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計算加速向金融行業滲透步伐
2018年,雲服務成為網際網路巨頭的必爭之地。其中金融機構的雲服務更是重頭戲,這與金融機構上雲的迫切需求相關。隨著雲端計算技術的發展,以及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業資訊化要求的提高,雲端計算逐步向以金融行業為代表的傳統行業加速滲透。

《中國金融業資訊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拓展雲服務的應用領域,鼓勵發展業務系統、技術測試、資訊保安等雲服務,探索基於“雲”構建風控、徵信、反洗錢等行業公共服務應用,提升金融服務和監管能力。
目前金融機構主要將渠道服務、內部支援、客戶服務、管理資訊等非核心繫統上雲,核心系統上雲仍面臨系統架構、安全性等問題。同時包括銀行旗下金融科技子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公司正在加大金融雲服務。
根據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2018年的調查資料,目前我國41.18%的金融機構已應用雲端計算技術,46.80%的金融機構計劃應用雲端計算技術,已經或計劃應用雲端計算的金融機構共佔比87.98%。中國金融機構的上雲已取得一定成績,未來仍將保持積極狀態。
其中,在已使用雲端計算技術的金融機構中,近七成自建私有云搭建雲平臺,另外還有近兩成採購由專業金融行業雲服務商提供的行業雲服務,而使用公有云的金融機構只佔一成。
具體而言,規模較大、技術實力較強的大型金融機構大多采取私有云模式,通過合作研發或技術外包方式完成私有云平臺建設。中小金融機構由於自身技術實力偏弱、人才儲備不足、資金投入有限等原因,更傾向於選擇專為金融機構服務的行業雲模式,以同時滿足監管合規和成本控制的需求。
目前,已有多家商業銀行依託各自旗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開展金融雲服務。比如有銀行設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依託該銀行“銀銀平臺”輸出業務,已為200多家中小銀行提供以核心系統為主的銀行資訊系統雲服務。
金融科技公司多在大資料分析、精準營銷、客戶服務等方面普遍應用雲端計算技術,並逐步推進雲端計算技術在信貸風控、支付清算等部分核心業務環節的應用。
雲端計算在我國金融領域的典型應用場景包括銀行IT運營管理、銀行金融服務生態圈構建、證券客戶端行情查詢、證券交易量峰值分配、保險個性化定價、保險產品上線銷售、網貸平臺網路安全管理及支付清算等。多借力於雲端計算的計算、儲存、網路等核心能力,打造底層技術支援和運營生態圈層。
以搭建開放型底層平臺為例,隨著線上線下融合程度加深,單一金融產品已無法充分滿足不同場景下客戶多元化、差異化的金融需求。某銀行通過打造雲開放平臺,可以給合作伙伴提供二維碼支付、繳費、生活等數十個開放介面,構建了一站式、個性化、場景化的金融服務生態圈。
由於網際網路金融的興起,許多長尾客戶的金融需求被挖掘出來,這部分業務具有單筆收益低、交易筆數多、產品迭代快、規模增長快等特點,應用雲端計算技術可減少裝置配置升級所需時間、資金成本。
總而言之,雲平臺能夠整合各業務條線所需的基礎元件,在減少重複開發的同時,也有助於平臺統一管理業務系統,實現“一次構建,處處執行”。
雲端計算技術為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應用提供了重要基礎支撐,其與金融行業的深度融合是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必然選擇。展望未來,雲端計算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廣度和深度將進一步提升,各類領先金融從業主體將加大雲端計算技術投入並賦能小機構。領先的金融科技企業也正發力雲端計算領域,共同賦能中小金融機構,推動其業務系統上雲。
新興金融科技企業搭載雲端計算將為客戶提供更低成本、更高效的服務模式。傳統金融機構將依據自身技術實力,探索從輔助性業務系統上雲向核心系統上雲轉變,從單一私有云向私有云為基礎、行業雲和公有云為補充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