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維3/30:要洞悉情緒的力量,因為理智永遠是情感的奴隸

關鍵詞:概念 情緒 滿足 理性
1
產品經理為什麼要重視使用者情緒呢?樑寧打了一個比方:
人是一部手機的話,情緒就是它的底層作業系統。
作業系統有問題,手機還能用嗎?而且,使用者有不同的體驗,但他們展現的只是情緒。不能將使用者的情緒分層,就無法讀懂使用者。
所有生物都有相同的底層情緒——愉悅、不爽、憤怒、恐懼。
愉悅和不爽有什麼區別?
很簡單,滿足就愉悅;不滿足就不爽。
2
以前,我認為需求第一,產品經理應該最重視使用者需求吧。
但樑寧不談需求,上來就談情緒,第一次聽,我是不太理解的,但後來越來越覺得對。
為什麼呢?
所謂的需求滿足,從本上來講是情緒的滿足。因為,大部分時候我們懶於理性計算,只是用情緒來判斷需求是否滿足了。
滿足了,我們就感到愉悅;不滿足,就感到不爽。
這個不用理性計算,理性也計算不來。
你的產品讓使用者感到愉悅,感到爽,他就繼續用,若是讓他感到不爽,他就不用。
這是非常有效的衡量標準。
3
英國哲學家休謨說過,理智永遠是情感的奴隸。這句話被越來越多的認知科學所證明。
萬維鋼老師曾經就解讀過:
人的決策是感情和感情對抗的結果,而理性都是感情拿來壓過對方的工具。
比如,跑步是辛苦的,需要堅持的一項運動。
你回到家裡,按計劃你要跑步的,但是比較累,這時候你大腦裡就會有兩個聲音打架。一個說,算了吧,很累了,休息一天能怎麼樣;另一個說,不行,跑步得堅持,你的跑量不夠。
這兩個聲音是什麼?你可能覺得,犯懶的是感情,堅持的是理性。你若這麼想,就會很辛苦。
但是,這兩個聲音,實際上都是感情,來自大腦不同模組的感情。
一個是貪圖安逸的感情,一個是想獲得成就感的感情。你若想去跑,就強化獲得成就感的感情,這樣就容易多了。
你看,真正驅動人的力量是情緒。
4
作為“產品經理”,我們要洞悉情緒的力量,要能夠用情緒的框架去認識使用者、他人,包括自己。
你的產品是否能給使用者帶來滿足感,能讓他們感到愉悅?用什麼地方讓使用者感到不爽嗎?
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你是否能覺察到對方的情緒,用情緒的力量達到有效溝通?
還有,你是否能覺察自己的情緒,找到能讓自己感到愉悅而不厭其煩去做的事情?抑或是,你感到不爽永遠不願去做的事情?
選擇決定命運!但要知道,這才是你”選擇“的底層程式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