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D管理漫談(一)
UED,也就是User Experience Design,作為從現代網際網路公司發軔,然後逐漸浸淫擴充套件至社會各型別商業公司實體,甚至事業機構和政府機構的一個部門,它在國內的發展,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
UED在20世紀末,伴隨著網際網路公司在國內興起而出現。最早UED一般被稱作美工部,有的公司是把它作為產品部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最早的攜程和易趣),有的公司是把它作為技術部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那時候的UED其職責範圍也是非常簡單的,主要就是“網頁美化”,當時視覺設計方向的設計師並沒有明確的崗位職責劃分,都是“網頁設計師”。

早期的UED
最早的網頁設計師是不負責html程式碼編輯工作的,但幾年之內形勢就發生了轉變,一部分設計師開始使用frontpage,dreamweaver編輯簡單的網頁,這樣極大的減輕了技術部的工作,畢竟當時的技術部也沒有做到前後端程式碼分開。
真正的分水嶺出現在2005年前後,當時雖然“UI設計師”“互動設計師”“前端工程師”的崗位名稱還沒有正式出現,但在大型的網際網路公司內部,已經出現了有不同側重點的崗位分工,特別是前端工程師,最早是從熟練運用frontpage/dreamweaver等網頁編輯工具中成長起來的,並逐漸開始接觸CSS和Javascript,這些設計師已經基本明確自己未來的職業走向,就是輕設計重程式碼的發展方向。

網頁設計師崗位分工出現
雖然互動設計(使用者體驗設計)的崗位分工和前端工程師的出現幾乎是同一時間,但在國內主流網際網路公司裡,互動設計師崗位作為一個單獨的角色,則要相對較晚,大約2007年以後整個國內網際網路界才逐漸認識到互動設計和使用者體驗設計的重要性,此時“使用者體驗”已經成為一個非常熱的詞彙而被各大公司領導層時刻掛在嘴邊了,而“UED”這個名稱被大範圍廣泛應用,也差不多就是在這個時期。從這個時期往後,UED部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使用者調研、文案、運營等崗位分工也相繼出現。

UED規模最大時崗位分工
那個時候因為公司非常重視使用者體驗,也就非常重視UED,UED基本上獲得了它所能夠獲得的所有關注度和資源,很多與最初的“設計”相關度較低的崗位也成為了UED的一部分,如文案、資料分析、前端工程師等崗位,而UED的部門領導,最鼎盛時期是脫離了對於產品部門和技術部門的依附狀態,直接向CEO彙報的。
每個公司的具體情況不同,UED的規模和命運也都完全不同,但基本上來說,UED的這種鼎盛狀態,從2007年開始,一直持續到大約2014年左右,然後就開始隨著新的崗位和角色開始受到重視,慢慢迴歸到了本來的“使用者體驗”上來,這個過程是緩慢進行的,有些崗位的逐漸壯大和轉變,是慢慢發生的,如前端工程師逐漸脫離UED,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出現和發展同步進行的,新的JS框架打通了前後端,一個合格的前端工程師已經不再是僅僅需要熟練掌握原生Javascript和jQuery就足夠,而是需要開始學習很多新出現的框架,這時候UED對這個崗位的羈縻,就已經是明顯地力不從心了。而文案和資料分析開始逐漸遠離UED的過程,可能開始得還要更早一些。
這些崗位的逐漸發展壯大和離開UED,對於UED和整個社會的發展來說,不能算是一件壞事,因為隨著技術發展,崗位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化,是一種趨勢,而沒有任何人,任何組織,能夠逆這種潮流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