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高達82% 地產商緣何熱愛攀登?
導讀
將登山運動開發成商業專案的例子其實並不多見,但親自在數座山巔插下勝利旗幟的企業家則不在少數。
在朗詩峰上成立儀式現場,朗詩綠色集團董事長田明發現自己是現場唯一一個穿了西裝的人。好在這一天天氣有些冷,田明套上了羽絨服,這才與現場氣氛有些搭配。儘管田明是這場釋出會的主角,但這與房地產業務毫無關係。
作為一家年度銷售額為359.49億元的地產公司董事長,出於對登山的熱愛,田明以控股股東身份投資了朗詩峰上。朗詩峰上有國際登山探險與高山課堂兩大業務板塊。國際登山探險包括“7+2”探險,即全球七大洲最高峰攀登和南北極點徒步探險,同時也開展一系列輕探險活動、人文探索定製旅行;高山課堂則為不同的愛好者開展多種攀登培訓,目前已與四姑娘山登山學校共同成立了登山訓練基地,以科學、安全的服務保障和培訓體系,幫助登山愛好者體驗高海拔攀登的樂趣。
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高達82%的死亡情況發生在登山專案中,但不少企業家卻仍然熱愛攀登。其中也不乏許多地產商,包括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中坤投資集團的董事長黃怒波、今典投資集團聯席董事長王秋楊等。
孤獨的企業家
“我從小對山特別嚮往,天性喜歡山,見到山就喜歡進去轉轉。做了企業之後,尤其是企業做大了,天天被商業和公司的人和事包裹著。每年能有幾次機會出去,沒有人簇擁著,你所有的路都是自己走的,行囊都自己背。經歷這樣一個階段,你會覺得人的狀態會脫離商業,脫離企業的包裹,人會變得更純淨一點,這點對企業家很重要,能讓你保持平常心。”朗詩綠色集團的董事長田明說。
由於對登山專案的熱愛,朗詩峰上這一以登山為業務重點的公司被田明一手促成。實際上,登山運動是非常小眾的市場。由於花費大,其也被人們視為“貴族運動”。高昂的花費只是一方面,登山專案背後的高危險性非常人所想。2017年釋出的《戶外運動死亡報告》顯示,高達82%的死亡情況發生在登山專案中。其中,高海拔登山事故率達到32%,而看起來風險較小的低海拔登山的事故率甚至高達68%。
在死亡威脅之外,登山者還需要面對零下一二十度的嚴寒、雪蓋掩埋之下的懸崖峭壁、難以預測的極端天氣甚至親眼目睹殘骨遺骸。即使面對如此風險,部分房地產企業家仍保持著高度的登山熱情。
將登山運動開發成商業專案的例子其實並不多見,但親自在數座山巔插下勝利旗幟的企業家則不在少數。在征服名峰方面,2003年,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便已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而中坤投資集團的董事長黃怒波,也在2009年開啟了征服攀登七大洲最高峰的征途。
如此高風險的運動,企業家緣何如此執迷?田明認為,這與“企業家精神”有關。“企業家本身是小眾群體,並非所有人都會成為企業家。而企業家精神最本質就是冒險、創新且勇於承擔後果。中國企業家群體比較大,這些人平時沒有朋友。他們在社會、市場以及營商方面的壓力還是非常大的,企業內部很多人都是你的下屬,他們在你這裡謀一份工作,平時也不敢說你,有時候還要看你的情緒說話。所以企業家會感到很孤獨,他也不能花費太多時間陪伴自己的妻子孩子。但是這種孤獨對人來說是需要排解的,比較好的方式就是去冒險,他們需要尋找一項運動,特別是極限的運動,讓自己得到釋放,我覺得它是一種內心平衡的需求。”
登山每年都會列上田明的日程表。“登山可以自我進化,是一個非常好迴歸自我、迴歸自然的方式。當你爬山爬不動、呼哧呼哧喘氣的時候,你就知道你還是一個普通人,可以讓你變得更實在一點,不會自我感覺太好。”
登山代表企業家王石也曾在《靈魂的臺階》一書中這樣寫道:“面對自己必須面對的問題,面對自己原來回避的問題,做什麼事情都會更坦然、更平和。”
“做一件我們喜愛的事情”
田明因登山與朗詩峰上總經理包一飛相識,並在他的專業指導下開始登山,走遍了國內江南江北,足跡到達國外的歐非高峰。在記者問到是怎樣的契機促成了二人同做這次登山專案時,田明表示,這個登山老手在經營方面處理得並不好,或許他能夠給予包一飛甚至幫助登山行業進行商業化發展。
中國的探險旅遊雖然處於起步階段,但發展前景廣闊。根據《2017-2021年中國戶外旅遊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17年中國探險旅遊市場規模同比2016年增長了30%,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戶外運動的主要消費群體——年齡在15-40歲的城市人口約為1.99億,這一巨大的人口基數似乎也預示著登山運動龐大的市場。
登山行業近年在我國的迅速發展,得益於良好的政策基礎。2016年釋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健身休閒產業的指導意見》,將山地戶外運動指定為重點運動專案,要求重點開發山地資源,形成“三縱三橫”(太行山及京杭大運河、西安至成都、青藏公路,絲綢之路、318國道、長江沿線)山地戶外運動佈局;加強登山設施體系建設,給予良好的配套設施保障。
雖然探險旅遊看似有前景,但登山運動商業化程度並不高。在以前,我國登山活動的主要組織者,主要是以登山為主題的戶外俱樂部,比如北京的“別虎登山俱樂部”、杭州“一週一山戶外俱樂部”。
登山運動小眾化的特點,也預示著這一市場短期難以迅速做大。即使是登山運動普及程度較高的歐美國家,登山專案的業務拓展空間仍然有限。首先,登山服務類公司所能提供的主體業務有限,主要為登山向導專業服務;其次,登山運動客戶群體分眾化明顯,需求容量受限,受眾主要以企業家或者公司為主。
此外,登山公司的盈利也十分有限。田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我對它(朗詩峰上)沒有經營業績和財務上的要求,能把自己養活就可以,賺到錢把自己的隊伍好好培養,讓自己的隊伍有成就感、有尊嚴就可以,能夠幫助更多的人熱愛登山,實現登山的夢想,這個很重要。”
基於登山自身的風險性,田明也提到,朗詩峰上這一登山專案與朗詩集團業務戰略是相互獨立的,其投資方也並非是朗詩的上市公司,而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