檔案資源獲取資料的時候,仍然通過本地的頻寬訪問,這樣對於外地客戶現場來說會造成更大的網路瓶頸。我們給客戶推薦了混合雲端儲存解決方案,雲上的資料通過同步的方式來實現。如果在客戶現場,現場工程師在訪問檔案資料的時候,是通過公網直接從雲上OSS直接獲取資料。既解決了外地訪問頻寬瓶頸的問題,內部訪問的時候直接訪問內部系統,解決了內部頻寬的最大需求。同時雲上和雲下我只要做一次資料同步,那麼對於頻寬的需求量也會降到最低。在這種情況下很好地滿足了企業加速訪問的需要。
以上就是我們駐雲在實際環境中實際客戶案例裡面,在混合雲場景下我們探索和摸索出來的經驗。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