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步入理性迴歸期,下一個爆發點將是基礎工具平臺?
科技雲報道原創。
“職業的變遷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了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更多職業都在跟隨時代起起伏伏。很少有一個職業能像程式員這樣,能夠在短短二十年間更迭三次。這三次更迭,對應著平臺的根本性切換。從DOS到Windows,代表著Windows成為PC時代大一統的操作平臺;從Windows到Web,折射的是網際網路的興起;從Web到App,則反映的是移動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

現在人們正在面臨第四次更迭:過去不管哪一種程式設計師,都因為技能集過於單一而不足以面對AI所帶來的挑戰,現在我們將再一次面對基礎平臺的變更。可以說,程式設計師決定著基礎工具平臺的命運,也代表了未來的技術走向。
平臺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未來技術焦點將是API的爭奪戰
程式設計師使用哪種工具,完全取決於該工具所對應的平臺究竟有多大商業價值。就像蘋果App Store的興起,反過來就帶動了Objectiv C這類比較生僻的程式語言以及獨屬於自己的API。
而每種平臺開始運作之初,核心的訴求都是吸引足夠多的程式設計師在自己的平臺上開發應用,這才能形成應用和平臺間的正向反饋,此前微軟和蘋果兩個公司極度糾結的就是,蘋果總希望Office能跑在自己的系統上,但同時兩者在OS層面又有一定的競爭關係。
最終,一旦某個平臺成為最終的預設選項,那這個時候程式設計師反倒沒什麼選擇空間。比如現在為Android或者iOS開發應用,事實上已經沒別的選擇了,過去的選擇已經成為一種必須遵從的規則。從某種意義上,程式設計師體現的是一個平臺從誕生、成長、鼎盛到衰亡的最直接體現。

無論任何底層、任何架構、任何系統,最終都要歸結到API,正是基於API,程式設計師才得以開發出五花八門的各種應用。在未來,誰打造並控制了API,讓API成為特定領域的標準,誰就真的打造了這個領域裡的基礎平臺和遊戲規則。
在過去,即使BAT也還沒到達這個層次,BAT所做的事情更像是內容型平臺,而非基礎性的工具平臺。目前幾個工具型平臺,要麼是以Oracle、Amazon、Google等國外大公司所主導,要麼是開源社群在主導。

所謂API的爭奪並不是會用一些API工具就可以滿足需求,而是說一旦API數目膨脹,變得無所不包,同時這些API的使用自身也成為一種技能時,那不同的API叢集就會變得彼此互斥。通常而言,在同一個品類下面,API叢集並不會有多個,誰把控了API誰就贏得了生態的話語權。
重起爐灶另開張 AI正在呼喚新的工具平臺
如果把目光放長遠一些,就可以清晰看到,未來一定會崛起新的巨型工具平臺。假設AI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必備,那麼AI生態的構建一定不是基於現有任何一種平臺,而是需要一種專門為AI量身定做的OS以及開發平臺。在這樣的平臺上,AI廠商可以更容易編寫AI規則、建立AI應用元件等。
現實的狀況是,AI公司都會擁有自己的作業系統,並且系統與系統之間較為封閉,導致效率較低。相對於以往,當前AI賽道上最為有趣的事情是,工具平臺很難再像以往,直接把國外已經完成的東西拿過來做深度定製,更多地則要依賴國內公司。
像語音互動這樣的分支,牽涉太多需要本土化的東西,因此工具平臺要根據自身需求進行設定。新型平臺本身也並非純粹的工具,而是更多的和內容等繫結在一起。這些因素堆積在一起,就導致AI賽道里缺一個真正的系統級平臺企業。
其次在於這種平臺註定是一種端+雲的結構,這會讓已有的網際網路公司感到不舒服,很像是自家地盤裡突然來了個闖入者,同時網際網路公司把持著非常多的內容,如果最終的產品是與深度內容相關,而非深度工具化,那麼內容會變成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但這點在“工具本身就是價值”的領域上並不成立,比如最開始的Windows追求的並非是內容,而更多的靠應用來豐富整個工具生態,Office豐富的是辦公場景下的工具,Photoshop豐富的是畫圖場景下的工具。
最後這種平臺必須挑戰的是硬體差異化。手機和電腦都近似於標準化之後的裝置,但顯然AI或者其他智慧裝置所要涵蓋的場景會更加寬泛,有的場景需要比手機還強的計算能力,有的場景則只需要手機幾分之一的計算能力。
雖然當前我們可以看到巨型工具平臺的機會,但還無法看到真正選手的影子。所有已經做的事情同它所需要面對的願景來比,很可能連起步都不能算。也就是說在AI這條賽道上,如果用程式設計師的數量來衡量一個基礎平臺是否成功,那顯然大家都還在起跑線上。
【科技雲報道原創】
微信公眾賬號:科技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