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夾擊,無印良品還能守住多少市場份額?
極簡主義風,當下最為流行的主流藝術風格之一,在設計、建築、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可謂是歷歷可見。但要提及哪個品牌將此風格刻畫入微,那就不得不說說這個日本雜貨品牌:MUJI無印良品。
“無品牌標誌的好產品”,可謂是MUJI無印良品的烙印(以下簡稱“MUJI”)。在其初入中國市場之時,正是憑藉這份以極簡產品為主線,切實考慮消費者使用感受的初衷,在消費者心中行成了獨特的品牌形象,更慢慢地成為了一種生活理念。並且MUJI的成功模式一度被國內企業視為成功案例,廣被研究學習。但最近,其卻被點名陷入餅乾“致癌門”成為輿論暴風中心,更有行業人直言:MUJI時代已是過去式?
MUJI陷入“質量門”後宣佈將進行第10次調價
據新京報報道,香港消費者委員會1月15日釋出的訊息稱,其測試市面上58款曲奇及甜酥餅樣本,51款樣本檢出基因致癌物。另據媒體報道,MUJI家的一款產地為馬來西亞的榛子燕麥餅乾,在檢測的非預先包裝或豁免營養標籤的預先包裝樣品中,其環氧丙醇和丙烯醯胺含量均為最高。
對此事件,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在官網上做了一個《情況說明》,內裡陳述道:涉事產品未新增違反中國法律法規及國家標準的食品原料以及食品新增劑,並稱因考慮到消費者顧慮,已暫時下架該餅乾。
隨著事態進一步發酵,網上也對MUJI的往史黑歷進行了一次整理,包括進口食品質量不合格,櫃檢事件以及多次因誇張宣傳等問題而被行政處罰、商標敗訴等。
與此同時,近日有訊息透露,MUJI將宣佈在華進行第十次降價。對於此訊息,有觀點認為,MUJI此舉無非是想要以價格來刺激市場,以期業績回溫,可若按照之前四年內的9次調價,並且平均降幅20%左右,都沒能成功“脫困”來看,很可能收效甚微。
對此,MUJI家也對友媒的提問進行了迴應:“新定價”舉措從2014年伊始,便開始以每年兩次的頻率進行調整,在中國的產品價格並非是有意提高,而是中國關稅以及工廠製造等方面導致價格上浮。同時,MUJI 已經逐步將工廠放一些在國內,以此減少的成本,這也是分批實施產品降價的原因。
從上述指評中,我們會發現一個重要詞“價格”。對MUJI有一定了解的大眾,相信都知悉MUJI在日本來說就是平民品牌,是一個下限的存在,但進入中國後,很明顯其定位就是中高階消費。雖然從經濟學角度來看,MUJI這樣利用“撇脂定價”(即在產品進入市場之初,便以高階定價迅速造成差異化,樹立自身的優質形象)的市場打法無可厚非,但隨著我國消費國情的轉變,曾經國人眼中的洋貨有如肯德基、麥當勞再也不能成為炫耀性消費時,MUJI的定價就成了一大詬病。
可即便這樣,MUJI樹立的生活理念以及設計師打造出來的高冷風,還是深受消費者們的喜愛,甚至有消費者直言:MUJI產品質量上乘,但是單品價格不低,就消耗品而言我不會買單,但我還是會進店逛逛,不為別的,就為了看看設計。
逛的比買的多,致使MUJI業績並不漂亮。根據MUJI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畫的最新財報顯示:在2018財年二季度,MUJI中國市場可比銷售下滑2.2%,中國市場上半財年營業收入為361.68億日元,同比下滑0.2%;而在2018財年二季度至2019財年二季度,公司在中國市場每個季度的營業收入分別同比增長22.6%、21.2%、18.3%、14.8%和10.4%,營業收入增幅呈現逐漸放緩趨勢。
面對MUJI家營收增幅放緩甚至下滑的現象,筆者認為,這離不開中國近年來掀起的精品電商風以及“另類十元店”的雙面蠶食。
“另類”十元店、精品電商雙面蠶食MUJI市場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論起十元店,我們必定會想起那些響震大街小巷的叫賣聲:樣樣都十元,你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雖然十元風掀起之初,特別是在小城鎮,我們總是會看到店內烏泱泱的一群人,彎腰在那兒對商品挑挑揀揀,並會大包小包地拎著走。但隨著經濟飛昇、消費升級,消費者們開始不再只盯著價格,更注重起產品品質以及消費環境,這致使很多擁擠、髒亂的十元店關門歇業,老闆們的臉上再也不復收錢的喜悅以及擔心客戶順手牽羊,取而代之的是一聲疑惑:便宜,咋不靈咯?
但似乎人就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只有立之危牆,才能激發出無限的潛能。在此檔口,MINISO名創優品以及NOME諾米等“另類十元店”也應運而生,並藉助抖音等新興短視訊平臺,瞬間佔領市場高地。
筆者也曾在元旦的時候,到附近miniso名創優品店進行探訪。還未進入店門,便看見這十幾平米的小店上掛著一個顯眼的logo,正詫異是否走錯進入了小型優衣庫之時,卻看見邊上的收銀臺前已排起了長龍,而店內則是摩肩接踵的人群,正在貨架上選購。
在收銀臺後一角,有一名店員高坐在家用人字梯上,對店內的情況一覽無餘。入內後可見貨架上的東西琳琅滿目,但是卻規劃得井然有序。在轉了一圈後,筆者發現店內的產品幾乎均在百元以內,以10-20元的價格居多,比如一套旅遊收納分裝,樣式上與MUJI家的產品相差無幾,售價僅僅需要15元,便可以入手一整套,外加一個透明收納盒,但在MUJI家配齊這些個瓶瓶罐罐,花費幾乎需在百元以上。其他的,還有低配版的魔音耳機、圓潤版的迪奧變色脣膏,以及多樣彩色化的MUJI護頸、潔面膏等生活用品等。這也不禁讓人疑惑:這不正是高配版的十元店嗎?
可正是這樣強烈的視覺上的刺激以及價格刺激,讓miniso在不到3年的時間,在全球開店1400家、年銷售額突破50億,並誇下海口:2020年,全球銷售額保守估計600億,未來10年全球開店30000家,銷售額突破2000億......並頻頻讓網友在社交平臺上感嘆“斷貨斷到懷疑人生”。
除卻實體業上miniso、nome等的衝擊外,對於MUJI來說,更大的打壓還有來自於精品電商的崛起。歷經多年的發展,電商已經成為我國大眾消費渠道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自2017年起,以網易嚴選、必要、有品為代表的精品電商也迎來了黃金飛昇期。而到了去年,有更多的平臺型電商新玩家加入,比如京東自有品牌“京造”的上線等,使得戰局變得更加瘋狂。
根據早先艾媒諮詢釋出的《2018新消費專題研究報告》中顯示,在精選電商主流平臺中,網易嚴選的新消費電商指數達7.45,處於領先位置,淘寶心選和京東京造位列第二和第三,指數分別為6.68和6.58。
此外,以網易嚴選的發展為例,不難看出精品電商已經從供應鏈整合、新零售佈局、原創設計和模式賦能等方面完成了升級,並且已經告別了初始階段開始進入2.0版本。不過細究之下,和miniso等“另類十元店”一樣,我們還是能在精品電商們的身上看到MUJI家產品的身影,這也致使它們在市場上不時被MUJI粉們以“抄襲”、“山寨”等言論為自家設計師鳴不平,可這始終並妨礙miniso、網易嚴選等競品的市場發展速率。
對於此現象,有言論分析道:在新的消費情況下,使用者不再一味地重視品牌,而是轉向追求價效比的品質生活和個性化消費。當初MUJI快速開啟市場的核心就是極簡主義設計,雖然這對市場進行了很好的教育,但實際上這種設計並不難。目前湧現相似風格,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徒弟們已經出師了”。
而嚴選等高速發家,更是說明了進化版的長尾效應已經十分凸顯,國內商家開始意識到,最賺錢的並不只是服務那些身處頭部地位的高淨值消費者,對於那些占人口總規模比例極大的、相對普通的、收入水平一般的、能夠帶來巨大流量的人群,同樣存在著巨大的消費需求,因此,只有將長尾產品變得更加有品質和品位,贏得了長尾人群的認可,渠道下沉後才能取得良好的銷量,並實現大規模定製生產,周而復始地走上大道。
綜上來看,在世界走俏的MUJI,在中國卻開始被miniso名創優品等升級版十元店,以及網易優選等精品電商們,進行多方人流堵截,已經是四面峭壁懸生,眼下想要通過降價來謀取翻身之機,可謂是十分困難,很可能會因此進一步失去市場。面對此景,不知曾經一把火燒掉大量產品的MUJI將如何突破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