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你的通勤時間問題要被“普惠AI”解決了

生活在大城市,除了面對高昂的居住成本,還有添堵的交通環境,追逐夢想的時間越來越多耗在了早晚的通勤上。最近有關於“通勤時間”的話題刷爆網路,超長的通勤時間道出了各大城市千萬級擺渡人的心聲。

通往夢想的道路總是異常擁擠的,一線城市作為夢想最佳的競技場正在產生虹吸效應。更集中的產業資源、社會公共配套,青年才俊們如飛蛾撲火般聚集,唯一不變的是行政面積。在有限的土地上要不斷接納更多的人流和車流,怎麼看都像是一個更擁擠和更堵的死迴圈。
資源註定有限,人潮也依然湧動,有什麼解決辦法呢?
車輛密度最高的城市正在上演奇蹟
據《2017年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顯示,超大、特大城市和大、中型城市各佔年度擁堵TOP10城市中的5位,而在超大、特大城市中,深圳是個明顯的“反例”,其擁堵程度相對較低。

事實上,深圳很小,在擴容後才僅為北京的約八分之一,上海的約三分之一,廣州的約四分之一。但卻是四個超一線城市車輛平均密度最高的城市,達到每公里530輛,位居全國第一。按理說深圳的道路交通應該堵成全國第一也有理有據。然而在中國十個超特大城市中,深圳的擁堵只排倒數第二,分數遠遠落後於北京。
那又是什麼讓深圳如變魔法一般在超一線城市中表現最為優秀,乃至成為全國城市交通管理的模範生呢?
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和經濟重鎮,深圳這個城市的特點就是敢為人先,在新科技運用方面也不例外。去年7月,深圳交警與華為公司成立了聯合創新實驗室,搭建了智慧交通創新機構,力圖讓整個城市的交通管理實現真正的智慧化。深圳交警與華為聯合打造的“交通智慧體”從頂層設計入手,全面重新規劃了深圳城市交通體系。
這個體系通過全平臺大資料和AI演算法的支撐,使得深圳交警的工作效率較以往提升了十倍。
首先是改造交通網路,改造後的網路在資料傳輸能力、資料儲存能力、資料處理能力得以提升,資料承載能力是傳統公安網路的40倍。
其次是通過道路動態監控體系實現全城交通流量全面感知。通過車牌識別、油站車牌識別等系統,以視訊方式檢測交通流量,檢測準確率達到了95%。同時每月採集過車資料約7億條,整合內、外部78個系統資料庫的資料,有力支援交通大資料的擁堵分析和優化方案。
第三是人工智慧輔助執法,原來深圳交警採用的是人工工作方式,違法行為的確認需要人工稽核以確保符合相應的法律法規。深圳交警在這項工作中引入人工智慧技術後,大資料研判平臺實現了對卡口資料運算的秒級響應,日處理圖片能力達到1000萬張,對於違章圖片的識別度也達到95%以上。
在華為雲“交通智慧體”以及相關的配套措施的支撐下,深圳交警部門在交通治理上另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全域性實時掌握,區域性精準調配,交通治理手段能根據實時路況做到更個性化和人性化。比如拉鍊式通行、潮汐車道、全市精準交通訊號管控模式等諸多個性化解決方案,都是深圳交警部門在國內率先推出的創新舉措。
解決交通治理難題的“最後一公里”
交通管理此前一直是一個高度依賴人力的工作,交通管理之所以複雜,因為它是一場與“人性弱點”的較量。當監管和處罰存在盲區時,不可避免的會迎來投機群體:“這幾個地方的紅燈可以闖”、“偶爾壓實線變道沒關係”、“正趕時間呢!不用禮讓行人”、“這個地方沒看到攝像頭和交警,停一停沒關係”、“這個路段沒有監控,可以跑到80碼以上”……。
在這個車與人混合的複雜道路交通環境下,目前道路交通管理的主要物件仍然是車輛,對行人的管理一直較為寬鬆。只要沒車,闖紅燈過馬路,與車爭路都已經是常態。但活躍在城市內大街小巷、樓宇之間的非機動車,如電單車等普遍存在違規進入機動車道行駛,闖紅綠燈等違規行為,共享單車等新興的行人交通工具也在不斷對傳統交通管理手段提出新的挑戰。
如果將道路交通管理重心讓放在車輛上,缺乏對非機動車駕駛員和行人違規行為的有效管理,依靠人力去抓現行,已經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城市交通管理的難題。作為中國智慧交通管理的樣板,深圳與華為聯合推出的視訊執法方式,正在為這一城市道路交通頑疾提出了終極解決方案。
深圳交警在40天部署完40套具備人臉識別功能的電子警察後,初期正式執法就抓拍了特殊行業人員違法在斑馬線闖紅燈58宗、非機動車進入機動車道行駛67宗。從違規通知到罰款繳納都可以在移動端閉環完成,若逾期處理或者拒不處理未來還將記錄個人誠信檔案,以及面臨進一步的處罰措施。電子警察經過深圳交通智慧體快速鎖定違法人員身份和其聯絡方式後,立即將違法資訊通知到當事人,實現秒級響應,立即生效。
視訊執法之所以能在實際運用上體現出高度智慧化和自動化,背後有著整個智慧系統的支撐。華為雲EI智慧體的交通智慧體能夠基於開放計算平臺構建,為智慧交通的AI輔助執法,提供經過AI全面優化的系統計算能力,這相比傳統平臺依照經驗分配來說更準確也更容易量化。
在視訊執法聯合創新中,華為雲EI智慧體AI平臺,構建多演算法融合平臺,整合多家廠商的演算法,確保人臉比對的準確性,為非現場執法業務賦能, 實現從查處“車”到查處“人”的跨越式發展,為交通治理難題的“最後一公里”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
智慧的城市更容易幸福
根據德勤最新的《超級智慧城市報告》顯示,深圳市位居中國超級智慧城市第一梯隊首位。作為全國首批智慧城市試點城市之一,深圳在網際網路普及、數字經濟等領域已經迅速確立了領先優勢。

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個系統過程,需要基於高速寬頻網路、全面感知體系和城市大資料融合物聯網、雲端計算和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基於城市應用場景。
深圳龍崗區政府與華為公司已展開全面戰略合作,將資訊網路系統、資訊資源系統和資訊應用系統的設計、建設、執行維護等納入管理範圍,力推龍崗成為智慧城市建設全球樣板點。作為深圳智慧城市建設的骨幹夥伴,華為已在電子政務、醫療、教育、交通等場景智慧化上提供了“端、邊、雲”的體系化解決方案,可以說是深圳全球首個智慧城區的“總設計師”。
這樣一段話,生動詮釋了智慧城市的意義:
“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城市居民體驗到幸福的感覺,他們喜歡那裡的空氣,想要在那成長、生兒育女,城市提供需求,其中最大的需求就是交通,你不會浪費太多的時間乘車或坐地鐵,將所有時間處理好是非常重要的,另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分配。”
城市不用很累很麻煩也可以變智慧
實際上,不止是北上廣深這樣的特大城市需要智慧城市的加持,惠州、煙臺、泰安這樣的二線城市的擁堵程度,早就不輸深圳,他們更迫切需要AI技術普惠民生。
然而受限於AI技術從演算法、再到場景、再到訓練的複雜度及高成本,並非所有城市管理部門或企業能夠支付這些成本和時間,去從頭調教適合自己的智慧城市系統。
於是在目前的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建設中,我們看到的大多依然是弱人工智慧,本質上其實主要還是“幫人做事情”,還遠不能夠代替人類思考、決策。智慧城市更是無從談起。
所以,社會各方都希望,在AI領域能夠出現類似“淘寶”、“亞馬遜”這樣的一站式綜合購物平臺,那將會極大的降低AI准入的門檻,讓更多人投身到AI浪潮中來。這樣一個一站式平臺,將會極大地提升AI開發效率。使用者無需關注底層架構,只需關注應用場景,專注於解決核心問題。
幫助深圳建設智慧城市的華為,將於10月份在上海召開華為全聯接大會。在這次的大會上,華為將首次釋出其AI戰略和全場景的解決方案,促進AI從開發到應用整個產業鏈的整合。在華為雲的加持之下,AI技術門檻不斷降低,讓企業和機構在AI應用中都可以用的起、用的用中都可以用得起、用得好、用的用得放心,從而大幅提升效率,實現覆蓋各行業的“普惠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