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公里:前置倉模式,“極速配送”才是王道?
2016年,盒馬鮮生紅了。
這個阿里旗下的新寵兒,帶著馬雲想要在“新零售”領域破局的期望,以前所未有的姿態,進入到大眾的視野。
在此前幾年,生鮮電商們不同程度地體會到了市場難以捉摸的脾氣,頻頻遭遇滑鐵盧。風口過後,大多數難以與線下店抗衡的折戟沉沙者們,紛紛選擇黯然退出。
但是,阿里和盒馬還是來了, “前置倉”與“店倉一體”的銷售模式還是讓人眼前一亮。

這個新品種已經基本完成打通線上線下的任務,以線下體驗店的形式吸引客流,刺激線上銷售,配合“三公里內30分鐘送達”的極速配送服務,橫空出世,併成為了其他電商效仿的物件。隨後,諸如京東7 Fresh、蘇寧小店、每日優鮮等許多企業和店鋪,如雨後春筍般,遍佈各大城市,主營業務也基本是海鮮、水果類。
眾多的生鮮電商在配送服務方面,主打的方向就是一個字——“快”。
“三公里30分鐘24小時配送”、“準時達”、“優質生鮮一小時達”……每家生鮮電商打出的口號不盡相同,卻都是以“快”作為配送服務的核心。除了生鮮電商,還有許多其他領域提供食品外送和商超配送等服務的商家,也在利用“前置倉”的模式,爭取離顧客更近,實現更快速的配送。
然而,不是所有的“前置倉”都適合“極速配送”。

對於不同產品,顧客對貨品送達速度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商家需要正確認識市場對自己產品的需求緊急程度,拿捏配送速度,選取合適的配送時長區間。某些品類,選擇“前置倉”模式,並理性放緩運送速度,對商家而言意味著可以將時長放到最合適的區間、擁有更充分的排程時間且保持更低的運送成本。
在這一點, 線上蛋糕銷售領先品牌幸福西餅和它的“分散式工廠”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幸福西餅於2008年成立。2013年開始,幸福西餅建立自己的線上銷售渠道,並依靠“分散式工廠”的佈局,開源節流,成功完成了轉型,近期也拿到了四億人民幣的B輪融資。幸福西餅“分散式工廠”作為“前置倉”模式的變體,很好地解決了即時配送的問題。建立離使用者更近的分散式工廠,由於不需要門店“前臉”,選址上更加靈活,租金也更低廉,更容易打入居民區,距離客戶更近。易於商家配送,滿足使用者對於蛋糕新鮮度的需求的同時,在定價上也具有更高性價比。
在配送速度的選擇上,幸福西餅充分挖掘客戶心理,選擇2-5小時準時達,每家工廠的配送半徑3公里,在實現“新鮮即時”的配送服務同時,也實現城區大面積覆蓋。
對於蛋糕而言,一方面顧客的需求往往在當日出現,不適合採用第二天送達的模式,“前置倉”的佈局可以保證當日送達的需求;另一方面,顧客的心態不會特別著急,配送時間上寬容度很高,但是會相對在意蛋糕的新鮮程度,2-5小時是最合適的送達時間段。放慢的速度,意味著同樣的任務量下,商家可以使用更少的配送人員和更多的交通工具選擇,能夠有效地降低成本。
即使對於生鮮類電商,“前置倉”模式下,“極速配送”也不一定是唯一的出路。
“快”,意味著更為苛刻的配送流程。
盒馬的三十分鐘送達服務,必須保證十分鐘內完成配貨,剩下的二十分鐘,給配送環節充分的時間,將貨品從倉庫運送至使用者手中。為了在十分鐘內完成任務,盒馬的倉庫使用了大量的現代化的裝置,進行了合理的設施佈局優化,實現了半自動化的裝配。
儘管這樣高科技含量的倉庫降低了長期平均成本,倉庫本身往往也具有“生產計劃實驗室”的另一身份,但是倉庫的建設需要更加高昂的費用,非小公司所能及。
“快”,往往也存在著“斷鏈”的風險:貨品送達時,一旦使用者不方便領取,那麼生鮮類產品只能暴露在高溫下,“全冷鏈”的配送前功盡棄,倒在了最後一個環節。
“快”,也讓最佳的進貨策略變得更加難以預測。
在保證滿足顧客需求的同時又要避免積壓、降低倉儲壓力、降低損耗,對於生鮮電商的供應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損耗造成的毛利率下降往往成為了電商的最大痛點。

一些生鮮電商反其道而行之,選擇只提供“隔日達”配送服務,以此來確保全程“冷鏈”配送,降低損耗,提高毛利率。食行生鮮用7年時間打造的“社群冷櫃”配送服務,把自有的每一組冷櫃變成了一個個更靠近社群的“前置微倉”,根據前一日的訂單,合理進貨,並將生鮮產品並存儲至冷櫃中,由顧客自行提貨,免去了送貨上門的服務。
食行生鮮採用的是C2B的解決方案。
使用者前一天下單,然後選擇第二天9點半收貨,或者下午4點收貨。食行生鮮在接到訂單後,再進行備貨,經配送中心打包分揀後,最後送到社群冷櫃。也就是說,食行生鮮的配送中心很少壓貨,也很少有生鮮商品爛在庫裡的情況。通過這樣的方式,食行生鮮敢於把價格壓得更低,甚至比菜場都便宜,但毛利率卻是永輝超市的兩倍。同時,專注於解決使用者剛需的食行生鮮也經受住了來自盒馬鮮生的衝擊,其盒馬店周圍區域的訂單不降反升。

除了食行生鮮,蘇寧小店等電商也開始提供“隔日達”的配送服務,期望在“快”的潮流裡逆水行舟,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在眾包配送模式日益趨於成熟之時,“快速配送”似乎裹挾著電商們發展的腳步。
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看到, “快中有慢”,是企業降低運營成本、提高利潤的有效途徑。 因為“慢”,所以更有“彈性”,供應鏈也變得更好監管。因為“慢”,才讓一些小公司看到了盈利的可能,得以健康存活下去。供應鏈管理牽一髮而動全身,最後一個小環節也要做的細緻。
對於已經進入“最後一公里”配送領域,並以此來推動線上銷售的零售快消企業而言,Kr8認為, “前置倉”模式及其衍生物或許是不可避免的潮流,但商家對於配送速度的選擇必須更加理性和謹慎。
在速度與成本之間,揣摩顧客的心理,尋找最適合自己產品定位的配送速度平衡點。對於考慮進入“最後一公里”配送的零售快消企業,定製化、快速成型化、非標化的產品更適合以“前置倉”模式佈局市場,可配合線下體驗店的方式,帶動線上的銷售。
看不夠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微信搜尋“36氪創新諮詢”(ID: Kr8-36Kr-Innovation),創新不落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