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千萬去向成謎,中國電商協會被撤不冤
作者 仲鳴(媒體人)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被“判死刑”令人噓唏,但“聞者足戒”,希望其他協會、社團能“別人吃一塹,自己長一智”,別重蹈覆轍。
去年12月20日,中國電子商務協會被民政部撤銷登記。這類頂格行政處罰對全國性行業協會來說尤為罕見,引發社會關注。近日,此事有了新情況:因被撤銷登記而成為眾矢之的的71歲協會負責人張會生,近日找媒體“喊冤”,認為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不在自己,他稱前任理事長宋玲卸任後未做好事務和財務交接,他上任後也未掌握協會祕書處印章,導致後來出現“影子協會”利用該印章斂財。他還爆料,協會銀行賬戶上有近2000萬元資金不知去向。宋玲下屬、該協會副祕書長聶韻則表示,關於張會生的理事長身份,協會內部一直存在爭議。
去年12月28日,因不滿被認定存在內部管理混亂等問題,中國電子商務協會還發動了全國性社團組織與主管行政機關間的首例行政訴訟案件——將工信部訴至法院,結果全部訴訟請求被駁回,民政部還將其納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法院判決書認定,被多次舉報投訴、社會團體法人證書早已超期等,都是其內部管理混亂的表現。工信部則披露,其未按法定時限報送年檢材料,且材料中缺少年度財務審計報告。再加上現在這麼多問題曝光,這讓人多少有些驚訝該協會的勇氣:自己內部管理有多混亂,你心中沒點兒數嗎?
近些年來,國內電商業高速發展,成了新經濟的代表業態,身為“孃家”,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本大有可為。公開報道顯示,該協會以高大上的機構形象,出現在很多重量級會議論壇中。沒承想,在外界需要他們的情況下,他們卻把自己“作”死了。據專家判斷:是內部人用利益驅動下的內訌、一團亂麻式的管理,殺死了自己。而中國電子商務協會被“判死刑”,無疑是解剖行業協會亂象的典型標本。
去年8月,民政部新聞發言人陳日發曾指出,我國各地已取締、勸散非法社會組織1800多個。“山寨”組織確實猖獗,正式的也問題叢生。職能定位模糊、動輒越俎代庖,再加上權責不明、監督不嚴的環境,導致其經常背靠著某些部門、扯著官方背景,亂收費、亂評比、亂站臺。到頭來,很多協會、學會不是為企業服務,而是“職業薅企業羊毛的,給企業添負擔的”,甚至成為優化營商環境的堵點。
在外是亂收費,在內則是法人治理結構、內部執行規範、財務審計等問題頻現。有些協會非但“戴市場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業的票子、供官員的位子”,還管不好自身的“錢袋子”。張會生自曝家醜式地披露出“近2000萬元資金去向成謎”,如果屬實,也驗證了這點。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被“判死刑”令人噓唏,但“聞者足戒”,它留下的教訓應被汲取。希望其他協會、社團能“別人吃一塹,自己長一智”,別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