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維2/30:學會審視自己,不要輕易評價

#概念# #認知框架# #存在感#
見:
樑寧說:
她的一個產品經理朋友幫助30多個30多歲的女性脫離了單身。而她的方法就是用產品經理的認知框架去認識人。
產品也好,人也好,我們可以通過五個層次來認識:
第一層——感知層
第二層——角色框架層
第三層——資源結構層
第四層——能力圈
第五層——存在感
感:
第一次聽到這個“五層說”,我的腦袋就突然“叮”的一聲——嗯,就是這麼回事兒啊!
從小到大,生活、學習、工作,認識的人形形色色。
你給他們打上朋友、同學、家人、客戶,等等標籤,但你卻越來越覺得看不懂他們了,你也常常感嘆——人心難測。
我們的世界充滿了好人、壞人、朋友、敵人、有錢人、窮人、勇於擔當人、背信棄義的人。
在課程的開篇,樑寧就講到:
沒有認知框架,所以每天面對著各種正面、負面的資訊,任其衝擊情緒,卻不知道如何處置。
是的,標籤是節省認知的好方法,但它不是框架,它很可能是你真正理解他人的障礙。
思:
這個框架具體什麼意思呢?
第一:感知層
外表、形象,這是最淺層的認識。
第二:角色框架層
也就是人的身份是什麼,圍繞著身份,你會有更多的瞭解。
第三:資源結構層
包括物質資源、精神資源、關係資源。
第四:能力圈
第五:存在感
一個人如何定義自己的存在,什麼狀態下滿足,什麼狀態下不爽或煩躁,這是最為核心的東西。這個核心決定了他的能力圈。
第一、二層的瞭解,都是非常淺層的。第三層,已經是比較深入的瞭解。第四、五層,是最為深入核心的理解。
對照這個框架,我們就很容易發現,生活中與大部分人都是淺層交往。一面之緣的人,我們記住的是外表、形象;工作中的同事,我們其實是在與他的角色打交道。
我們對一個人的地位、關係、財富、興趣愛好,有了一定了解,觸碰到他的資源結構層,這才算比較深入的關係。
但資源結構是靜態的,如果我們和一個人的交往夠長,就能看到他如何利用資源,調整結構,就能感知他的能力這一層。
這已經是非常深入的瞭解了。
即使這樣,你還不能完全理解一個人。你只有明白他為什麼這麼做,你才算真正明白他。他如何定義自己的存在感,這是他的核心。
這個框架,一下子幫我搞明白了很多身邊的人和事。
比如,大學時代一個非常優秀的女生,同學們都很看好她未來的發展,可後來職場發展卻非常普通,只是一個普通外企員工;而另一個學習墊底的男生,畢業後在北京找不到好工作,去到外地從翻譯做起,現在卻是某大型國企德國分公司的領導。
以前,我總會從機遇、努力程度去分析這種不同。現在,我才知道真正造成這種差異的是他們有著完全不同的尋找存在感的方式。
那個女生來自安穩的家庭,追求的是安定、幸福的生活,而不是職場上的拼殺;而那個男生來自農村家庭,之前的情場失意,讓他一直在努力地尋找證明自己的方式。
一個人定義存在感的方式,才是他所有行為、表現的驅動力。
行:
要好的朋友,泛泛之交的客戶,朝夕相處的家人,同坐一室的同事,等等等等。你知道他們各不相同,你也知道他們扮演不同角色,你一直在努力學習如何與它們打交道。
看了很多人際交往的書,但是,你還是覺得茫然無措。
沒想到,一個講產品的課竟然給了你一直想要,卻無處可得的東西。
這個框架可不止講給我們認識他人的方法。我至少還學會兩點:
第一,學會審視自己。
我的存在感在哪裡?我的能力圈又在哪裡?我真的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嗎?這真不是顯然意見的。
第二,不要輕易評價。
西方人有個常用的短語——don't judge,即不要輕易評價,是的,你看到的只是表層,沒有了解一個人的核心,你可能真的不應該輕易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