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為例,看城市副中心物流建設需“C 位”當道
城市副中心建設過程中,須優化合理地配置各類資源,形成完整的城市執行支撐體系,實現區域的協調發展。其中,現代物流產業作為區域發展的戰略支撐性要素,其作用越發明顯,需重點關注。而北京通州區作為典型的城市副中心,其物流規劃將影響整個北京的發展。
解決區域物流產業發展的瓶頸
城市副中心產業需要實現全鏈條優化配置,需要物流產業深度融合
城市副中心建設將促進行政功能與其他城市功能有機結合,以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遊等產業為主導,實現區域各產業發展轉型升級。但是在此背景下,需要對各產業配置進行系統謀劃,確定為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遊等配套的產業基礎,實現高階產業全鏈條的集聚化、規模化、協同化發展。
從目前的規劃來看,需要對該問題進行系統分析、統籌謀劃,否則將形成高階產業無法落地、產業發展受瓶頸資源制約的問題。從目前國外的發展經驗來看,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遊等產業都需要大量的現代物流產業進行配套,特別是高階商務保障、高效食品配送等服務。目前城市CBD、金融街等區域的單位物流量遠超其他區域,以快遞為例,單平方公里為普通城區的幾十倍,如果物流服務滯後,將無法滿足環球影城、運河商務區、行政辦公區的運營要求。
以北京通州區為例。2016年通州區被正式確立為北京市城市副中心,這是北京市圍繞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目標,推動首都科學發展的一個戰略決策,也是通州實現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2018年通州口岸專案選址北京通州物流基地,建設面積大約60萬平方米,總投資額40億元。建成後將成為北方地區的內陸港和口岸經濟區,對跨境物流服務、多式聯運運輸組織等各個方面將會提出新的物流服務需求。
區域民生髮展需要提出更高生活服務要求,需要提升物流服務質量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物流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2017年,通州區快遞總量達到2.4億件,居北京市第三位。2017年通州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9.1億元,同比增長8%,居全市之首。強大的民生消費需求,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美好生活的嚮往都需要更高層次的物資保障體系。
同時,通州區還需要考慮該區域的民生應急保障問題。由於區域內人口數量近期會不斷增加,但是區域內人口規模分佈不均勻,城鎮人口密度較大而鄉村距離較遠且人口規模較小,為保障災後8小時內送達應急物資的服務水平,未來對應急物資配送排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通州區政府共制定了48個專項應急預案,落實各項應急工作,其中大部分都有物資保障的要求,但是本區域內並未形成完整的應急物流服務網路,還處於各自分別負責的狀態。
產業資源急需轉型升級發展,解決結構性配置矛盾
根據統計,目前通州區內11個行政鄉鎮中,張家灣鎮、馬駒橋鎮、宋莊鎮、永順鎮和漷縣鎮物流資源佔比排名前五位,部分鄉鎮超過一百餘處,但是其中還包括大量的貨站等業態形式。從目前統計的結果可以看出,通州區物流產業發展需要進行結構性調整,從以往提供跨省維度的大區域性物流服務,逐漸過渡到保障首都民生或高階產業發展需要為主的服務階段。這就需要區內物流服務提供商轉變應用理念,提供新的服務內容,重點發展配送等物流業務,適度減少幹線業務的拓展。按照預測,未來通州區貨運量將基本保持穩定,其總量會保持基本穩定,但是運輸貨物組成會發生較大變化,生產性服務會不斷減少,生活性、服務性產品會不斷增加。
在此背景下,需要對目前的物流產業進行深度調整,在堅決疏解整治不合規的企業基礎之上,要結合區域發展對現有產業健康發展進行指導,提供可行的發展路徑,使之符合區域發展需要,做好轉型升級工作,強化區域的物流保障能力。因此需要加快對區內物流資源進行結構性調整,從而滿足城市副中心保障需要。
提升現代物流產業服務水平
顯然,加強城市副中心物流服務保障能力已經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產業轉型提升的重要保障條件,應引起足夠的重視。為了更好地服務通州區的城市副中心建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依託新的城市副中心發展和管理理念,進一步加強物流領域的頂層規劃設計
前期在北京市商務委員會的統一指導下已經完成了城市副中心的物流專項規劃,但是2017年以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草案)》等為代表的綱領性檔案陸續出臺,對城市副中心的建設提出了更多、更高、更具體的要求。為了做好區域的發展工作,建議在新的政策指導檔案基礎之上,從更加系統、前瞻的視角出發,對原有的城市副中心的物流產業規劃進行適度、科學、有序地調整,形成更加具有指導性、可行性的戰略指導性檔案,重點對區內物流產業的定位應更加具有戰略高度,明確產業發展定位,解決供給側優質資源不足造成的瓶頸問題。
以物流專項規劃為指導,進一步優化本區域的物流資源佈局和配置
未來北京市將有新的物流產業戰略規劃出臺,將對區域內的物流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並會重點發展立體交通網路,也會關注地下物流通道建設,前期通州區的運河商務區已經率先開展了應用。在此基礎上,要結合區域發展加速落實相應規劃,提出具體的實施方案,特別是區域內部的物流終端佈局,重點做好和北三縣、京津冀等區域的協同,站在更大空間尺度上規劃物流基礎設施資源,凸顯集約型、高效型、網路化的規劃理念,做好物流設施與基礎交通等設施融合,形成新的產業空間佈局。
做好運河商務區、社群等重點領域的專項規劃設計,創新性地解決關鍵區域的物流保障問題
運河商務區等是通州區重點打造的高階商務產業集聚區,具有人員集聚密度高、商品需求數量大等特點,管理難度較大,其獨有的地下三層管廊必須合理設定物流通道,優化物流基礎設施,否則將無法實現其既定的管理要求。
對於通州區的社群管理,以快遞、農產品、快消品等為主的民生物資需要以更加集約高效的形式供給廣大市民,應在相應的城市終端建設等方面進行創新性的探索,提出新型的物流服務節點建設模式,探索整合化、共享式的建設理念,融合物流功能的基礎上,構建新型的城市綜合服務體,解決關鍵區域的物流保障發展需要。
加快以智慧物流技術為代表的技術應用,注重形成新技術與新模式發展的良性互動
從近期國家的政策可以看出,在大力鼓勵新技術的應用,並強調科學技術與商業模式的互動協同。建議本區域對物流產業提出科學的技術准入標準,明確基本的技術要求,指導企業技術升級,儘快向現代智慧物流技術轉變,提高自身執行效率。同時積極推動新模式的發展,在城市流通保障領域不斷創新,積極引入新的運營理念,在城市配送領域重點突破,形成新的區域發展增長點。在快遞方面可以採用區域性區域分時共享的方式,通過現代物聯網技術,滿足特定區域的多個運營主體分時段作業,從而實現有限空間的集約化利用,滿足消費性為主的居民物流服務需要。
城市副中心的建設需要現代產業發展作為重要支撐,構建高效、集約、綠色的物流服務體系符合區域發展的需要,物流產業也會在不斷的轉型升級中實現創新性發展,起到良好的應用示範作用。
注:本文轉載自“ 物流時代週刊”,部分內容略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