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上千萬,賺了一個億,解密拼多多事件背後的巨大陰謀!

拼多多事件出來以後,報紙、電視、廣播、各大入口網站、新媒體、自媒體等紛紛鋪天蓋地地報道本次事件。有人說,拼多多本次真是損失慘重,200億損失不就直接宣佈公司倒閉了?
然而,本次事件背後藏著這樣一個重大疑點:事件發生在20日凌晨,而拼多多在20日早上9點左右才將相關優惠券全部下架,出現BUG後的12個小時才作出迴應,對於一家美股上市公司來說,對於一位身經百戰的黃錚來說,對於背後的第二大股東是騰訊的拼多多來說,各位不覺得有點蹊蹺?
世界上最長的路是拼多多的套路!

事實上,拼多多的損失不可能像網路所說的損失200億,甚至損失還不到1千萬,因為事件背後有一連串的事後“保障”。
優惠券作廢,拼多多對於所有已發出未使用的優惠券一律認定為“無效”;攔截髮貨。拼多多強制自動退款,商家直接選擇不發貨,這種“雙重保障”能攔攔截90%以上的訂單發貨;物流追索。對於已經發貨的,拼多多會聯合商家,與物流公司聯絡進行貨物迴流,這種方式僅僅會損失一小部分運費。通過以上一連串的“應急方案”,可以挽回大部分實物交易損失。

對於本次事件來說,真正的“羊毛大頭”出現在話費和Q幣等虛擬交易上,很多“羊毛黨”已經在拼多多封堵漏洞前設法把優惠券折現並登出賬號。對於虛擬交易,拼多多會採取以下方案。賬號回收,針對領券未消費的人群,拼多讀會採取優惠券自動失效的行動來挽回這部分的損失;扣費返還,拼多多會立即啟動與三大運營商,騰訊等相關供應商的談判工作,設法把多充的話費何Q幣回收。大額交易直接電話溝通追回,不服拿“不當得利”法庭見,小額的假如處理不了就當過年紅包大派送。
對於普通使用者而言,這種屬於正常消費的行為。但是對於那些批量機刷的人來說,根據《新電商法》的規定他們的確存在作弊行為,而且在主觀上存在惡意侵佔財產的嫌疑,這就要考驗拼多多自有的風控體系和資料體系了,如何識別異常交易行為。
除了外部追責,拼多多還可以選擇事後覆盤,該罰款的罰款,該降職的降職,該辭退的辭退。事件的責任是多個部門的。風控規則的配置問題、內控的應急機制問題、優惠券系統的研發問題、運營優惠券的配置問題等。
虧錢是永遠不可能虧錢的但事件本身是可以當做營銷事件

拼多多什麼做得做好?顯然是營銷。按照拼多多的一貫作風,他們做得最出色的地方在於能把所有的事件都當做營銷事件。本次事件中,拼多多利用羊毛黨來賺流量,通過鉅額投入來瘋狂拉新,投資回報驚人,拼多多牛逼!
對於電商營銷系統而言,風控策略裡面的損失是可控的。當優惠券總額達到一定數額時,系統策略會自動失效。比如優惠券的峰值是2億,當支付寶、微信支付、智付支付等支付軟體的總額達到這個數字的時候,系統會自動退出。這種資金池策略,對於每股上市公司拼多多而言,是不可能沒有的。
對於美股上市公司拼多多而言,他們對股東的最好交代應該是:這不是BUG,這是一次大規模的營銷活動,這種做法和表態甚至可以把鉅額損失瞬間轉化為營銷回報。
拼多多財報最突出的特點在於:高費用、高增長、高虧損。拼多多2018年半年營收同比增長近25倍,淨虧損從2017年上半年的1.1億元飆到64.9億元;拼多多2017年營銷費用為13.44億元,而2018年Q1該項支出已達到12.17億元。就本次事件來說,如果拼多多把事件定性從系統漏洞變為營銷投入的話,那顯然這筆費用要算在營銷費用而非損失。
接下來,拼多多市場部可以開始“借勢營銷”了。春節大促銷帶來的回報應該是非常可觀的,等財報公佈的時候,又是一張“漂亮”的營業成績單。
自上市以來,拼多多憑藉“拼團特賣”“魔性廣告”以及三四線城市的渠道下沉營銷策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現在網際網路已經到了二次創業,各種正道都走得差不多以後,這種炒作就成為了對外宣傳的手段了。

可以說,本次事件拼多多是因禍得福,上了好幾天的微博熱搜、百度風雲榜,各種新聞宣傳已經賺足了廣告費和公眾眼球。同時達成損失最小化,實物不發貨、未使用的優惠券作廢、衝Q幣的已經全部凍結、充話費的全部退款、實物訂單全部截單。與此同時,各類謠言對於拼多多來說也是巨大的品牌展現。而對於部分被消費的話費和QQ幣的損失來說,就當作是拼多多賣廣告、買流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