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已死、騰訊失去夢想,誰贏了
上週一篇《搜尋引擎百度已死》的文章在圈裡引起了不小的爭論,更甚者一些媒體還將此事件與百度當天股價的下跌掛上了關係,在我看來這確實有些無稽之談。這種類似的事情其實在2018年上半年也發生過,當時是一篇《騰訊沒有夢想》的文章。這兩篇文章都在事件發生之時引起不小轟動,但過去之後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影響。
俗話說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相信看熱鬧者還是居多。我們今天就看看其中的爆點原因。從兩篇文章的相同點來看,都是在不同維度、不同小產品去切入大型網際網路企業的的內部,然後將其撕開之後,展現在大眾面前。其中不免有誇大的成分,但對未知者來說,觀點不乏還是有一定合理的創新所在的。這是能引起輿論的直接性因素。
為何能引起輿論的爆點,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在騰訊沒有的夢想的全文論述中,核心的一點就是——騰訊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已經從一家產品創新型公司轉變成為了一家靠投資來驅動的公司。作者認為這種轉變是一種變相的退步,即使可以實現很高的營收,但依然不能讓大家傾佩。在上週論述百度的這篇文章中,主要說明的是百度為了扶持自家的資訊流產品百家號,在流量上由於過度傾斜,影響的使用者的搜尋體驗,作者認為百度這是在服毒自殺,最終扼殺掉的還是自己。
既然大多數吃瓜群眾能找到的這個共鳴點,那實際就是存在的。騰訊在2018年釋出的季度財報中,成績還都是不錯的,營收和一些關鍵的指標都創出了新高。同時還喜提好幾家上市公司,新的投資專案更是達幾十個之多,自家旗艦級產品的使用者數更是不斷創國內行業新高。但騰訊的緊張程度反而比以前更為嚴重,在監管層面上,監管的方的一舉一動就足以讓騰訊的股價掉去百億。對在後來發展的起來的小弟今日頭條騰訊更是表現出了必須將其殺死的決心。在產品層面上,今日頭條旗下的多閃社交平臺在近日上線之後,騰訊是在找尋各種理由將其扼殺。騰訊在過去一年所表現出來的緊迫感是以前從未有過的。
將目光轉移到百度的身上,其實也不會相差太多,百度雖說自BAT的佇列中,但百度在近幾年幾乎沒有能拿的出手的產品,作為以搜尋引擎為中心的百度那早已是過去時了。百度現在以及未來的主引擎是什麼,百度自己都還未找到。雖然體格龐大,但百度精神迷茫。
所以說,這些巨頭級的網際網路公司沒有一個是完全健健康康的。那如果說我們把眼光放到後起之秀的身上呢?先說已有規模的TMD,這三家是大多數人認為在未來能超越BAT的新秀,但在2018年它們的表現連差強人意都算不上。美團在這三者中已率先登陸了資本市場交答卷。這份答卷的階段性成績如何,想必大家從股價上也能看出一二。現在的它依然還在如何實現盈利的問題上發愁。它短時間內的預期也只能如此了。
今日頭條和滴滴之前是估值增長最快的兩家的企業,被大家認為也是天花板更高和想象空間更大的兩家企業。但在2018年都不同程度的遭遇了挫折。我並不認為滴滴和頭條在2018年所經歷的事件是網際網路上流行的黑天鵝事件,我認為它更貼合灰犀牛事件。今日頭條旗下的產品一直未脫離敏感區,這說明即時在上市之後,這個敏感區也會一直存在,並且還會是它的命門。從它的產品角度說,它的產品幾乎都是通過爆發式增長在短時間內爆紅的。決定它的產品的生命週期一定不會太長。想要和建立長久的產品週期恐怕會很難。所以它目前的預期也不會有多高。
滴滴就不用說了,如果說不能攻克一些交通系統頑疾,掌握核心的技術,僅靠目前的網約車並不會產生一本萬利的生意。畢竟網約車業務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沒有太大的可延展性。
後來的創業公司又如何呢?2018年應該是明星網際網路創業專案失敗最多的一年,有些專案的融資金額都超過了百億,但最後依然是失敗的結局。有些網際網路創業專案的出來時前景一片大好,但好景象連半年都無法堅持。
特別宣告:本文為DoNews簽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絡DoNews專欄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