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市場進入“陣痛期”,下一個掘金點會來自線上麼?
文|馮瑋
新民促法一夜襲來,精耕存量似乎逐漸成為幼教市場在過渡期的新熱門,而伴隨家長教育意識的提高和原始、粗放模式下幼兒園的自我覺醒,幼兒園的消費升級也正在爆發新的活力。
這個節點上,一批為幼兒園提供第三方服務的創業者瞅準時機,希望通過線上尋找新的機遇。
有人說“網際網路需要幼兒園,但幼兒園並不需要網際網路”;也有人說“線上模式一定會拿走我們曾經在幼兒園的一切盈利點”……
這是個剛剛起步的行業,卻已是一個充滿爭議且愈發熱鬧的地方。
老玩家的新賽道
今年9月,紅纓教育創始人王紅兵突然宣佈離開威創、離開紅纓。
他帶著自己的新專案“壹點壹滴”從零開始,以幼兒園各公眾號為載體,藉助網際網路技術幫助幼兒園在生源、師資、管理、教學等方面完成升級。
彼時王紅兵對多知網透露,壹點壹滴上線四個月付費園所約7500家,今年底該資料或將達到20000所。
“以前我常常想,一定有一個既便宜又便捷的產品,它可以用更輕的方式實現我們通過線下所做的一切,我也逐漸發現幼教領域的變化會來自網際網路。”對於離開的原因,王紅兵這樣解釋。
王紅兵認為,網際網路對幼教的影響之所以相對緩慢,是因為其一直沒有嘗試以解構的方式突破幼兒園的連結模型,“壹點壹滴把原有的全部線下支援模型都將移植線上,但價格只是過去的幾十分之一,這也是它與線下機構爭奪市場的核心之一。”王紅兵總結。
與王紅兵的選擇類似,聯幫線上CEO李白在面對自己的再一次創業時,也從網際網路+幼兒園的角度出發,為幼兒園提供雙師課堂服務。
截止到2018年6月,聯幫線上的業務現已覆蓋全國230個二到四線地級市的千餘所幼兒園,累計服務學員幾十萬人,續班率98%。
彼時李白曾預估:市場的未來規模將超過萬億元。
王紅兵與李白的選擇,被很多從業者看做是幼兒園市場老兵的一次自我革新,但這樣的選擇是否真的就是未來模式,市場上也有相對不同的聲音。
“以幼兒園業務起家的創業者,最大的優勢是對這個行業有足夠的瞭解,”掌通家園創始人葉荏芊表示,“但這個行業最大的問題不是內容買單,而是渠道太深了,優質的內容如果沒有好的平臺分發,利益也就很難提升,所以最大的挑戰是在渠道。”
或許是觀察到了這一點,王紅兵、李白等創業者對線上的期待似乎也並非僅止於內容。
王紅兵在昨日釋出的《我為什麼創辦壹點壹滴》中提到,在思考什麼樣的商業模式會比紅纓提供給幼兒園的服務更好、服務的幼兒園更多時,他篤定地認為這個模式:“第一,這個商業模式一定是基於網際網路的;第二,這個商業模式一定是整合整個行業資源的;第三,這個商業模式一定是免費的,或者是極低的、超出客戶預期價格的。”
其中也提到了對於行業資源整合的問題。
有人預測,由於幼兒園之間很難連鎖、行業規模化困難,通過第三方服務或許會為幼兒園群體帶來新的聯盟和規模化可能。
“幼兒園的確很難出現大規模的狀態,無論是直營、加盟還是單體園之間的聯盟,都存在規模化的天花板。”威創股份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祕書李亦爭認為,幼兒園市場在過去無法形成規模主要有三個原因:
“其一、過去的政策比較模糊,市場整體都處於自我探索的混沌期,因此很難聯盟;其二、中國地域性很強,同樣的幼兒園體制,在一個地方能拿到牌照,換了個地方就拿不到;其三、辦學場作為稀缺資源,再加上國內對辦學要求的嚴格把關,導致幼兒園擴張很困難。”
“當行業開始呼喚規模化,網際網路+教育的模式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會打破原有的空間與模式限制,打破了原有線下難以聯結的困境,並通過規模把成本均攤。”王紅兵曾這樣解讀。
基於此,一些從業者似乎也在期待通過線上第三方服務的逐步推進,為幼兒園市場帶來另一種規模化探索。
低門檻如何構建壁壘?
有業內人士認為,線上三方機構所提供的服務目前普遍存在門檻較低、難以形成壁壘且可複製性高的問題:“這種商業模式可以快速上手,也就意味著容易被快速複製甚至打破自身業態。”
“如果有其他公司拿到了大體的服務內容就可以複製後再推向市場,這部分的成本非常低;另外幼兒園很多技能其實偏向實操,有些核心問題也不是完全把內容做細就可以教會的。就像巴菲特的書,20塊錢一本全中國到處都是,但是能把資本玩得轉還是需要言傳身教、心血灌溉。同理,即便把服務環節通過線上做的很細,也仍舊侷限於理論而已,實操層面還是需要一步一步去自我感知。”某業內人士分析。
也有一位園長表示,目前一些三方服務平臺已經將原有的線下園長大會聚合為線上溝通群,希望在線上可以交流運營困惑以及分享優秀產品及教學理念。
“其實園長們去參加線下的園長大會,一部分是有對新趨勢的瞭解需求,一部分是有對管理運營的技能需求,還有很大一點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聊天甚至互相吐槽訴苦的社交需求,但如果把集體活動都搬到了線上,那個感覺也沒了。”該園長表示。
可見,單純靠線上去聚攏園長顯然還需要一些時間,而在此基礎上,網際網路+教育的三方模式能否在形成壁壘之前活下去,是大家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另一方面,對於流量的獲取,也是很多三方服務機構所關注的一點。
“我和一些同行的朋友聊,我覺得幼教平臺最大的價值在於提升效率,把精準的人群賦能給內容方,提升內容方效率,通過每位孩子、每位家長獲得更有價值的流量。”葉荏芊表示。
但李亦爭認為,從幼兒園就開始導流的邏輯上,可能還需要多一些思考和研究:“其實幼兒園的場景是很敏感的,家長會比較排斥保育之外的任何商業行為,幼兒園是入口這個事兒被處理的再藝術,家長也會排斥。”
“另一方面,0-3歲與3-6歲的兩個階段在使用者數相同的基礎上,廣告收入可能天壤之別。因為0-3有剛需需求,比如尿不溼、奶粉等等,而面向0-3歲市場的大公司也比較多,一些公司甚至不是那麼在乎轉化,只把這些作為品牌曝出。但是3-6歲相對來說沒有純剛需的產品,3歲以上的品牌可能更傾向講轉化率,這也是這些平臺做廣告投放做的比較艱難的原因。”李亦爭補充道。
爭論與疑問並不只有這些,尚待探討和驗證的也絕不侷限於此,但這些都證明在這個尚顯青澀的賽道上仍有很多可能性。
無論怎樣,所有三方服務商都相信,新《民促法》落地後幼兒園的入園率一定會有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