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od 值不值得買?聽聽用過的少數派們怎麼說
去年 2 月,HomePod 在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三個國家發售,對於國內很多想嚐鮮的人來說購買相當不便。令人驚喜的是,三天前(1 月 18 日)蘋果終於在大陸市場也上線了 HomePod,售價 2799 人民幣。很多蘋果粉絲或者音樂愛好者都希望趁此機會購買體驗一下 HomePod,但是不菲的售價讓很多人都猶豫不決。
那麼,HomePod 到底值不值得買呢?少數派編輯部和讀者中有不少人已經提前購入並使用了一段時間的非國行版 HomePod,他們在本文中分享了他們在這段時間內的使用體驗,希望能對你的購買起到一些參考作用。
:tiger: Sam
2018 年三月份的時候,少數派為了做內容購入了一臺美版的 HomePod,拿到之後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設計非常精緻,小巧的機身很有分量,音質更是令我驚豔。一直心念唸的我終於忍不住,在 2018 年的後半年購入了一臺澳版的 HomePod。
在購入這臺 HomePod 之前,我在使用的是 Sonos Play 1。我一直覺得 Sonos 的音質非常好,然而當我用 HomePod 播放第一首歌時,我感受到 Sonos 與 HomePod 音質上的巨大差距——HomePod 播放出的人聲與伴奏更具有層次感,鼓點部分非常清晰,而低音就更加明顯。鼓點和低音較多的歌曲,可以明顯感受到 HomePod 本身以及房間聲場的震動——能夠讓你有一種身臨演唱現場那種聲音與身體共振的體驗。
大多數智慧音箱在播放音樂音量過大或環境過於吵雜的情況下很難收到使用者正確的指令,而 HomePod 依靠多通道處理系統和內建的 6 個麥克風解決了一問題,你只需通過正常講話的聲音就可以向它傳送指令。然而 Siri 和在使用 iPhone 時一樣「不智慧」,尤其是在 HomePod 這種主要以聲音來進行互動的裝置上,十分令人抓狂。所以我在平時只通過 HomePod 來簡單地控制一下音樂的播放以及床頭燈的開關。
對我來說,現在的 HomePod 只是一個圈在蘋果生態中音質上乘的網際網路音箱。至於智慧和開放,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four_leaf_clover: Vanilla
如果要說 2018 年「最滿意的硬體」這個殊榮,我會頒給 HomePod。說實話,在買 HomePod 之前我心裡還是非常忐忑的,因為它將是我買過最貴的音訊裝置。不過,經過 4 個多月的使用後,我已經消除了對 HomePod 所有的疑慮,它已經滲入了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不管是回家還是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喊「Hey Siri, play music」。期間,我可以通過 Siri 直接來控制音量、切換歌單、加星標或者讓 Siri 告訴我正在放什麼歌。最近,我還發現睡前用 HomePod 放一些抒情的歌有很好的助眠效果,我已經好幾次在輾轉反側失眠的情況下聽著 HomePod 播放的歌曲入睡了。
除了聽歌,我還會在烹飪時用 HomePod 設定倒計時、在入睡前用 HomePod 設定鬧鐘、在打掃房間時用 HomePod 聽播客,我甚至還可以在 HomePod 上執行捷徑,讓賤賤的 Carrot Weather 播報天氣或者讓 Siri 給我朗讀 RSS 新聞。在 12 月份米家 App 更新支援 Siri 捷徑後,HomePod 更是成了我的智慧家居控制中心,我現在用它來操控檯燈、空調、熱水器和電暖器。
把米家的 Siri 捷徑新增進捷徑 App 後,我還建立了一個「Night Routine」的捷徑,睡覺前喊「Hey Siri, have a good night」,HomePod 就會通過這個捷徑觸發一系列的操作:先對我說「Nighty night」,然後設定一個 7:30 AM 的鬧鐘,接著播放「lullaby」歌單,最後關掉檯燈。這種一氣呵成的感覺,真的很棒~

Eames
其實我用了一年多 HomePod,沒有覺得使用體驗有什麼變化。該驚豔的地方還是驚豔,比如音質,比如連線的便利性。該失望的地方也仍是失望,比如對第三方音樂服務的開放程度,比如 Siri 仍不夠好用。具體可以看我去年寫的 HomePod 測評。
關聯閱讀: 音樂體驗在現在是最重要的,但智慧才是未來:HomePod 體驗
這裡我想給大家提供兩條購買上的建議:
首先是 音樂服務 。你的主力音樂服務可以不是 Apple Music,但至少要訂閱 Apple Music,否則 HomePod 就是一個連線比藍芽音箱方便一點的藍芽音箱。因為你不能通過語音來和第三方音樂服務進行復雜一點的互動,比如播放某個列表、播放某種型別的歌曲,只能進行「暫停/播放」「上一首/下一首」「調整音量」這些簡單的互動。那麼所謂的「智慧音箱」也就失去了「智慧」的意義。
另外是 顏色的選擇 。我知道很多人在買蘋果裝置時,尤其是男性,往往會一股腦地選擇黑色系。但我建議大家買 HomePod 的時候不要這樣選,因為 HomePod 是和傢俱的搭配,而不是和個人(衣物)的搭配。
根據我有限的觀察,網際網路上大部分 po 出來的黑色 HomePod 照片,都跟周圍的傢俱環境很不搭配。尤其是最近幾年很流行的「無印良品 / 日系風」裝修,和黑色 HomePod 放到一起更是讓我感到違和。因為這種風格的裝修會使用比較多原木色的傢俱,是一種比較淳樸、溫暖的風格,但黑色 HomePod 的現代感和科技感太強,兩者放到一起很不協調。黑色的 HomePod 可能比較適合暗黑系風格或者工業風,前者非常個性,我沒見過誰家裡是這麼裝修的(宜家倒是有一個樣板間);後者一般用在店面裝修,也很少用在家庭裡。
所以我認為選擇黑色 HomePod 時一定要慎重。如果你拿不定主意選什麼顏色,選白色一般不會出錯。

:sheep: MilkShake 羊
一年後,我想說說 HomePod 的缺點。
清潔。編制網格的外表註定了藏汙納垢的「好」表現,不過吸塵器配上合適的吸頭是一個應對自如的工具。圓形透明質地的面板也不時落下指紋和掌印,有時用手掌擦去前一個掌印讓人更深刻的體會什麼是「飲鴆止渴」。大多數時候我是忽略這些痕跡的,畢竟不需要盯著它看。
Apple Music。當我跟 HomePod 說 :「hey Siri play my station」的時候,預設啟用的是 HomePod 體內的 Apple Music。極少數的時候這個 personal music station 會非常準確地播放我很久聽不到但很喜歡的歌,我稱之為「驚喜清單」。但是如果這時我要出門,換成 iPhone 上的 Apple Music,這個演算法似乎就斷掉了。也就是說這個「驚喜清單」不能從 HomePod 的體內傳送給 iPhone 接著播放,而是重新開闢了一個 music station,又是很差勁的播放清單,這時我會轉向聽自己 curate 好了的播放列表。這樣的場景不是每天都出現,但是我非常大的困擾。不過嚴格意義上,這問題大部分依賴於 Apple Music,也就是 Apple 要解決「如何在硬體上順暢過渡 Apple Music 的 personal station」。
聲音。HomePod 的重低音音效導致男聲的失真較大。例如「蔣勳細說紅樓夢」放出的聲音有些畸變,此外一些獨立播客的差音質也得到了放大,突然爆笑的部分甚至會有些破壞 HomePod 內部元件的擔心。大約一個月之前曾經有過再買一隻 HomePod 配對的衝動,後來因「工作忙」忘記了。換句話來說這不必要,單聲道足夠我用,雙聲道解決的是「錦上添花」的問題。
Siri inside HomePod 似乎還在成長,對它我有很多問題:
- 為什麼不能直接叫 Siri 來喚醒
- 為什麼不是叫 hi Siri,而只能是 hey Siri
- 為什麼叫 hey Siri 之後要等一兩秒才有反應,有時候甚至不知道它聽到了沒有
- 為什麼 Apple TV 還沒有植入 HomePod 體內
- 為什麼不能稍微機器學習一下抽油煙機的聲音,並且提高資訊獲取靈敏度,非要我做飯的時候大吼
一般來說,我對電子產品的購買採用所謂的「金絲雀原則」,這裡的金絲雀就是「我能接受的缺點」。另外,關於智慧家居的領域,我並沒有涉獵,這裡就不做過多的探討了。
關聯閱讀: 裝置藝術品 HomePod 的「甦醒」

如果你對 HomePod 還有什麼問題或者想法,歡迎在評論中提出。
> 下載少數派 客戶端 、關注 少數派公眾號 ,瞭解更多的新玩意 :cool:
> 特惠、好用的硬體產品,盡在 少數派 Pi Store 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