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十週年 騰訊和阿里誰過得更好?
2018年是阿里巴巴雙十一購物節的十週年,為了慶祝這一節日阿里啟動了一站一星計劃,決定向太空發射“糖果罐號”迷你空間站和“天貓國際號”通訊衛星。
2018是騰訊誕生的二十週年,在這一年騰訊的股票市值下跌超過一萬億港元。因此,騰訊在9月30日宣佈啟動“關乎自己生死存亡”的第三次組織架構升級。
2008年騰訊和阿里巴巴同時被外界寄以厚望,一個主打電商領域一個主打社交遊戲領域,兩家企業都有無限的可能。然而十年過去了,阿里巴巴仍舊被世界看好,可騰訊卻是陷入了18年來首次利潤下滑的局面。
下面我們就從騰訊這十年間發展的三個階段來看看,十年時間中騰訊到底是什麼而逐漸落後了。
第一階段 技術驅動讓大家緊跟時代步伐
2008年的騰訊和阿里巴巴都擁有無限的活力。此時騰訊剛剛確立自己在社交領域的領導地位,也建立國內第一家由網際網路企業自主建立的研究機構——騰訊研究院。
2010年3月5日,騰訊QQ最高同時線上人數突破一億,這是人類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以來,全世界首次單一應用同時線上人數突破1億。外界無不讚嘆與騰訊在社交領域的資料處理能力,同年騰訊與美國思科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在這一時期,阿里巴巴並沒有騰訊這麼風光。2008年,馬雲剛剛邀請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堅加入阿里巴巴,同年10月阿里巴巴研發院正式成立,同時也開始研發“大規模資料計算”——阿里雲飛天計劃。
此時的騰訊與阿里巴巴,雖然在規模上並不能和Google、微軟相提並論,但對技術重視與投入,為它們日頭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第二階段 技術優先還是資本優先
2012年騰訊開展第二次組織架構調整,設立了七大事業群,並明確的提出內部競爭機制。
此時的騰訊,僅僅憑藉QQ業務就擁有了超過1億七千萬用戶。2013年年初騰訊參照QQ業務模式打造出來的微信總註冊使用者突破三億,此時的騰訊已然明白自己最大的依仗就是近5億網際網路使用者的流量資本。
如何最大程度的將使用者流量變現,騰訊決定啟用同部門競爭機制。一個QQ郵箱的登入頁面最高峰時五個團隊在做,誰做的好就採用誰的方案,同時KPI也歸誰,而競爭失敗的那一方自然也就無人問津。
在這幾年中騰訊不斷的推出新產品,QQ微博、QQ微視、QQ旋風……一系列產品層出不窮。同時殘酷的內部競爭也要求這些新產品短時間內就要達到相應的KPI目標,如果達不到則意味著是在浪費騰訊現有的流量。
然而網際網路不止只有騰訊一家公司,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QQ微博、QQ微視、QQ旋風這些不溫不火的業務逐漸被騰訊所放棄。為了將流量收益最大化,騰訊不可能耗費過多資源去投資這些前途渺茫的非核心業務。
並且隨著微信的成功和集團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為了避免各部門之間業務協調問題,騰訊讓每一個產品線都像當初的微信一樣,擁有一整套獨立人事架構。完全獨立的人事架構也就意味著大多數情況下,各部門之間的業務彼此都不是互聯互通的,甚至在同部門競爭機制下,不同專案組的研發資料都不互通。
隨著騰訊體積不斷擴大,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騰訊還是構建自己的投資版圖。7.36億美元投資58同城,8500萬美元投資人人車、數十億美元投資美團……如今的中國網際網路行業,騰訊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
對比騰訊大刀闊斧的改革,這些年阿里巴巴仍舊在搗鼓自己的阿里雲、雙十一、達摩院。和騰訊相比,阿里巴巴這些年就像一個技術宅一樣,不斷的研發新技術,完善老產品。就連一年一度的雙十一,阿里也僅僅是在演算法資料和使用者體驗上做優化,坐擁數億使用者的阿里,近些年居然沒有試圖打造出第二個雙十一。
第三階段 騰訊掉隊了
2018年上半年,騰訊股價持續下跌超過一萬億港元。在全世界都在看衰騰訊發展潛力的時候,騰訊再次轉型並提出“擁抱產業網際網路 進軍B2領域”的口號。
然而十年過後,人們卻找不到騰訊在技術方面還有那些引以為傲的東西。除了QQ、微信和近十億網際網路使用者之外,曾經讓全世界都驚歎的資料處理技術在騰訊身上也沒有了影子,今年9月“騰訊雲刪庫事件”更是扯下了騰訊最後一塊遮羞布。
在4月份的“頭騰大戰”中,曾以技術見長的騰訊只能通過QQ、微信限制外鏈的方式,來遏制位元組跳動對自身使用者流量的侵蝕。一直強調內部競爭的騰訊,迎來了外部挑戰者後,除了利用流量和資金打造出一個微視之外,已經沒有更好的還擊方式。
反觀此時的阿里巴巴,仍舊在做阿里雲、雙十一、支付寶和螞蟻金服。只不過此時阿里雲已經成為世界一流雲計算提供商,雙十一的銷售今年也有望突破2000億,支付寶也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錢包。
從2008年到現在的十年時間,阿里巴巴仍舊是一個技術宅,他們用更好的技術服務了全世界。而這十年間,騰訊已經從一個以技術起家的網際網路企業,做到了佔據網際網路半壁江山的網際網路投資企業。
有人說,這十年阿里巴巴的發展推動了全世界,而騰訊的發展則僅僅是讓騰訊變得更有錢了,對此你又是怎麼認為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