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知乎和微博誰更有前途?
回答的文章還是放過來吧:原回答連結
一、資料和一些事實:
看看主APP資料吧,第三方的統計,應該有出入,但不會差太多。

DAU(每日活躍使用者數)微博是知乎的16倍。總日均時長微博是知乎的37倍。這兩個指標是最核心的指標,使用者規模是產品第一指標,而日均時長是商業價值的核心指標。如果單純做廣告變現,在使用者質量、商業變現手段、商業變現效率一樣的情況下,微博的商業價值應該是此時此刻知乎的37倍,而實際上,微博的市值也就是知乎估值的6倍。單純從商業價值的角度,知乎是遠沒有微博有前途的,而且實際情況更糟。因為無論是使用者質量、商業變現手段、商業變現效率,知乎都不如微博。
使用者質量: 知乎使用者幾乎是網際網路裡面最不好變現的一群人,男性多,誇誇其談沒什麼錢,社群文化有很深的反商業化傾向,對於廣告、軟文、深惡痛絕,很多使用者的邏輯就是我用知乎是看得起你,你怎麼能打廣告,你的大V怎麼能發軟文。微博使用者以女性為主,追求時尚、追星、“女權主義”(請注意引號),消費主義盛行,且容易受到大V的影響,使用者商業化潛力更大。
商業變現手段: 微博鼓勵大V發商業推廣,不過廣告會被演算法降權,想要不被降權,就需要買粉絲頭條,很貴。於此同時,微博的資訊流是演算法排序,插入廣告很容易。知乎不鼓勵軟文,偷偷接軟文有被扒皮的風向,之前資訊流改成了演算法排序,結果被大V們一頓反對,改回來了又。
商業變現效率: 知乎的標籤以知識討論為主,微博相比於知乎標籤更廣泛,微博的廣告定向能力更強,而且知乎做的時間太短,成熟度不在一個層次。
二、一些感受和建議:
我是知乎重度使用者,基本不用微博(除了偶爾吃瓜)。雖然很多回答也說了很多知乎可以改進的地方,但是隻是從使用者的角度談,這些建議基本沒什麼大用。在知乎這個產品裡,主要有四個利益方:平臺、普通使用者、創作者、廣告平臺。
使用者會片面強呼叫戶自己的利益,不要廣告。
創作者會片面強調自己的利益,不要限流,不要演算法。
但是對於知乎平臺而言,真的要聽這些話麼?
知乎平臺需要搞清楚,自己商業模式的核心是什麼。知乎和其他的內容平臺類似,核心商業模式是流量分發。那麼顯而易見,流量分發就需要從現在的KOL分發內容變為按照平臺邏輯分發內容。對於知乎而言,演算法必須改。微博、ins、FB在從社交分發改為演算法分發的時候,都遭遇了使用者的反對,但是為了商業化,他們都這麼做了。知乎要怎麼辦?
當然,所有的內容產品,核心都是需要內容創作者。創作者在乎的無非是兩點,一種是錢,一種是社交影響力。知乎現在反商業化邏輯下,創作者賺不到什麼錢。想要改成資訊流排序,會損失創作者的社交影響力。另一方面評論區智力水平比較低的槓精也越來也多,極大地影響了創作者的體驗。於是知乎的創作者在出走。因為相比於知乎,其他平臺體驗好得多,微博、微信、小紅書、頭條,那些粉絲是真的粉絲,崇拜夸人的那種,別的平臺漲粉也真的快,別的平臺也真的能賺錢。在這種情況下,知乎要怎麼辦?
這是知乎最核心的兩個問題,知乎決策層肯定意識到了,但是因為解決起來不容易,所以就去做別的嘗試了。 “人為了避免做真正的努力,可以努力做很多別的事情。” 當然,不成熟的管理團隊都這樣,也不是知乎一家這樣。於是我們看到,廣告演算法不怎麼優化,廣告樣式迭代了好多次。知乎APP資訊流不怎麼優化,互動方式改來改去,沒有什麼資訊增量。為了泛化使用者,請了個沒在知乎答題過的劉昊然代言。看著短視訊的熱點,就做了知乎短視訊。跟著知識付費的風波,做了live,值乎,各種課。為了增加黏性,做了想法。
改了這麼多,最核心的兩個問題,沒有任何進展。
微博當初大家都說要死了,因為微博上都是實事討論,受到政策管控,還沒法商業化。於是微博壯士斷腕:這批公知隨便吧!然後扶持娛樂向的中小V,搞了一大堆強制關注、大量廣告、賣活粉的不要臉勾當(當然現在還在做),於是有了今天,變成了今天的微博。
那麼知乎是要走什麼路呢?在現階段的轉型期必將有所捨棄,知乎會捨棄麼?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最後給知乎一些商業化建議吧:
1、現在其他資訊流產品廣告定向都是針對標籤定向,知乎的產品形態可以針對問題定向,長尾的問題可以用自然語言匹配。
2、問題下廣告可以按照給競價排名。當有人寫了軟文之後,廣告主還可以對軟文進行boost,算是類似於粉條一樣的變相收廣告佣金吧。
3、評論區加大整改力度吧,槓精沒有商業價值,還傷害核心創作者,有很強的負外部性。別為了DAU好看不處理。而且給這些使用者只讀許可權,他們還是會看的——他們是真的閒。
4、3億美金經不起折騰的,估計也不是一步到位,可能還簽了對賭協議。請聚焦核心問題吧,不然真的要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