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桶、一位導演、一部 iPhone | 果核觀點
一位知名導演,使用我們熟悉的iPhone,拍攝令我們最感動的題材這件事,已經不是第一次。去年陳可辛的《三分鐘》,直到現在仍然是我們聊起使用 iPhone 拍攝的時候一個必聊話題。
當這三個元素在一起的時候,會互相有著明顯的化學反應。可如果我們把這三個元素拆開看,那麼很多東西可能反而更有意義。
《一個桶》是一部好電影嗎?
如果我們去除“這是一個使用 iPhone 拍攝的電影”的標籤,再去掉“導演是賈樟柯”這個標籤。只是單純地給這個電影下一個結論,是不是好看?
一定會有兩種非常主流的回答,很細膩和很平淡。這不是因為電影本身的問題,而是每個受眾的個體差異帶來的完全不同的感受。
電影本身就是一個講故事的藝術。無論影片型別,無論影片時間長短,無論是拍攝手法歸根到底我們都可以問: 這是不是講了一個好故事?
而一說到講故事,那麼就存在著形式上的不同:有商業大片的奇幻瑰麗,有百轉曲折的黑色幽默,有光怪陸離的文藝情節等等。
而《一個桶》是一個記敘文式的故事,通過放大生活中一些再常見不過的細節,配合小但充足的戲劇衝突,不斷強化「愛的傳遞」這個主題。
先從影片中的細節開始:
在影片的一開始,男主的媽媽從外面回來。路上還遇到了鄰居打招呼,鄰居還有一句非常寶貴的臺詞機會,說了一句:
“這麼早”。
那麼這裡的開頭除了常規的介紹故事展開的背景以外,還隱含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資訊:
如果你注意看媽媽的筐裡背的東西,就會發現,裡面有一個黃色的膠帶。是的,就是那個封桶的膠帶。
那麼也就是說,媽媽去這麼遠的原因就是惦記著為孩子的桶做密封,而去準備膠帶。看出母親在孩子臨走之前,一直在 「張羅」 。我也相信任何一個經歷過離別的孩子都應該知道這裡「張羅」的含義。
像這樣的細節還有:
母親和家裡這隻雞的鏡頭,就已經暗示在桶裡裝的會是雞蛋。因為這一段表現出,母親很在意這隻母雞的狀態。
來說說這隻桶吧,在城市裡生活的孩子可能沒有感觸。但是隻要是在農村生活的人,對此都再熟悉不過了。在我們家鄉的農村,這種桶很常見,因為他很「皮實」,也就是結實。
其實這些桶買不到,基本上原本都是裝一些機油之類的。它可以裝水,盛物,不易損壞。抽象出這個主題,是需要對類似生活本身有深刻感受的。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很容易激發同理心的標誌,對我們這些經常在外的人來說,就是好久不見的熟悉感。
用嘴叼著票這個操作,幾乎是春運拿行李的必備技能。「這就是我」的感覺,撲面而來。而且更重要的是,這裡也在表明著這個桶給兒子回程路帶來的負擔,它是整個劇情衝突鋪墊的開始。
在這個鏡頭裡,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牆上的日曆,日曆顯示今天是 12 號。
2019 年新年 2 月 12 號是陰曆初八。雖然,我們的過年假期官方都是初六結束。但是在我們的傳統意識裡,初七結束,才是真正的過完年。選初八這個日子離開,再合適不過。
上面所說的就是影片中含有的細節,而且這種細節並不是過度解讀,而是明顯的在充盈整個故事,提高故事的真實感。
但,故事僅擁有真實感是遠遠不夠的。你會發現, 幾乎所有的故事都是需要戲劇衝突式的起承轉合才能夠引起觀眾興趣。
說到這裡,很多人會說,這則影片劇情很平淡,遠遠沒有去年《三分鐘》酣暢淋漓的感覺。
其實對我來說,《三分鐘》和《一個桶》恰好是對立的兩個面。一個是剛,一個是柔。其實你再回看這部影片,其實影片的衝突是層層遞進的。
影片的起因是,母親一定要孩子帶一個桶。雖然孩子不知道桶裡是什麼,但是心裡很清楚是自己母親的愛意,因此無法拒絕,只好帶上。
第一個遞進在前面已經提到過,因為需要拿著桶,兒子只能用嘴叼著票。也就是說,給兒子的行動帶來了不便。
第二個遞進在於兒子拿著桶上車,因為體積巨大,很容易給別人造成一定的麻煩,再次讓兒子感到沮喪和無奈。
第三個推進,因為自己的桶,和自己的動作,逗樂了女孩。在女孩面前出糗,一隻桶讓男孩子自尊心受到了一點小傷害,再進一步。
然後是出現的一點小轉折,差點丟失這一隻桶。不過這裡稍顯遺憾,如果是長片這裡還可以做很多文章。但是因為短片的限制,僅僅只是一個功能性的轉折,或者是說調節氣氛。
最後,一隻桶壞了,也就是前面層層遞推,兒子感情的爆發,紅了雙眼。再到最後答案揭曉,出現結局。
看似不經意的一些小劇情,卻層層遞進,不斷在推進整個影片的高潮,最終引出結局。(說到孩子這裡的感情爆發,我不認為是一種抱怨母親的行為,而是孩子不捨離家的感情宣洩。)
這和去年的《三分鐘》,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一明一暗。而我反而更喜歡暗。
影片其實還在感情的表達上,有著「非常規」的選擇。
比如,我們已經習慣了在春節主題中,表達大家千辛萬苦回到家中的過程。但是很少有人聚焦在,回家以後再度離家的過程。但其實仔細想想,我們回家團圓的景象可能已經忘了,但是離開家的場景一定是歷歷在目的。
再比如,像這樣的有著「公路電影」性質的影片,一般路途都是非常遙遠,跨越一個國家算什麼,跨越地球都是常事。但是這部影片裡,整個劇情的空間跨度都沒有出一個省。這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反而凸顯了,即使這麼短的路,母親依然惦念。愛是不分距離的。
以上這兩個非常規手法,就是標準的逆向運動。
所以從影片的角度來說, 《一個桶》是細節豐富,矛盾遞進,感情豐富的電影。 如果要打分,是一定八分以上的,影片唯一的遺憾,在於雞蛋的笑臉可能會有些跳戲。這不符合中國父母表達愛的方式,有一些強行昇華。
但,瑕不掩瑜。這是一部好電影。
「導演」賈樟柯,導演的是什麼?
我是喜歡賈科長的。因為我認為一切有個性的導演,都是值得熱愛。我上初中的時候,賈導剛剛憑藉《三峽好人》聲名大噪。這部電影我是在CCTV6看的。對我來說,第一次知道原來電影除了打打殺殺還有這種。
很幸運,在 25 號上午參加了 Apple 在王府井為賈樟柯導演準備的特殊活動。(Apple 零售店經常組織此類活動,優秀藝術家分享)那麼,如果你熟悉賈科長,不需多說。那如果你不熟悉,正好在這裡分享一些,我在現場比較有感受的細節。希望可以幫你瞭解電影背後的賈科長。
賈樟柯其實是一個非常本土化的導演。因為他一開始對電影感興趣就是因為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那個時候他才21歲,所以在過去的很多年裡,他的電影裡一直都離不開「故鄉」這個主題。
不過,那個時候對賈樟柯而言,如他自己所說:
電影離他又近又遠。
近是在於,那個時候網際網路還不發達。唯一算作消遣的方式就是看電影;
遠,就是因為他認為電影製作離自己很遠,這是一件很難得事情。
後來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賈樟柯在今天已經是國內最知名的導演之一。
那麼為什麼是賈樟柯來拍攝?
很多人可能會說是因為賈樟柯的名氣大,比較有話題性。是的,這可能是元素之一。但是賈導在分享的時候有透露說:
是蘋果拿著本子來找他的。
這就說明,蘋果知道這個本子適合賈樟柯。因為這個故事,和賈樟柯過去以往的風格標誌統一:
「無論人物故事如何,這些人站著的土地是感情的溫床」。
《三峽好人》也好,《山河故人》也好,《江湖兒女》也好。影片裡的空間載體,都對影片的感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一個桶》這個故事,也是如此。在兒子坐船時,岸邊突然燃起的煙花就是最好的證明。這非常符合賈導的創作狀態。故鄉這個主題並不是他的有意為之,而是因為藝術家潛意識中最在意的東西就最容易外露。
《黃土地》也好,《紅高粱》也好,大導演的佳作們都是如此。而反過來,這些大山大水,也在給予這些大導演們的創作靈感,互相激發。
現場,賈導還說了一個小細節。其中有一句臺詞是他媽媽經常對他說的。
每次他問媽媽,北京什麼都有,拿那麼多幹什麼?
母親總會說:外面的能有家裡的好?
這就是藝術家和普通人的不同,這句話我們都經常會聽到,但從沒有在意。
對了,除了賈導,同樣需要肯定演職員列表裡的每一個工作人員。
為什麼要說「Shot on iPhone」?
好了,我相信這也是大家最想看到的部分。因為很多人一定會問,一個非常厲害的藝術家,帶領一個團隊,使用著豐富的配件裝置,拍攝一個精心打磨的劇本,那麼是不是使用 iPhone 拍攝是不是真的有意義?
答案是, 當然。
我印象很深,賈導在被問及,對新人有沒有什麼建議的時候,最簡單的就是多拍,多記錄。隨著視訊 Vlog 越來越火,很多人都開始拿起手機拍攝。這個時候,這些大導演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
(1)你也可以拿起手機拍。
第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這就是你需要能夠開始拍攝。做一件事不做的理由會有很多,影片也是。你會覺得你的器材不夠好,你會覺得你不會剪,不會後期等等。
但是很多時候,做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有人做了,並且成功了。當這些大導演可以使用手機拍攝一部電影的時候,你當然也希望可以,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你希望做一件事,別人做同樣一件事併成功的時候,就是最大的激勵。
(2)手機可以怎樣拍。
那麼終於當你勇敢的邁出這一步的時候,就是需要思考和學習。而這些大導演的片子,就是最好的方向。因為他們在清楚的告訴我們,不要在意你是使用的是什麼。只要在意你鏡頭後面的那一顆頭就行了。
就拿《一個桶》來說,裡面不同的景別,包括像是從遠景,中景,近景,特寫都是一應俱全。再說剪輯手法,都是各種教科書常見案例。更有意思的,如果你在大螢幕上看,影片在一些畫面上畫質並不是特別的好,這明顯是因為外接其他附件帶來的問題。可這並不影響這部影片本身的優秀。
如果你在看了短片,也想開始拍攝的衝動,我自己在去年《三分鐘》以後,提供了一篇 iPhone 影片拍攝指南。可以讓你在基礎知識上快速獲取,為你的電影準備一個開始。
其實,使用 iPhone 拍攝影片會有爭議,就像是當初手機攝影不被主流的攝影認可和接納在某種程度上一致的。但爭論其實是背道而馳的。
Shot on iPhone 的真正內涵,是人人都可以有拍攝的權利,是提供人人都可以拍攝的工具。但很多人的苛責在於一定要拍攝的足夠好,足夠藝術。
那這個時候,就需要搬出那句真正土得掉渣的至理名言:
藝術來源於生活。
所謂高階的藝術,需要更多群體的不斷記錄。繪畫藝術,來源於山洞裡的塗抹。攝影藝術,昇華你的生活照。電影藝術,一樣可以在每個人的影像記錄中成長。
最後,我記得賈導在被問到使用iPhone 拍攝的和傳統相機不同時。賈導說了點:
一個是簡單沒門檻,不需要複雜引數。
二是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比如可以近距離兩臺摩托車拍攝,慢動作240幀可以放大細節等等。
也就是說,優秀的人思考我能做什麼,而不是不能做什麼。
尾聲:有一些人會提出,iPhone 可以,別的手機也可以。但,如果你真的使用一部手機拍攝一個短片,尤其是同時使用其他手機和iPhone做對比,就不會這麼想了。iPhone在影片方面的畫質,聲音,硬體引數,以及最重要的穩定性(不是抖動穩定,是指拍攝的統一性,例如白平衡,曝光等等),都是無出其右。
所以不要爭議 Shot on iPhone,而是現在就拿起 iPhone,記錄春節最好的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