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社交夢背後的祕密武器,正在成為泛娛樂“黑科技”工廠
隨著馬桶TV、聊天寶和多閃三款社交新品同一天上線,“微信之下,寸草不生”的社交賽道重新升溫。在此之前半個月,網易雲音樂藉助於年終總結的契機,悄然涉足“音樂興趣匹配”的社交領域,拉開了2019“社交大年”的序幕。
實際上,網易的“社交夢”一直沒有熄滅過,早在聊天寶攜手中國移動四年多之前,網易在2013年8月就聯合中國電信推出了對標微信的易信,奈何生不逢時,在微信強大的網路效應之下被逐漸“邊緣化”。
去年11月,網易也悄然推出了一款“熟人圈子社交產品”——網易圈圈,並將從今年開始大力推廣。當各路新軍都在躍躍欲試從微信帝國衝出一個個缺口,手握數億使用者且一直不放棄嘗試的網易,在謀劃著厚積而薄發。
更何況,網易手中還有著另外一個祕密武器——網易雲信。
在去年8月子彈簡訊橫空出世的時候,就有知乎使用者敏銳地發現——子彈簡訊是"基於網易雲信SDK demo魔改的套殼聊天UI"。隨後,網易雲信官方微博出來科普:雲信是專門提供IM和音視訊的PaaS產品,快如科技只是幾十萬企業客戶之一,不存在抄襲。
這場逼迫羅永浩不得不出面澄清的“誤會”,也讓網易雲信進入公眾視野,大家發現,原來子彈簡訊的“殺手鐗”——語音+文字雙輸入是基於網易雲信的IM自定義訊息功能而開發的,不僅如此,網易雲信還支援閱後即焚、表情、圖片、視訊、檔案,地理位置等功能。
正是網易雲信多樣化功能的實現和豐富的互動形式,才讓羅永浩可以快速進入IM這一門檻並不低的領域。而今年子彈簡訊進一步升級為聊天寶,上線搖錢樹、送金幣等遊戲化玩法以及對於泛娛樂玩法的支援。
無論是音樂社交的網易雲音樂,還是短視訊社交的多閃,遊戲化社交的聊天寶,新一代社交應用已經遠遠不止是工具性的IM,而是融入了更多的泛娛樂玩法,與娛樂場景有更深度的融合。
線上抓娃娃、狼人殺、直播競答這些泛娛樂玩法,其實都是新一代年輕人社交生活的一部分,而娛樂也更加追求強互動與群體參與。
網易雲信也從三年多前成立時的IM &音視訊PaaS平臺,進一步擴充套件成為泛娛樂創業者提供技術賦能的服務商。
據網易雲信CMO姜菡鈺透露,2018年網易雲信客戶中泛娛樂客戶比例佔到35%,其中既有各種直播、短視訊、狼人殺、抓娃娃一類的娛樂產品,也有微光、一週CP這種新生代小眾社交產品。
伴隨著95—00世代泛娛樂屬性的不斷增強,網易雲信的業務規模也出現了快速擴張。
2017年網易雲信在教育行業的業務增長率超過220%,在文化娛樂行業的業務增長率超過260%,在社交行業和企業服務的業務增長率則分別達到了260%和280%,平臺上已有超過60萬開發者接入。
網易雲信之所以能夠抓住這一輪泛娛樂浪潮的紅利,一方面離不開對於網易自有產品技術的沉澱優化,另一方面離不開對於新技術持續不斷的探索。
網易泡泡、易信等產品給網易雲信提供了紮實的IM技術沉澱。網易雲音樂在短視訊、直播、遊戲等娛樂化探索,網易雲信在提供技術支撐的同時,也能夠基於數億使用者做泛娛樂方面的探索創新、技術驗證,再賦能創業者時就會事半功倍。
此外,網易雲信還在技術架構上做出適應性調整,例如針對IM與實時音視訊的技術難點與應用場景,提升IM雲平臺技術架構的穩定性、易用性與安全性。
不僅如此,網易雲信還不斷針對細分行業、細分市場做“點對點”的技術優化。在服務音樂教學線上陪練產品時,針對三四線城市弱網地區進行優化,服務線上英語課程時,則針對海外音視訊通話進行優化。
“藉助我們技術的力量,結合使用者的喜好,用技術手段去迭代出更多更好玩的玩法,提煉出產品的差異點,只有這樣才能把流量變為使用者。” 姜菡鈺提到了為什麼網易雲信如此重視技術探索。
當移動網際網路的流量紅利走向枯竭,創業公司正在集體告別流量思維,更注重使用者的留存和產品的差異化。而網易雲信則可以為他們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在不久之前的MCtalk峰會上,姜菡鈺特別介紹兩項網易雲信潛心修煉的“AI黑科”:可以提高原有影象解析度的“超分”技術,可標記目標的AI視訊識別。
“超分”技術並不是網易雲信獨創,這項“黑科技”能將低畫素圖片的解析度瞬間提升,網易雲信的創新在於,它把超分技術進一步應用到視訊領域。
由於視訊幀數的動態性,視訊超分的難度要比圖片高出很多, 姜菡鈺打了一個比方:如果圖片超分的難度是翻越1000米的高山,那麼視訊超分就要翻越5000米的高山。
而視訊超分之所以成為現實,背後則是對比較常見的卷積神經演算法。卷積神經演算法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從概念炒作、通用能力進入到了深度場景應用階段。網易雲信通過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將低解析度視訊重建成高解析度視訊,使模糊影象、視訊瞬間變高清。
這意味著,短視訊通話、手機直播等應用在5G時代到來之前,就能夠提前獲得更優的體驗,也會進一步加速短視訊社交時代的到來。
而網易雲信和網易AI平臺技術合作深耕的AI視訊識別,可以以相對較高的準確率在視訊流中標記人物資訊、識別簡單動作、分類虛擬人物,這使得廣告植入、個性化推薦、智慧搜尋、定點播放等有了新的想象空間。
“我們會根據我們使用者場景去訓練技術模組,產品和技術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姜菡鈺說。隨著泛娛樂領域的技術迭代越來越快,“技術—場景”互相驅動的雪球也會越滾越快。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訊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