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aaS裡垂死掙扎……

一陣風颳過,我緊了緊厚重的黑色大棉襖,用力吸了吸鼻子,眼睛裡飽含熱淚,今年北京的冬天,真冷!哆嗦著從包裡抽出一支菸,掏出打火機,背風而立,埋頭點燃,深吸一口,重重地吐出的煙還沒成型,瞬間被風吹散。
回想創業的這些年,浮浮沉沉,起起落落,也算是給走過的這段人生有了交代。
我大學畢業後,僥倖進了國企,在單位的資訊部幹了7年,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然而,時間在走,工作卻在原地踏步。對,就是你知道的那種,彷彿一眼能看到20年後我工作的樣子和生活狀態。沒錯,7年,癢了……
當初跟家裡人宣佈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意氣風發地要“下海”,險些成了光桿兒司令。為什麼?因為老婆要和我離婚,說創業不穩定,風險大,要供養兩邊父母,還要養孩子,壓力大,若要創業,就分道揚鑣。幾番商量、爭吵、冷戰、妥協,爭取來了一年時間。
一開始,我們做了一款某大型協作軟體的外掛,以中介軟體的形式呈現。因為我之前工作的關係,有一點政府資源,進入市場還算順利。時間稍微長一點,加上外掛裡附帶的通訊業務,逐漸有了一點營收。我就像自然界裡,大榕樹上的寄生小草一般,背靠“大樹”,在小我的世界裡不疾不徐地生長著。資本一點一點有了原始積累,小有成就的我,和家裡的關係越來越緩和。
人多被毀於貪嗔痴念。
小有營收,日子過得越來越富足。我那顆躁動的心卻越來越不安分了,改變世界的小心思萌芽,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點一點膨脹。是甘於現狀,呆在舒適區,還是順應時代,擁抱變化?4年過去了,我們的外掛在一代又一代更新著,而整個網際網路環境醞釀出的一個大爆發——移動網際網路,讓辦公這件事變得越來越有意思了。
2016年春節前,我做了一個即時通訊工具demo。春節期間,找到了一位合夥人負責銷售和商務。
產品初步完成,4月1日,藉著這個愚人不愚事的日子,我們內部開了一個小型的產品釋出會。當時請了幾位種子使用者,以及幾個在生意上關係很好的朋友過來一塊兒熱鬧。沒想到的是,當即,朋友就表明要給我投資200萬,於是我們的天使投資人誕生了。這筆費用的注入,堅定了我的方向和動力。忽然覺得,那些通宵達旦磨產品、咖啡度日、被畫的墨跡斑斑的白板、菸頭塞滿缸、吞雲吐霧抓耳撓腮的日子似乎有了點盼頭。那段時間,對家庭的缺席,似乎也有了一點交代。
產品上線後的1個月裡,使用者數激增。3個月後,我們拿到了第二筆投資2000萬元,這無形中給了我一劑興奮劑。迅速擴展團隊,人員從原有的11人,增加到40人,銷售團隊基本成形。2016年的年中,創業的日子似乎還算順風順水。用心打磨產品,配合小範圍的市場推廣,在圈子裡逐漸有了些名氣。我的搭檔帶著銷售團隊,開始向華東、華南、中部地區、西南地區延伸。
曾經要麼和產品團隊深度討論功能、看設計稿,要麼埋頭寫PPT的我,忽然成了社交的寵兒,每天疲於應對各種交際,媒體的採訪,客戶的飯局,投資人的飯局,給活動站臺…四處飛的狀態,酒店成了我的家。每個月在家、在公司的日子,扳手指都能數過來。
此後的8個月裡,多方投資機構找上門來,想要投我們。原本在談判的B輪,由於資本的強烈要求,我們被迫在這中間加了一輪,成了A+輪,2017年4月我們拿了第三筆投資5000萬元,產品在市場上的聲音越來越大,我們也嘗試性地在京城的主要寫字樓宇投了部分廣告。去拜訪客戶時,看到電梯間醒目的廣告,心裡不禁暗喜。常收到朋友的資訊是,一張照片飛過來,配文“這是你們的產品”“哥們兒,可以啊,都開始打廣告了”“你們這做得越來越大了呀,恭喜恭喜”“你這距離紐交所敲鐘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啊,到時候別忘了帶上兄弟我啊”……
那段時間,我請教了好幾位專業的戰略諮詢顧問,到底是做B2B,還是B2B2C,思維猛烈碰撞過。若做ToB,就實實在在一單一單地服務客戶。若做2B2C,通過B去服務C,就成了阿里騰訊那樣的模式,覆蓋巨大流量,通過加班餐飲、出差商旅構建的以辦公為切入點,服務於商務人士的協同和社交平臺。
總之,在如此巨大的市場裡,我們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和切入點。
當時的我竟然對於順境全然接受,不帶一絲恐懼甚至顧慮。
團隊日益擴大,從穩定的產品團隊,到營銷團隊,再到銷售團隊……
我想,每個公司都有它外表光鮮,內在裡有不願被提及的事。
一整年下來,我們的產品除了滿足中小企業的使用,一些大企業裡的某部門也開始接入使用,到後來,使用的反響還不錯,他們想引入全公司使用,但是呢,我們當時的產品情況略顯侷限性,如果滿足大企業全員使用,就涉及到深度的二次開發、做一些定製。這不僅讓我反思,我們的產品究竟是一款標準化的SaaS呢,還是定製產品?接下來該怎麼走?
因為這個事情,我和合夥人的意見產生了分歧。如果做大客戶,那和以前的軟體有什麼區別,這就不是我們要做的輕量級SaaS的初衷。另一面也意味著,我們現有的人手是不能滿足的,必須要增加研發人員,至於要增加到什麼程度,眼前只怕不夠預估。以前做外掛的團隊或許可以做後盾支援。那我之前的產品是否就會被淡化?再者,如果這樣做,是否也面臨一些未知的技術壁壘?這一度讓我左右為難。
要不然,我們先不做大客戶定製這一塊,我們先把產品做好,後面再看升級到大客戶的層面。
這件事情,我們爭論不休始終沒能解決。
那段時間,資本開始逐漸變冷,原來緊跟的投資人開始動搖,原本在7月份要拿到的B輪投資,轉眼就拖到了10月還沒搞定。那些曾經一起描繪過巨集偉藍圖的資本,紛紛後退。我們之間的關係變得異常曖昧。他們,既不明確表示投資,也不表示不投。
求人不如求己,一邊找投資的同時,我們也快速擴充市場,增加渠道,擴大銷售隊伍。
基於銷售團隊對市場的反饋,我們決定階段性地推行產品免費,雖然有一定成效,使用者迅速進入,但也迅速退出了,留存率極低。
莫名地,之前跟合夥人的爭論就這麼無疾而終了,合夥人給那家大企業回了話,這樣的結局讓我納悶兒了許久。但是之後的工作步子才是重點,腳步緊張地快速挪動。一如往常的去拜訪客戶,或者各路朋友來辦公室喝茶談事,同時也談著下一輪的融資。跟我們的原始投資人碰,也接觸了很多投資機構。已經初步鎖定了幾家,感覺聊的比較好的,雙方的觀念也相對比較對口的。
室外時常大風天,帶來的是特別藍的天,陽光透過辦公室的落地窗照進來,是溫暖的,這正是最舒服的時候。當日沒有客人,我獨自泡了一壺茶,靜靜地望著窗外。辦公室門響了,是合夥人。他敲門進來,表情平靜地說找我有事商量,他說要退出。
是因為大客戶的事情嗎?還是覺得發展受到了限制?還是覺得獲得的不夠?
我們在辦公室從下午聊到了晚上。當時,從辦公室走到到停車場,那短短3分鐘的路,彷彿走了我半個人生。
那之後的一小段日子裡,往復的幾次協商,最終他還是退出了。
也許,背叛,是人與人之間正常相處的一種衍生關係。
他退出,這還沒完,他帶走了一位核心研發人員,他們另立門戶。他一走,銷售部門出現群龍無首的狀態。情急之下,我不得不向獵頭朋友求助。
這一變故,讓原本談得挺好的投資機構開始動搖,因為他們覺得團隊不穩定。即便我厚著臉皮再找上去,也被他們回絕了。
再見了釘釘,市場都是你的。有爹有錢有資源,真好!我認慫!
2017年10月的釘釘,企業使用者數量已經超過500萬家,他們用軟體+硬體的模式,已不再是簡單的工具,而是平臺,可以接入ISV廠商。
企業微信和釘釘的崛起,徹底斷了我走向人生巔峰的道路,也幾乎斷了我的資本之路。那時候,資本紛紛疏遠。
短短半年的時間,我們被資本無情地拋棄了。
都說資本會救我,但是真到了這一步,“患難見真情”就有的驗證了。
沒有辦法的是,ToB市場上的聲音越來越多,細分行業也越來越多,整個環境開始變得聒噪,巨頭環伺的市場,人人自危。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資本願意投資,但是對方臨時要求調整我們既定的商業模式,不然就不投。
這是雪上加霜,還是雪中送炭?
為了保持初心,我倔犟了一次。
我的原始投資人裡出現了願意繼續相信和支援我的。在經濟下行的時候,他們以每個月給我們發放一筆資金的投資方式進行著。與此同時,我原本的外掛那塊業務,早就開始縮水了,最初還能反哺一點到這邊的專案,後來的事,就可想而知了。
到了今年,遭遇著資本冷卻的我們,煎熬著。這之前的融資,股份被稀釋嚴重,投資人找過我好多次,他們要求退出,清算。
那個時候投資人的救濟,真是奢望!在企業發展面前才是最真實的。
在撤離那天,最後我一個人呆在辦公室裡,看著空蕩蕩的房間,往日忙碌的身影一一浮現,電腦桌前敲程式碼的小李正扭頭和旁邊的小亮聊著什麼,側目望去眉頭緊鎖。
對面座位的春哥緊盯著電腦螢幕,噼噼啪啪地敲著鍵盤,時而舉起右手火箭般的速度推一下眼鏡,他身後晃過一個身影,那是梅梅,手裡拿著一疊檔案,走路帶風……
現在才知道ToB就是ToB,ToC就是ToC,不要用ToB的邏輯做ToC,也不要用ToC的邏輯做ToB。最終,你會發現,都是ToVC。
切記不要和巨人走在一個賽道,即便要同行,一定要打差異化。
創業需要亮劍的精神,但是亮“劍”不是亮“賤”!
這是我第二次創業,失敗了,而一週前也剛辦完離婚手續!在這次創業的第3個年頭裡,所謂的一生二,二生三,三……沒有生出我的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