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計算更多是關於商業模式的轉變

雖然許多IT組織自採納了一種“面向服務的”方法後已經很長時間了。這種方法聚焦於客戶,也就是一個部門、一個商業單元、一個專案。這種方法並不完全相容基於雲的方法,由於大多企業(私有)雲實施的“租戶”是一項應用程式,而非一個商業實體。作為一個“服務供應商”,IT應該考慮採用一種更加貼近服務提供者的商業模式視野,因為訂戶都邁向應用程式而服務應面向基礎設施服務如流量管制、快取記憶體、訪問控制和最大化。
通過將IT分成不同的服務,IT不僅僅能有效地向IT即服務的目標轉化,還能為業務和運營均實現附加的利益。
計算全部設施的成本變得更容易
因為功能作為服務來提供,它可以更加容易的以即用即付模型進行收費。業務涉眾可以清楚的估算基於應用程式設施和網路基礎設施使用的成本,而且以一個更清晰既有專案實際運營成本的視野來提供管理和執行,並能將它們按照預計附加值來排列,進而否決。
證明基礎設施成本更加容易
有一套關於時間的詳細的使用指標使得證明在升級更新基礎設施上的投資變得更容易,因為它明白地展現了成本是怎樣在運營和業務上分配的。能夠通過應用程式預計使用意味著能夠將服務和專案早期階段捆綁在一起並清楚地展示附加到管理的價值。這樣的度量標準也使得計算每件交易的成本(最終降低利潤空間的日常管理費用,)變得容易,以至於企業可以瞭解哪樣起了作用哪樣沒有。
企業能夠管理隨時間變化的成本
設立一個“小時費”是業務客戶在花費上有更大的靈活性,因為一些應用程式可能只在業務時段使用服務,且僅需要它們在該時間段內有效。採用這種商業模式的IT不僅會鼓勵業務涉眾在這樣的功能中取利,還會提供更多的成本聯絡基礎設施服務的意識並使利益相關者對什麼是真正需要的東西更加有判斷力。
隨著相關收入增長,啟動或加強一個專案/應用程式更加容易
專案分派有限的預算,而隨著時間增長的專案收入可以加強服務,鞏固效能和交付選擇,更符合綠色領域啟動專案管理增長。如果IT運營是基於服務的,那麼專案可以依賴IT以一種靈活的樣式進行服務部署,迅速增加新服務來位置需求或者若預測失敗,就去掉服務以維持專案符合預算。
能夠持續與外部雲進行比較
一個服務訂閱模式也提供一種對轉移工作負載到外部雲環境更相容的商業模式——反之亦然。通過嘗試應用程式提供服務——而不是解決方案——最終結果是一個更好的向外向內財務支出(或節省)的視野,而支出可以被更準確地基於服務要求判定。
基礎設施即服務給了業務和應用程式涉眾快速對預算限制與需求進行反應並提供和終止服務的能力。這就是雲,簡單說,是從技術的角度。雖然IT已經抓住了這樣的技術的利益及其預示的好處,但說到效率,它還沒有必要進行下一步並意識到這種商業模式同樣可以提供給IT大量好處。
一個最普遍的對於IT的抱怨就是它在證明自身商業價值方面的無能。採用一種面向服務的方法,並試試這些應用程式的服務允許IT以使用量度來清楚地證明其價值和成本。無論實際費用發生與否並不是關鍵點,將這個模式造就為IT的福利的是其清晰地將特定成本與交付特定應用程式聯絡說起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