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醫療100+」比格威:從實驗室走向創業,眼科AI這口井怎麼深挖?
2011年,遠在大洋彼岸的陳新建就開始從事眼科領域的研究;2012年,陳新建帶著海外的經驗回國拉起了一支四十多人的隊伍,組建醫學影像分析與處理實驗室,從事眼科方面的研發;2015年,從實驗室走向創業,比格威正式成立,專注於眼科AI。
時間轉眼就來到2018年年中,比格威已完成由翔石資本投資的3000萬元A輪融資;據比格威副總段戈透露,B輪融資已在2018年11月份提上了日程;2018年12月底,比格威的雙模態眼科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MIAS獲得CFDA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書。
近日,億歐大健康走進比格威,與現任比格威董事長陳新建和副總段戈探討了比格威這三年的發展以及行業思考。
眼底彩照結合OCT,“深挖”眼科AI這口井
相較於大多全病種、不斷拓展產品線,尋找更多營收增長點的公司,專注單一病種的比格威顯得有些獨闢蹊徑。
但在陳新建看來,眼睛不僅是心靈的視窗,還是人們身上唯一能夠直接看到血管的器官,通過眼睛除了可以看眼睛自身的疾病,還可以看到心血管疾病、腦部的神經性疾病,大概300餘種,現在比格威實現了20餘種,深挖眼科AI這口井要做的事情就不少。
成立三年來,比格威先後推出了MIPA眼科影像處理與分析科研軟體、MIAS眼科疾病人工智慧診斷系統和眼查查智慧終端。其產品均採用OCT(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器)和眼底彩照雙模態影像人工智慧,區別於單純的眼底彩照人工智慧。從二維影象向三維影象實現飛越,從一張眼底彩照到128片子,並將原本的平面OCT切片還原為3D效果,實現自動標註病灶,出具量化分析結果,可診斷包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老年黃斑變性、青光眼等近二十多種高發眼底疾病,在診斷疾病數量、診斷準確率上有所提升。
段戈介紹,比格威現階段將產品的落地場景重心放在醫院。他認為,不管最後是做to C的產品,還是to B的產品,基礎一定在醫院。因為醫療最大的價值在臨床,從臨床前疾病的早發現,到臨床疾病治療和治療後管理都同等重要。但 如果產品只是處在核心價值外圍,就會伴隨著風口的消失而“死掉”,與前幾年火爆的網際網路醫療如出一轍。
那麼第一步,段戈認為,要為醫院或醫生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他以不久前獲得二類證的MIAS為例。 無論對於三甲醫院等頂級醫院還是基層醫院,該軟體都有其“用武之地”。 對於人滿為患的三甲醫院等頂級醫院來說,段戈指出,該軟體自動標記病灶並給出量化指標的功能大大提升了醫生效率,同時降低了誤診率,給予醫生更多時間與病人進行交流以及制定治療方案。對於基層醫院而言,MIAS旨在賦能基層醫院,彌補基層醫院醫生資源不足和水平不高的短板。
陳新建表示,由於眼底彩照擁有約十萬幅眼底彩照開源資料,基於這些資料搭建影象識別系統相對容易,導致眼底彩照AI賽道異常擁擠。但 對於醫生的日常工作中要起到更強大的輔助作用則需要OCT資料的加持。市面上沒有開源的OCT資料集,通過前期的科研積累和醫院專案,其產品形成了一定的技術壁壘。
做完院內場景,比格威的下一步是打通院內場景到院外場景,實現報告互認。其主要產品之一眼查查智慧終端就主打院外場景,針對各大商場、寫字樓和體檢中心等地。據段戈介紹,比如醫生同樣在用這套系統來看片子,那麼將來比格威在發展院外場景的時候,患者在院外做篩查的片子就會水到渠成得到醫院的認可,打通整個醫療服務環節。目前,比格威在全國建立了12家示範中心醫院,為未來實現報告的互認進行鋪墊。
醫療AI的價值更多在於基層醫院
其實,相較於三甲醫院,醫療AI的價值更多在於基層醫院。
從眼科的角度來看更是如此。首先,居高不下的眼科發病率卻與當前稀缺的眼科從業人員形成矛盾。據衛生部統計,眼病發病率越來越高,乾眼症發病率37%;飛蚊症發病率為35%;青光眼60歲以上發病率為15%。而據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一次全國眼科學術大會公佈,中國眼科醫生從業人員僅有3萬6千多名。 其次,據《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鑑2018》統計,由近年我國城市/農村地區眼科醫院數量對比分析發現,農村地區眼科醫院數量增長較為緩慢。
段戈認為,對於患者來說,看病是剛需,但基層醫療發展更為緩慢,主要的原因是醫生水平不高。所以,不管是對眼科還是其他科室,若能將AI技術賦能基層醫院,讓其具備一定的診斷能力,大多疾病就能在基層早發現早治療。一來,減輕患者看病的舟車勞頓;二來,緩解三甲醫院人滿為患的狀況。
話雖沒錯,人人都知道基層醫院對於醫療AI絕對是藍海市場,為什麼遲遲不見落地?分析來看,首先,對於基層醫院來說,由於成本的原因,很多醫療硬體無法購買,更不用談軟體的購買;其次,基層醫院裝置有限,軟硬體的匹配程度也是問題。
段戈認為,就眼科而言,基層醫院是很好的落地場景,眼科裝置小型又較為便宜,目前軟體也實現了大多數機器的匹配,最為主要的是受限於醫生診療水平,而機器本身又不會解讀資料。此外,對於大多數醫院來說,OCT不僅有助於臨床治療,還可以為醫院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中國絕大部分省份裡,OCT在醫保裡價格不低,比如說江蘇,加上列印費,其客單價300多元。一個進口中檔OCT機器成本為六七十萬元,只需保證日均患者量10到20人,醫院不出兩年便收回成本。從這方面來說,對於AI技術賦能的OCT,基層醫院的購買動力較強。
此外,他們的產品一開始就將重心放在基層醫院,還在於看中了基層醫院醫生的耐心。段戈說,一個新產品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必將經歷“陣痛期”,比如早期診療的不準確、無法嵌入正常的診療環節等等。 對於三甲醫院醫生來說,低版本的產品還不如自己診斷準確快捷,放在醫院“吃灰”也就成為常態,而基層醫院醫生受限於自身診療水平,便較為耐心陪伴產品成長,把粗放版本的產品不斷打磨到完美形態。
據陳新建介紹,目前MIAS已經在全國30多家醫院投入臨床使用,預計明年將突破200家。此外,比格威也已經開始為MIAS申報三類證,並將一直保持MIAS的高頻迭代。
特別策劃【科技醫療100+】系列專訪與選題報道
一次技術更迭,伴隨的是一次醫療領域的“革命”。時至今日,“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出現,更是讓醫療保健實現了突破性變革。在此背景下,億歐大健康頻道策劃了【科技醫療100+】系列專訪和選題報道,聚焦網際網路醫療和AI+大健康。
如果您有合適的企業推薦,請聯絡億歐大健康頻道負責人郭銘梓(微信:Lelion8742390)。
編輯:武單單
版權宣告
本文來源億歐,經億歐授權釋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點選轉載說明,違規轉載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