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50+】童心制物王建軍:中國的STEAM教育需要基礎設施建設
與很多成為父母而選擇進入教育行業的創始人不同,童心制物(Makeblock)創始人王建軍的創業想法源於自己的產品體驗經歷。
從還在西北工業大學讀飛行器設計專業的時候開始,王建軍就是一名資深的機器人DIY愛好者。2011年,他從淘寶上買了一套德國生產的四驅車套件進行組裝,但拼裝過程非常不順,甚至還弄壞了幾個零件。
“我發現,當時國內機器人教育公司的產品,包括硬體、軟體都還停留在非常早期、非常陳舊的階段,可以說跟創客界的新技術基本沒有交集。”
於是,王建軍開始想要自己動手“解決一些問題”。
2011年,他創立了Makeblock品牌,經過近8年的發展,Makeblock已經成為一家STEAM教育解決方案提供商,面向學校、教培機構 、家庭的STEAM教育場景和娛樂場景,提供齊全的機器人硬體、程式設計軟體,輸出教學內容 ,並打造國際化的青少年機器人賽事。
從Makeblock到童心制物,“STEAM教育需要基礎設施建設”
2018年8月30日,Makeblock宣佈完成C輪3億元融資,由中金甲子領投,越秀產業基金、光信資本、朗瑪峰創投跟投;10月18日,Makeblock正式宣佈啟用中文品牌名“童心制物”,進一步發力國內市場。
“原來我們的很多產品很好,老師和代理商很喜歡,但是他們可能都不能正確喊出我們的品牌,也可能會拼錯,這對市場不大友好。”
在童心制物剛剛創立時,國內的STEAM教育環境並不好,“轉戰國外創客圈”成為眾多軟硬體企業的曲線救國之路。2014年,童心制物從海外轉向國內,選擇切入教育市場。 “雖然每個國家的市場情況不同,但是從產品和技術層面看,底層的邏輯是相通的,有了國外的經驗,國內也就更容易推廣了。”
然而,中國的STEAM教育要到近兩年才出現快速發展。2016年,國務院釋出了《全面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其中提到要求學校推行創客教育。一年後,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倡導跨學科學習方式,建議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嘗試STEM教育。政策的推動帶來了中國STEAM教育的風口。
對於國內STEAM教育發展緩慢的問題,王建軍表示: “STEAM教育是需要基礎設施的,它不像語文、數學,一個老師一個黑板就可以,不管是教機器人還是程式設計,都需要軟體、硬體這些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決定上層建築,在優質的軟硬體基礎上,才能產生好的教學內容。”
目前,童心制物已經擁有靈躍模組機器人、光環板、鐳射寶盒、程小奔、Airblock、神經元平臺、mBot系列、創客平臺等8個硬體產品線。同時,在軟體方面,童心制物開發了慧程式設計、Makeblock APP、神經元APP、M部落APP等多個軟體平臺。
去年10月,在當前的軟硬體產品的基礎上,童心制物釋出了 “STEAM創造實驗室”一站式創客教育解決方案,包含創客空間的設計與建設、創客教育器材與課程、創客教育活動運營,以七大創客主題實驗室為載體,滿足了學校開展創客教育的需求。
據悉,童心制物的產品已進入全球5大洲,140多個國家,25000多所學校,擁有1600多渠道合作伙伴,使用者人數超過600萬人,2017年的營業額即達到2.03億元。
少兒程式設計不應成為下一個奧數,“教育的廣度比深度更重要”
“多個產品線做起來蠻辛苦的,其實我們也可以走另一條路,只做一條產品線,開發很多課程,做得很深,但那樣就不是STEAM教育了。”
王建軍認為,STEAM教育的本質是強調跨學科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創造力,所以 “教育的廣度比深度更重要” 。
STEAM教育起源於美國,指的是英語中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和數學(Mathematics)五個單詞首字母的組合,是美國為了培養適應未來的人才而提出的教育理念。
近年來,STEAM教育的分支——程式設計教育在中國十分火熱。2017年,浙江省將程式設計納入了高考的科目;同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檔案,檔案中明確指出在中小學階段設定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程式設計教育。據統計,去年一年有超過33家少兒程式設計企業獲得融資。
與依賴硬體產品的STEAM教育相比,程式設計更容易線上化,加上高考和資訊奧林匹克競賽的推動,家長對程式設計教育趨之若鶩。
但王建軍卻在公司內部提出,“絕對不做等級考試和資訊奧林匹克競賽這兩件事”。他向億歐教育表示, 在中小學階段,應該讓孩子接觸更廣闊的科學知識,而不是過早地專注於某一領域,為孩子擴寬創造的邊界更重要,從這個角度來看,等級考試和資訊奧林匹克競賽都不符合STEAM教育理念。
但是教育成果需要出口,需要向家長進行反饋。為了做好這一點,童心制物從2017年MakeX機器人挑戰賽,以期讓孩子在實際比賽中運用學到的科學、工程知識。2018年,第二屆MakeX機器人挑戰賽吸引了來自20個國家,超過3000支隊伍、10000名選手參與。
談到MakeX機器人挑戰賽與資訊奧林匹克競賽的不同,王建軍認為: “MakeX是聯盟制,孩子需要與其他隊伍組成聯盟去打比賽,在比賽中,不僅檢驗孩子技術層面的能力,更可以鍛鍊他們的協作能力、溝通能力、抗壓能力等,這才是更有價值的。”
從創客到教育再到大眾消費,“讓更多人享受創造的樂趣”
比賽不僅可以作為STEAM教育的出口,更可以幫助童心制物提高在C端的知名度。
從創業一開始,王建軍的目標就不僅僅是創客界和STEAM教育領域,“從創客到教育再到大眾消費市場,這一路徑是公司成立時就定下來的”。
沿著這一路徑的發展過程中,童心制物也曾遇到挫折。2015年11月,童心制物曾釋出一款面向大眾消費市場的機器人產品——雙子星,但慘遭失敗。王建軍反思這次失敗,一方面是公司本身的產品實力還不夠,另一方面中國的大眾消費市場對於創客產品的認知度還不高。
目前,童心制物已有500多人的團隊,其中一半是研發人員。王建軍表示,接下來還會繼續專注在STEAM教育這一層面。
當然,大眾消費市場尚未成熟跟STEAM教育的普及程度也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在現行的教育體系中,“師資的缺乏是最核心的行業痛點”。目前,童心制物已經開始構建自己的師資培訓體系。同時,童心制物一直沒有放棄C端市場,在家庭場景方面,將會和更多的品牌合作, 推出適合的產品組合。
“我們的願景是幫助人們去創造,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創造的樂趣”,王建軍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