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產品思維,我將通勤時間縮短41.7%
人在職場,時間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資源,有時候恨不得一天多出幾個小時來,多出來的時間睡會覺也行啊,但是這畢竟不可能,我們只能向自己要時間。
我住的地方離公司比較近,地鐵坐兩站再轉個公交就可以到公司門口,但是從我早上起床一直到到達公司,中間也會花去我1個小時的時間,而且在通勤的過程中無法全身心的投入做某件事,這個時間幾乎是被浪費掉了。有一天我就在想,我是一名產品經理,我應該可以想辦法把這段時間縮短。最終我利用產品思維,成功把通勤時間縮短41.7%,現在我把經驗共享出來。
第一步,流程標準化
早上通勤的過程是年復一年的重複性工作,雖然整個過程輕車熟路,但有時候處於懵逼狀態的我還是要糾結下一步做啥,所以,如果我能夠把整個流程標準化,那我不僅能很清楚的知道我每一步要做什麼,而且還讓我知道時間都用在什麼事情上面,有助於我優化流程。
以下是我早上通勤的流程圖:

我早上的通勤流程圖
按照目前的流程來,走完整個流程大概需要1個小時,其中在家裡花費大概20分鐘,出家門大概花費40分鐘。目前這個流程中我唯一可控時間的環節就是出門前,為了避免自己處於懵逼狀態而多花時間,我在家裡各處都標記了提示,比如床對面的牆上貼了三個大字——“去陽臺”,這樣早上一起床看到這三個字我就知道要先去陽臺拿毛巾,而不是去衛生間洗漱了。
做完流程標準化,並且將可控時間的環節做到最精確,那這一整套流程的優化空間就變得非常小,所以要想大幅縮減,只能砍掉流程。
第二步,砍掉無用流程
在分析了整個流程之後,我發現有些流程是完全不需要做或者可以在之前就做好的。
我們一個一個來,起床和穿衣服這個肯定不能避免,保留。
把毛巾掛陽臺是為了保持毛巾乾燥,但如果掛晚上洗漱完掛浴室其實也可以保持相對乾燥,而且早上就是擦個臉,對乾燥程度要求不高,所以晚上洗漱完會把毛巾直接掛浴室,拿毛巾步驟砍掉。
洗漱和塗保溼水/面霜是必須的,不能砍,男孩子也要精緻,保留。
剃鬚可以晚上睡覺前做,效果是一致的,砍掉。
把毛巾掛回陽臺,根據第二條描述,此步驟不能砍,保留。
收拾東西其實可以晚上收拾好包,早上拎包走人,此步驟砍掉。
剩下的就是乘坐交通工具必有的步驟,砍不掉,保留。
所以現在流程圖變成如下狀態:

優化後的流程圖
是不是簡單了許多呢,這樣子一來,我早上在家中準備出門的時間就直接縮短了10分鐘,一個很好的開始。
第三步,優化環節
第二個步驟中,流程已經砍到不能再砍了,接下來還有優化的空間麼?
有的,接下來可以做的就是對現有留存下來的環節做優化,我們也可以來一個一個梳理。
出門前的步驟中,本身時間就短,而且事情不能雙線推進,優化價值不大,優化環節還是要看出門後的環節。
走到輕軌站:我們小區出門到輕軌站是一條直路,不存在更近的途徑,而且我目前走到輕軌站已經使用了我比較快的步速,再快只能跑了,跑著去輕軌站讓我覺得太浮誇,還是要穩重一點,所以此環節無法優化。
上輕軌坐兩站:進輕軌站的時候也只能跟著人流排隊上車,我不會去插隊,所以此環節也無法優化。
出輕軌站:因為早上通勤的人特別多,所以出輕軌站的時候也容易發生擁堵,離出站口比較遠的車廂只能排在最後出輕軌站,很是浪費時間,所以經過對比後我找到了最適合出站的車廂,並且我在上輕軌的時候就選中這個車廂,可以保證我是第一批出站的乘客,此項可以優化。
排隊等666公交:每天乘坐這個班次公交的人特別多,每天基本都是大排長龍,排隊的時間很長,出輕軌站後基本都要等3、4輛車把前面的人裝走後才可以上車。經過我查閱資料和細心觀察,我發現早上8:35有一班882公交,也到我們公司那個站,而且坐得人少,不需要排隊,缺點就是一個小時就只有一班,錯過了就只能等一個小時了,但是由於我前面環節的時間基本都可以預估出來,所以我每天都能在8:32的時候到達公交車站,等個2、3分鐘就可以上車,此環節可以優化。
坐4站公交:如果我趕上882的話,只需要坐2站公交,此項也可以優化。
下車/打卡上班:此項為固定動作,耗時1分鐘左右,無法優化。
經過這麼一優化,我可以節省的時間達到了15-20分鐘,累計節省時間為25-30分鐘,將通勤時間最少縮短41.7%。
第四步,提升時間利用效率
經過優化後,整體通勤時間已經不存在優化的可能性了,接下來該思考的是如何將這段碎片化時間利用起來。
碎片化時間適合幹一些碎片化的工作。
所以我在這段時間給自己安排的工作有:
1、處理前一天沒有處理完的郵件
2、回覆沒有處理的留言
3、看5篇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群的文章
4、閱讀網際網路最新資訊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通勤時間優化專案的全部內容了,希望對閱讀者有些許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