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分為六大板塊,板塊之間相互碰撞和張裂,塑造地表巨集觀地形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態,是指地表以上分佈的固定物體所共同呈現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種狀態,從地形型別上來分,有五種基本地形型別,分別是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和山地。如果從地形分佈區域的規模來分,又可以分為巨集觀地形和微觀地形,而對全球地形分佈狀況及成因的研究,是巨集觀地形的最大範圍。
板塊構造學說和巨集觀地形
導致全球巨集觀地形變化的力量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內力作用,能量來自於地球內部熱能,具體表現包括地殼運動、火山活動和地震等;二是外力作用,能量來自於地球外部的太陽輻射能,具體表現包括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等。內力作用總是希望使地表趨向崎嶇,而外力作用總是希望使地表趨向平坦。
六大板塊示意圖
在內力作用方面,“板塊構造學說”是解釋地殼構造運動和地表巨集觀地形的最重要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是基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該學說認為覆蓋全球的岩石圈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分割成若干個板塊,從大的角度來說全球的岩石圈可以分為六大板塊。
板塊運動方向示意圖
六大板塊包括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當然這些板塊之間處在永不停止的相對運動之中,板塊的內部相對穩定,而板塊交界處則非常活躍。板塊運動形成了板塊之間的兩種基本關係,即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擠壓,稱為消亡邊界;或者相鄰的板塊彼此分離,稱為生長邊界。
世界火山地震帶分佈圖
全球總共分佈有兩大板塊消亡邊界,分別是:地中海-喜馬拉雅消亡邊界和環太平洋消亡邊界,在板塊的消亡邊界,由於板塊之間相互碰撞擠壓,形成巨大的巨集觀地形。如果是陸地板塊之間相互碰撞,如南亞次大陸和亞歐板塊碰撞擠壓,形成了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如果是海洋板塊和陸地板塊碰撞擠壓,就會形成海溝,如馬里納亞海溝;島弧(島嶼),如日本群島、菲律賓群島等;海岸山脈,如南北美洲西海岸的科迪勒拉山系。
喜馬拉雅山脈
另外一種板塊邊界是生長邊界,也就是板塊之間相互分離,生長邊界主要分佈在大洋海底。如果是陸地內部發生分離張裂,在地形上則會形成裂谷,比如東非大裂谷就是非洲板塊內部張裂而形成的,如果裂谷繼續張裂,海水進入,則會形成海洋,位於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大陸之間的紅海就是典型的代表,如果繼續擴張,則會形成巨大的大洋,大西洋就是典型的代表。
大西洋海嶺
而位於海底的生長邊界,由於海底地殼很薄,板塊張裂之後,地下深處的岩漿上湧,形成海底火山噴發,出現一系列的海底山脈,稱為海嶺。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底都有海嶺存在,而且大洋海底的海嶺都是連線在一起的,形成了地球表面最長的“山脈”。板塊之間的相互運動,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巨集觀地形,搭出了全球地形的巨大框架,是研究全球地形分佈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