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直聯”衝擊:代扣通道告急,已有銀行線上放款業務被逼停
編者按:本文來自“新流財經 ”(微訊號:xinliucaijing),作者:松子同學;36氪經授權轉載。
年終,金融行業的緊張氛圍絲毫沒有被漸漸襲來的節日氣息所感染。寒冬未深,監管層的動作不斷,傳統銀行領域傳來了透著涼意的訊息。
困境:部分銀行線上放款被逼停
“上週有的業務線已經全停了,”近日,一位傳統銀行管理層人士感慨,受到支付行業“斷直聯”工作的影響,目前其他行卡代扣通道尚無法接入“雙聯”(銀聯和網聯),只能依靠直接對接第三方支付機構,屬地監管要求其斷開直聯後,相關業務只能暫停。
“被要求斷直聯的支付交易,包括快捷支付、條碼支付,還有銀行在直銷銀行中使用的二類戶他行卡綁卡充值等業務,其實底層就是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代扣通道。”他補充道,“如果各家銀行收單交易上游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代扣通道都斷了的話,網際網路金融業務、二類戶充值、網貸還款都會受到致命性的打擊。”
雖然這並非全國範圍內的普遍現象,但確有部分地區的監管層在當下“雙聯”尚不能提供成熟的收單側產品時,要求當地銀行的收單側交易必須斷開直聯。
如此,一些銀行直銷銀行業務的二類戶他行卡充值、網際網路貸款他行卡扣款、甚至資金存管業務中的支付業務,都受到直接影響。
一籌莫展的不止一兩家銀行。最近兩週以來,已經有不少銀行人士同樣受到相同的困擾。眼看著需要進行他行卡代扣還款的網際網路貸款產品臨近下一個集中還款期,只能直聯第三方支付機構來代扣的銀行在監管要求面前又尚無對策,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一段時間內,還將有其他銀行網際網路金融業務被持續逼停。
2017年底開始,支付行業“斷直聯”的大改革轟轟烈烈進行了一年有餘,而各大銀行的斷直聯工作似乎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理想狀態下,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只需要及時接入“雙聯”就能繼續展業。
但這背後,大多數人並不知道,支付業務的斷直聯,其實分為收單側和髮卡側。業內常見斷直聯工作的可喜進展,其實是許多銀行和支付公司在髮卡側接入“雙聯”、斷了直聯,而非收單側。
在一些監管要求更嚴格的地區,代扣業務收單側直聯的“斷與不斷”,成為了當地銀行間諱莫如深的話題。
矛盾:收單側的“斷與不斷”之難
其實,除了作為髮卡行,銀行也在很多業務中屬於收單側的角色,例如使用者繫結他行卡為本行的二類戶充值時,或者使用者繫結他行卡為本行貸款產品還款時,“本行”此時就在收單側。
舉例來說,假設使用者繫結B行卡還A行貸款產品,那麼不斷直聯,最簡單的清算鏈路是:
“銀行A(商戶角色)—第三方支付機構——髮卡行B”。
這個交易場景中,A行上送扣款的交易資訊給第三方支付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再上送給B行。髮卡側斷直聯之後,清算鏈路變成了:
“銀行A(商戶角色)—第三方支付機構——網聯/銀聯——髮卡行B”。
這個路徑中,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上游,也就是靠近髮卡行側的這部分,可以看到已經接入“雙聯”,斷開了直聯,這也是目前銀行直銷銀行業務中最常見的斷直聯後的情況。
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下游,銀行A屬於收單側,在普通的消費場景中等同於商戶角色,但部分地區監管層則認為,銀行A本質上仍是銀行,按照對281號文的字面理解,銀行A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在收單側的直聯,也應該斷開變成:
“銀行A(商戶角色)—網聯/銀聯—第三方支付機構——網聯/銀聯——髮卡行B”。
尷尬的是,由於“雙聯”在收單側並無成熟的轉接清算產品,網聯的協議支付也屬於髮卡側產品,目前幾乎所有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銀行卡代扣通道在收單側都沒能接入“雙聯”。
目前唯一可嘗試的,是銀聯早前的一個全渠道產品可為銀行做收單側轉接,但該產品具有“限額低、不穩定、價格貴、支援銀行少”的特徵,幾乎處於“不可用狀態”。
這種情況下,如果嚴格按照代扣交易雙側斷直聯的要求,強行斷開銀行收單側與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直聯,“雙聯”又還沒有準備好成熟的替代方案,就意味著銀行的互金業務(只要涉及他行卡支付的)只能走入停擺的困局。
據瞭解,真正在支付鏈路雙側都做到斷直聯的,目前只有微信和支付寶的條碼支付(下簡稱A/T條碼支付)。銀行卡代扣的收單側斷直聯,在客觀條件上,實則還有一段路要走。
博弈:合規化與持續性之爭
支付業務合規化程序正不斷加快步伐,但銀行收單側的支付通道正“青黃不接”。
2018年底,一份西南某地的監管機構下發的關於“斷直聯”有關事項通知中明確指出,要求轄區內各銀行關閉所有與支付機構直聯的通道中,包括但不限於髮卡側業務、收單側業務以及與支付機構直接傳遞其他交易資訊、交易指令、退款資訊、活動積分資訊等相關業務。
部分地區監管政策的收縮,進一步激化了銀行互金業務、直銷銀行業務的持續性與支付業務合規性的矛盾。
可以推測,如果嚴格按照雙側斷直聯的要求,那麼在沒有替代方案之前,不止傳統銀行,微眾銀行等在內的多個網際網路銀行,更要承受巨大的持續性展業壓力。
一旦銀行卡代扣無法在斷直聯後正常進行,最直接的結果是導致跨行代扣還款失敗,銀行需要臨時提醒借款人更換還款方式,借款人發生逾期的概率更高,進一步引發投訴和借貸糾紛。
如果銀行網際網路貸款業務被迫暫停,一方面銀行業務連續性受到影響,另一方面,銀行資金收緊,意味著助貸、聯合貸款的開展受阻,甚至波及整個民間信貸行業的發展。
“很多銀行開展的資金存管業務也要受到影響,這就很嚴重了。”一位城商行人士表示,“存管業務的他行卡充值必須用到第三方支付的扣款通道,但若要求銀行和支付機構在收單側不能有直聯交易,現在‘雙聯’又無法轉接,路就全堵死了。”
對此,一位民營銀行人士建議:要麼在地方監管並未提出嚴苛要求的情況下,正常按照發卡側斷直聯的模式繼續展業,要麼直接就此與人民銀行總行進行溝通。
“銀行在收單交易中,其實對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只是上游的商戶而已,”某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認為,第三方支付機構下游交易資訊的上送就算是直聯,但這一通道也只是由銀行自身使用,一些地方監管要求銀行代扣業務收單側斷直聯,可能是對281號文的“過度解讀”。
實際上,從A/T條碼支付斷雙側直聯、接入“雙聯”的成功案例來看,“雙聯”上線銀行卡代扣業務收單側產品並不存在較大的技術問題,而是需要等待時間和資源的匹配。只是,在“雙聯”解決這個問題之前,目前銀行卡代扣業務收單側斷直聯都是一個無解的死結。
目前,最讓一些銀行業人士擔心的問題是,屬地監管不願給銀行收單側斷直聯提供合理的時間和代替方案,反而先大範圍地喊停銀行收單側直聯,全國範圍內的直銷銀行業務、線上放款業務大面積停擺,對身處寒冬的整個互金行業的衝擊是難以想象的。
“我們也想合規地開展業務,但總要給我們一條可選的路。”對他們來說,就算急於奔向合規的下一站,也必須有足夠的時間去耐心等待一條修葺充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