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B2B2C走不通了?校內公益校外生意統統不會耽誤
導語
1月22日,在“突破2019·一起教育科技迎新年會”上,一起教育科技創始人兼CEO劉暢表示:2018年,一起教育科技完成了四件事:小學三方產品完善;中學產品矩陣完成;市場服務團隊積極轉型;直播收入可期。
對於2019年,劉暢提出“八字方針”:堅守校內,做大校外。8個字,似乎對之前“線上對公教育公司的B2B2C將走不通”的說法進行了駁斥。
劉暢提到:“我創業7年,從來沒有任何政府檔案告訴我們,是允許進去還是不允許進去。直到今年1月份(的檔案下來),國家徹底告訴我們,只要你不是有害的你就可以進校,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告訴我們,我們是獲批准,有權利讓這個業務存活下來。”
而關於B2B2C的兩手抓,劉暢也提到,一起教育科技越來越篤定知道校內和校外的分割應該怎麼做:一手大大方方進校,改變中國公立的基礎教育;一手毫不猶豫地做大校外,在校外賺錢,讓企業能夠實現左右兩邊的平衡。
左手公益、右手生意,劉暢的抓手足夠堅挺?
此前,在《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下發之後,一起教育科技立即反應,於通知釋出當天發表宣告:一起教育科技經與教育部、各省教育廳充分溝通,目前“一起小學”、“一起中學”積極在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進行備案。此外,一起教育科技還就自身的定位做出莊重承諾:做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
在通知下發後的週末,一起教育科技還牽頭做出線上教育行業自律倡議。
表示在內容上,杜絕色情暴力、網路遊戲、商業廣告及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等內容,杜絕抄作業、搞題海、公佈成績排名等應試教育手段的內容;在商業模式方面,堅決不向學生等未成年人收費或由未成年人支付相關費用;在資訊保安方面,不斷提升技術防護能力,保障使用者資料安全,尤其保障學生資訊和資料安全,防止洩露學生隱私。
或許,當時的劉暢是嚴肅的,嚴肅地接受政府的審視,嚴肅地接受政府官員的審視。
但如今的劉暢,是高度自信的,是充滿熱情和鬥志的,笑容在他長達20分鐘的演講過程中,始終未曾淡去。
劉暢提到:“實際上我們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裡,就完成了組織結構的調整、業務的調整,甚至還有一大批優秀的VP總監不斷地湧入這個團隊。在短短的一百天裡面我們完成了這個變化,開始以嶄新的面貌和業務形態來面對今天的進校業務,來面對校外的商業化。”
在校內,劉暢認為只需做一件事情,即“老老實實把內容做好”。其中,劉暢表示一起中學的產品矩陣已經完成,並同時具備作業、周測、月考、大考、直播服務五塊內容。這讓劉暢老老實實做內容的憧憬,顯得無比美好。這個美好也寄託於他們的願景“讓學習成為美好體驗”。
在他看來,中國不缺一個校外的教育公司,中國最缺的是一個願意七年如一日,乃至未來十年一日踏踏實實進校,渴望改變中國的基礎教育,為減負為平權奮鬥的企業。這個企業最後能用大資料徹底改變傳統的高考評價制度,能最終讓中國回到素質教育的天堂。
劉暢覺得一起教育科技死不了,甚至會還會長存20年、50年乃至更長時間。“你能夠真正地幫助到老師、學生、家長,有一天這些資料還有可能真正幫助到國家。這就是我們這家公司存在的意義和我們這家公司生存的重要理由。”
在校外的商業賺錢視角,劉暢也坦言,其家長使用者已經開始慢慢地長出了商業的邏輯,真正地承擔起一起教育科技整個平臺中商業化的重任。“這是我們看到三方平臺越來越完善、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在國家政策允許的情況下,今天可以大大方方地做企業,這真是一件讓我特別開心的事。”
劉暢甚至提到,過去一起教育科技的同事,最擅長的無外乎就是走進校園服務公立系統,告訴老師作業、考試產品怎麼用,但今天讓他感到欣慰和高興的一點是:今天每一個小夥伴,三點鐘之前可以看到他們進去公校服務,三點鐘之後,就大大方方站在學校門口與其他校外機構一起招生,為校外的商業化服務。
在劉暢的演講中,鯨媒體也發現一起教育科技除家長端之外的另外一塊商業支撐,即直播業務。“我們自己的直播也終於摸出了非常清晰的方式,這個業務就兩個關鍵點,一是實現大規模獲客;二是實現很好的續費。”
B2B2C被堵死,線上教育公司不敢賺錢?
總結劉暢的講話其實可以得到這樣的言論:他們要堅守校內、做大校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手大大方方進校,改變中國公立的基礎教育;一手毫不猶豫地做大校外,在校外賺錢,讓企業能夠實現左右兩邊的平衡。
2018年11月26日,教育部辦公廳、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應急管理部辦公廳聯合擬定了一份《關於健全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機制的通知》,明確提出按照線下培訓機構管理政策同步規範線上。
鯨媒體也在幾天前的一篇《封面報道 | 教培機構的拐點:從百家爭鳴步入黑白時代》分析道:看似線上等同於線下,但線上線下的整頓節奏、使用者粘性和忠誠度、線上特有的一些包括資訊保安等問題,都讓線上的動盪似乎更加明顯。
而伴隨著2018邁向2019的新起點,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通知提出各地要建立學習類APP進校園備案審查制度,按照“凡進必審”、“誰選用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建立“雙審查”責任制,學校首先要把好選用關,嚴格審查APP的內容及連結、應用功能等,並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備案審查同意。
教育部明確表示要從嚴抓緊、從嚴落實。
看似線上教育將經歷重創,尤其是進公校的線上教育APP賺錢的路將被堵死。包括業內不少人士也曾悲觀地認為:“對APP的管控,讓一些初創企業生存之路徹底被堵死,完全市場化的運營方法以後行不通了。”
也有一些觀點認為,隨著禁止有害APP進公校、一切APP進校都要審查備案通知的下發,B2B2C的公司可謂是遭到當頭一棒,基本只剩下兩條路:要麼老老實實當做公立學校的有益補充,要麼自憑本事在C端市場血拼。
但B2B2C的商業模式真地走不通了嗎?至少從劉暢自信滿滿的發言中,好像依舊有摸索前進的餘地。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一起教育科技公益、生意兩手都要抓之外,作為直系to B競爭對手,作業盒子也曾在有害APP禁入校園通知釋出之後,稱中央電化教育館完成對作業盒子的備案稽核,正式批覆作業盒子納入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併成為國內首批獲得該體系認證的智慧教學工具(後來又有訊息爆料其並未得到認證)。
雖然並未像劉暢那樣公開表示“堅守校內,做大校外”,但從之前作業盒子創始人兼CEO劉夜在一次產品釋出會上,也可以摸索出蛛絲馬跡:作業盒子早已打上了家長端、家庭輔導的生意算盤。
其中,家校盒子產品定義為一款致力於提高老師和家長溝通效率的教學輔助工具。此外,作業盒子也宣佈已構建了“校內教學”、“家庭輔導”的完整教育生態。
兩家似乎在B2B2C的路上始終保持好了一個平衡:B端公益服務公校、拓展口碑;C端收攬市場、變現賺錢。
這樣看來,儘管一些學者認為隨著層層政策、新規的下達,B2B2C的路並不能走得那麼坦蕩蕩,但這一說法或許僅僅適用於一些初創公司。因為對於以工具類產品起家、已經打通了B端市場,有一批堅挺的使用者站臺的“獨角獸或者準獨角獸”來說,即使B端市場就此捨棄,依舊也有變現的探索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