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嘉軼:企業如何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戰略
各位贏創會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企道知行創始人金嘉軼。今天為大家分享是《企業如何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戰略》,也就是講小趨勢下的戰略調整。
今天的課程中的主要四個方面:
新時代的企業,在大的時代背景下制定戰略時的參考基準是什麼?就是做企業要了解自己的市場,甚至一定程度走近這個市場,這個“近”是遠近的近,但不一定要真正走進去。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有隨時去融資或者能夠拿到融資的能力,但是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去融資。
因為融資的水很深,有些企業最後倒閉也好、消失也好,其實很多的專業度包括我們說的商業倫理、商業道德可能還沒上升到非常高的層次,還需要一定程度的進展。
但是我們做企業的人要把自己的企業打造成一個有能力順利走近這個市場的企業。因為 戰略是企業經營當中的核心基礎,甚至於一個企業能不能發展起來的致命要素。
什麼是傳統企業?我認為是一直在用傳統思維在經營的企業,就是傳統企業。
新舊時代下,企業在制定戰略方面有哪些區別?我們先看過去做企業的人怎樣去制定戰略:
第一點,叫“摸著石頭過河”。就是對前面發生什麼事都不清楚,一點點探索、摸索經驗、積累經驗這麼過來的,這是絕大多數做企業的前輩們的一個共識。
第二點,叫“計劃不如變化快”。由於他有“摸著石頭過河”的這種價值觀,所以他認為不用制定什麼規劃,有的企業甚至一年一變,制定的計劃不如變化快。
第三點,叫“不敢想”。過去在做戰略的時候,其實大多數人並不敢想未來,或者說不敢暢想未來,認為把眼前能夠做好就行。現在大家經常聽到的是“過億的市值,萬億、千億的市場空間”等等,能夠有這種擴充套件性的思維。但過去,不管是因為網路資訊、交通關係等等,不太敢去想或者說憧憬未來的路。這也是過去做企業,在戰略制定上的一種思維的限制。
第四點,叫“想不到”。有的人敢想,但他想不到,他不具備明確的前瞻性思考。
然後我們對比現在來說。對於現在,並不是已經有很多企業做到了以下這幾點,而是說現在的企業如果你還做不到,那可能就會被淘汰。也就是說,現在和未來對企業戰略提出了要求。
第一,要“強規則性”。要對企業的未來有明確的、前瞻性的規劃,這個戰略制定不僅僅是對企業經營層面,在管理層面也會有很大的重要性。80後已經三十多歲了,職場屬於中堅力量的90後上來了,00後已經進入大學,很快將進入職場,這種管理的難度在大幅度的提升。所以,你的企業如果沒有一個路線圖,你在吸引人才上都很費勁,更別提你新的合夥人、投資人,包括你企業未來的規劃發展。
第二,要“可擴充套件性”。就是我們企業在制定戰略規劃的時候,是否是具有想象力空間的一個戰略。在資本市場,尤其是對創始人的要求就是你的想象力空間有多大,市場的深度、廣度、延展性有多強等等,他要判斷一個所謂的市場空間和容量。
第三,要“個性化”或者說是人性化。戰略的開始,一定要去打動人,在制定戰略的時候,你能不能做到把人為需求(合夥人、員工等)的東西有機的結合、整合、融合到你的戰略當中,也是我們新時代對戰略的一個要求。
3、 戰略制定中出現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慵懶”。慵懶,我們經常會出現兩類情況:
一種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以戰術的勤快去掩蓋戰略的懶惰”。就是戰略上沒有太明確的堅定走自己的戰略路線,為了生存,習慣性變成了習慣,形成了迴圈“生存、賺錢、生存、賺錢…”,這樣慢慢就會被淘汰掉。
另一種情況的慵懶,就是打根兒上起就不重視戰略的制定,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一些問題,比如“摸著石頭過河”等等。
第二個問題——“貪婪”。戰略真正融入貪婪的意思就是,制定的戰略過於“高大上”。很多創業者會效仿一些成功企業家,暢想未來5年後、10年後、20年後企業會怎麼樣?我要做市值多少的公司、未來的路是多麼的光明,然後制定出多麼巨集偉的藍圖。
但是,有些創業者只是學到了些皮毛,這樣的效仿就有點像“東施效顰”。這裡,並不是說貪婪不好,其實往往貪婪可能是促進人類進步的一個基石,甚至是企業進步的一個基石。但是 戰略問題中的“貪婪”,是沒有做到知行合一。
第三個問題——“只說,也不會說”。也就是隻會說上面提到的“貪婪”目標,但做不到戰略下沉到人,時間長了,對於員工來說,未來就是一個個“大餅”。
第四個問題——“不成系統”。也就是說戰略對於企業來說,只有畫面沒有如何做到的一套系統。
4、高價值的戰略制定法則
首先,企業設定的目標是否滿足SMART原則(明確的、可衡量的、可達成的、結果導向的、有時間表的)。 也就是設定的目標是一個明確且可衡量的,以結果為導向,可達成,同時具備清晰的時間規劃去完成它,這才是一個好的目標設定。SMART原則,在這裡是作為一個理論基礎。
第一,“相信所以看見”。線性推導式的遞進性思維,是一步一步看,一件事一件事的完成,他是一個正向的推導思維。
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制定一個非常好的戰略的時候,一定要反過來,倒推就是要“相信”,所以才能看見一個長遠的未來,堅信一定能夠做成這個事情,然後再倒推,設定我們的戰略。
第二,“高度個性化”。很多企業在不斷地學習戰略的內容,但為什麼仍然制定不好自己的戰略?為什麼還無法制定一個行之有效且可落地的戰略?
其實,因為你自己本身都不瞭解自己要做成什麼樣的企業,但是做企業,是一個特別個性化的事情,我們經常會說“100個人就有100個哈姆雷特”,同樣100個創業者就應該有100種戰略,即便你們是同一個行業、同一個領域、甚至一樣的細分領域。
因為“人”不一樣,企業的格局、未來規劃、速度頻率、整合資源也不完全一樣,你無法完全的去套用。所以,千萬不要照貓畫虎式的制定戰略,一定要高度個性化,要了解自己的團隊,尤其是創始人團隊。你們制定的戰略是什麼?其實很大程度是對未來的一種看法和規劃。
第三,“遠未來高調、近未來低調”。這十個字,對於想做一個“高價值、高成長性”的企業來說,非常的有用。
“遠”指是否有3到5年(甚至於更長遠)的一個路線圖或者說規劃圖。“遠未來高調”就是企業要敢去展望未來。“近未來低調”就是要清晰近幾年企業要走的具體的每一步。
再次,戰略制定需滿足的四要素。
願景,和人的夢想一樣,是帶領企業一直努力、不斷前行的巨大動力要素,是一個燈塔,在很遠的地方指引著大家朝同一個地方去。 使命,就是企業具體做什麼事?你做的這個具體事情是支撐企業實現願景。 目標,是沿著願景和使命,接下來的分解環節,例如“願景是一張大餅,使命是一刀刀切開,目標就是切成一塊塊的”。 文化,是體現企業之間不同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企業之間很大的不同往往來自於不同的核心文化。文化一定是支撐你去實現目標、使命的一件事,能夠支撐與實現願景。 企業永遠要記住兩個事,第一叫人性化,第二叫制度化。基於這兩個事,有一個“二八原則”,就是企業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制度化,百分之二十才是人性化或者說文化的東西。但恰恰是這百分之二十的東西決定了百分之八十的事情能否落地、能否產生價值。
也就是你作為一個創業者想獲得什麼樣的成果,然後反推需要通過怎樣的行動去獲得。
在這裡希望大家制定戰略的時候,第一,要符合一個新的時代,具有前瞻性,不管是從經營層面還是從管理層面,我們都要看到戰略制定的價值。第二,千萬不要盲從。最有價值的也是最難的,要挖掘你自己內心的東西,我們做企業也不是要做成模子,所以制定戰略得有方法,要道與術的結合,也就是“遠未來高調近未來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