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支付之路(二)
在付款方式上的競爭
為什麼人們認為比特幣是一種價值儲存手段,而不是一種支付方式?

看看支付前景,答案應該是明確的。消費者對於支付方式已經有很多選擇。現金、信用卡、借記卡、Paypal、Venmo、Square Cash、谷歌錢包、蘋果支付、三星支付,甚至是老式的銀行支票,都是美國眾多支付方式的選擇之一。中國的微信、肯亞的M-Pesa和香港的Octapus卡更加方便。
所有這些支付方式在幾乎所有型別的交易(餐廳、實體店、電子商務等)上都比比特幣方便得多。對於支付方式,便利是最重要的,這意味著商家接受。
商家不想保留比特幣(也就是說,將其用作價值儲存手段),這阻礙了比特幣作為一種支付方式的使用。有些人認為商家可以在信用卡上節省2-3%的錢,但他們沒有意識到,同樣的商家現在不得不將這些比特幣兌換成美元,並且可能需要支付交換費和浮動費才能做到這一點。至少信用卡費用是確定的。他們將支付多少美元兌換成美元的不確定費用,然後以比現貨更高的價格和/或更低的價格轉嫁給客戶。換句話說,使用比特幣作為一種支付方式對客戶來說並不是一個很好的交易,所以他們沒有。
接受比特幣通常不會大幅提升商家的利潤。這是因為商家並不想要比特幣。商家將比特幣視為增加銷售額的一種方式,從而將收到的任何比特幣立即轉換為本國貨幣。在最好的情況下,這會給比特幣帶來拋售壓力,因為有更多的供應可供出售。
即使花錢買比特幣的人在市場上買回了比特幣,他們實際上所做的是把比特幣當作蹩腳的信用卡使用。有多個交易,更多的轉讓費和更少的消費者保護。換句話說,它很不方便,因此是一種較差的支付方式。
持有者不喜歡花錢
試圖人為創造支付方式的需求是本末倒置。

首先,持有比特幣的絕大多數人並不打算將其作為一種支付方式。在銀行持有現金和使用信用卡要方便得多。重視比特幣稀缺性的人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們相信比特幣會長期升值,所以現在就把它花掉沒有多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