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就是掙錢
2018年11月29日“集創新之力,築創業功”2018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生創業中心全球創業周系列活動“創業課堂”在圖文資訊大樓526會議室舉行。


受主辦方邀請,我參加了本次“創業課堂”,在構思給大學生分享點什麼的時候,我回想起自己剛畢業找工作面試的經歷,一個面試官問我:假如人對金錢的慾望有5分,你有幾分?我當時本身沒什麼錢,但是腦子一閃而過的清高和傲嬌,於是回答說:3分。後來面試的結果就是被pass了。
到了今天,我再重視這個話題的時候,感慨萬千。特別是對在校大學生,我直接將標題定為:創業就是掙錢。

是的,創業需要解決很多種問題:比如加班吃苦、市場分析定位、打磨產品、融資能力、團隊培養、法律、工商財稅等等太多太多的因素了,但是在商言商,既然談創業,最終要落地的關鍵點就是能不能掙錢。
另外,我覺得每一個創業者都需要有清晰的認知:階層固化了嗎?

認為階層是固化論據也是很充分的,比如窮人的孩子,天生無法接受高質量的教育,而富人的階層,家族的雄厚資源可以為子女發展帶來極大助力。特別是隨著高科技、大資料等深入發展,很多事情的發展不再取決於勤奮和智力,依靠的純粹是過去多年的資料積累,比如語音識別領域,想亞馬遜、蘋果、百度、科大訊飛等已經掌握龐大的語音識別資料,這個時候後來者再進入這個細分市場,完全不是同一級別的競爭。由此,富裕階層的門檻更高了。
認為階層固化的人,其實大可不必創業了,既然你如何努力,都處在原本的階層,連自己階層都無法改變的創業,還有什麼用?
我的看法是,階層可能一段時間內相對固化,但不可能永久固化。
一言以蔽之,如果階層固化,為什麼5000年來,歷史上有那麼多的朝代更迭呢?我們距離上一次階層大洗牌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才剛剛過去73年而已。過去的73年,階層可能相對固化,未來的100年,階層也可能固化。但是未來300、500、1000年之間,階層不可能固化。
我所堅信的階層沒有固化,只是堅信:有10%哪怕1%的底層人群,能通過自己的奮鬥完成逆襲。如果某個時代,頂層社會連1%的上升通道都不留給低階層人群,那就沒法講情講理了。

對於大學剛畢業的幾年時間,趨勢,比智商更重要,跟對人,比努力更重要。
去進行這次分享之前,我看到一個話題:“如果創業,你會選擇興趣愛好,還是會選擇風口趨勢?”

我看完之後,內心很是憤懣。
隨著高科技、新媒體的迅速迭代,許多看似冷門、毫無前途的行業,都有成為趨勢的可能性。比如過去的“黑車”,經移動網際網路的改造,已經成為合法的網約車。但是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你的興趣,在未來沒有任何成為趨勢的可能,那。。。那你開心就好了。

要創業,一定要追隨興趣+趨勢。
還有一種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實在找不到什麼興趣和趨勢,那就以金錢為目標,比如一年先掙它100萬。在合理合法的條件內,創業掙錢是光榮的。

創業一定會遭遇到失敗,有些可能是區域性的,比如公司中某個專案、某個部門因為經營不善整段垮掉。有時也會面臨整個公司關停的可能,這些都是必須。網上有人整理出來創業失敗的18個原因,我覺得挺全面,甚至還多地方還重複了。

人生有兩個善於做大事的階段,一個就是25歲左右,初出茅廬,無所畏懼,往往會因為膽大妄為而做出大的成就。比如曹雪芹開始寫《紅樓夢》的時候,只有22歲。
還有一個就是在40歲左右,這個時候知識、經驗的儲備達到人生巔峰,而且身體狀況尚佳。在此時轉型創業,往往成功可能性很大。
前者是大膽創新,後者沉澱積累。兩者其實都是人類最大本領的結晶,有人叫模仿,也叫學習。沒有見過凌晨4點鐘北上廣的人,不足以談奮鬥。同樣,沒有深刻理解模仿的人,也不足以談創新。
讀史,可使人明智。研究過去,就是發現未來。

對於現在還是“nobody”的人來講,深刻研究了這50家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哪怕一部分,比如蘋果、亞馬遜、谷歌、微軟、阿里巴巴、騰訊、摩根大通等等。或許在冥冥之中,就可以掌握未來20年的發展趨勢。
文/趙巨集民,耳朵財經合夥人、一篇網路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