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個”裂變定律,讓你的使用者10倍增長

如何實現使用者裂變、使用者增長始終是企業的永恆需求。但經濟下行,企業經營成本不斷上升,企業家則更關心“結果導向”。營銷花錢,要帶來實際的業務增長或效率提升,更成當下迫切主題。
但“有心向往,無招落地”更是橫亙在企業家心頭的痛點。可以這麼理解——過去的營銷是粗放的,品牌效應讓一個營銷不用看效果、有反饋,直接看業績就好;而現在隨著上網時長在增加,社交工具的不斷成熟,使用者裂變、增長黑客的對企業增效,極為驚人,已經使營銷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拼多多、新世相、連咖啡、瑞幸咖啡等裂變先行者似乎已有成熟模式,今天推薦一篇總結系統、方法論的裂變方法論。
讀而思:
1、給錢就轉?其實遠沒有那麼簡單!
2、使用者裂變3步法是什麼,補貼千萬別一去不返?
3、如何讓裂變轉起來,事半功倍?
2018下半年,與“裂變”相關的概念少了,實際案例多了,以分銷為主線的社交電商也進入風口,這一切說明熱度漸褪的“裂變”一詞,並非戳破的泡沫,而是逐漸沉澱為一種基本的流量模式,被納入網際網路底層語境。
在裂變圈子裡,連咖啡這一類,創意風趣,在一二線白領朋友圈裡是一道有趣的風景,網易測試、微信讀書等皆屬此派;拼多多這一類,文案直接,利益粗暴,五環外羊毛黨趨之若鶩,並樂此不疲地為你傳播分享,趣頭條、蘑菇街可歸屬此類。

精彩的案例不勝列舉,圍繞著連咖啡與拼多多兩類延展出的上百個案例,基本已經玩透了裂變的底層設計。這篇文章,我就結合這些案例,跟大家聊聊裂變中的道與術。
在裂變流程設計中,起關鍵作用的有3個力:
• 吸引使用者點選連結的力量,叫吸引力;
• 驅動使用者轉發連結的力量,叫傳播力;
• 促使使用者支付下單的力量,叫轉化力。
把裂變閉環比作一個簡單的直流電路,大概就是下面這個樣子:

吸引力和傳播力是裂變電路中的兩個開關,閉合這兩個開關,裂變電路就能運轉起來,生生不息地在微信生態中傳播流轉;
轉化力是裂變電路中的燈泡,是最終實現流量價值的機器。沒有轉化力,電流再大,裂變都亮不起來。
拿大家比較熟悉的案例舉例:
▌ 連咖啡——口袋咖啡館

在朋友圈看到別人轉發自己的咖啡館,你會以為這是個裝扮小遊戲,獵奇心指引你點了進去, 這是吸引力;
精心裝扮好自己的咖啡館,當然要分享到朋友圈展示一下啦,沒準賣出幾杯咖啡,還能賺到咖啡券呢! 這是傳播力;
從朋友的咖啡館買咖啡,比官方價便宜10元,還能增進朋友感情,如果這個朋友恰巧是心儀已久的小姐姐……嘖嘖…… 這是轉化力。
▌拼多多——砍價免費拿

朋友發砍價連結給你,讓你幫他砍一刀,你想著朋友關係嘛舉手之勞,或許還帶著點好奇,就點了進去, 這是吸引力;
幫朋友砍完價,它會提示你也可以發起砍價,發起後找朋友幫砍到0元,就能免費拿到這款烤箱,於是你興致勃勃分享給朋友尋求幫助, 這是傳播力;
可能忙了大半天也沒能砍到0元。但是這個過程中,你接觸到了很多商品,還領到了一些優惠券,你驚歎這裡的東西好便宜啊,順手就下了單, 這是轉化力。
▌新世相——營銷課

這是吸引力;
買了課還沒來及聽,就收到APP、老師和社群發來的“分享海報賣課賺錢”的訊息,打著知識付費的幌子,這錢賺得容易又體面,那就轉發一下吧。 這是傳播力;
還講什麼轉化力, 你在吸引力那一步,已經完成付費轉化了。
瞭解了大邏輯,我們來逐個看看三個力的作用和設計技巧。
一、吸引力——入局的餌
在微信朋友圈、會話中,我們往往通過一張海報、一個小程式卡片或一個H5連結來進入裂變活動,這些觸點就是吸引力的載體,也是整場裂變使用者入局的餌,這些入口的設計尤為重要,是整場裂變的起點。

使用者是否點選進入一個裂變活動,就看兩點:
第一,我能得到什麼;
第二,我需要為此做些什麼。
– 0 1 –
我能得到什麼?
大多與補貼有關,通常是免費贈送的商品和服務、紅包優惠券、抽獎機會等,想要營造好吸引力,就要把獎品寫得撩人,把氣氛營造得熱烈,把利好包裝得稀有。
另一種路線是把裂變遊戲化,用測試、裝扮、社交來滿足使用者“玩”的訴求。這種路線對策劃及產品要求高,“轉化力”設定難度大。連咖啡的口袋咖啡館是業內鮮有的成功案例。

– 02 –
我需要為獎勵做些什麼?
基本就是轉發、拉人的行為,偶爾會有少量金錢成本,這是在幫助使用者形成行為成本預期,使用者會在一瞬間衡量得失,並選擇是否進入。
吸引力失效的原因有兩個:
✦ 任務太難,獎勵太小 。 比如你要使用者拉30個人關注公眾號,只給他一支牙膏,可能就沒人願意跟你玩。當供應鏈苛於成本無法讓步,不如想想有沒有什麼不要成本的辦法,比如虛擬資源(資料課程),BD來的獎品等等;
✦ 你的使用者有秀才情結,而你家文案卻是個廚子。這是行業裡裂變經常遇到的問題。
見了秀才聊筆墨紙硯,碰到廚子講柴米油鹽。跟廚子講筆墨紙硯,或許他會覺得你有文化,還願意聽你講;
但跟秀才講柴米油鹽,他一定嫌棄你庸俗不堪,不願與你交流。
很多品牌,明明面對著一群秀才,偏偏要模仿拼多多講柴米油鹽。比如一個賣高階洗髮水的品牌,非要搞一個助力砍價活動,效果可想而知。免費送洗髮水不夠吸引人嗎?我看未必。秀才也需要柴米油鹽,但是秀才卻更愛面子。
廚子好溝通,把話講清楚就行;秀才難對付,他們嘴上講綱常倫理,心裡卻有七情六慾,他們重臉面、尊體統、惡於銅臭、羞於人性,跟他們講話,得拐彎抹角、話裡有話,講吃喝拉撒都得言辭優雅。
所以越是高階理性的品牌,做裂變越考驗附庸風雅的技巧。
喝現磨咖啡的中產階級,是一群體面的秀才,跟這群人講“幫我賣咖啡給你提成”,一定會被嗤之以鼻,連咖啡把這事兒包裝成“開一家線上咖啡館”,就在秀才圈裡炸開了鍋。

秀才們衝著體面的裝扮遊戲點了進來,咖啡卻也沒少幫忙賣:上線當天的52個咖啡館,超過10%實現了真實銷售。買的人打折,賣的人賺券,在這個體體面面的小遊戲裡,秀才也沒少撿便宜。
所以, 裂變的本質是拿補貼換社交流量。 你的使用者是廚子,你可以照抄拼多多;你的使用者是秀才,你就要在拼多多的邏輯上,加一層遮羞布才成。
吸引力需要承擔的責任不僅僅是把人吸過來,更重要的是篩選,像篩子一樣篩除使用者裡的雜質,也就是羊毛黨。
為了保證裂變吸引力能夠覆蓋足夠多的人群,我們通常選用通用性強的商品作為利益點,比如拖鞋、牙膏等。但通用性並非越強越好,比如女性電商平臺送牙膏可能引來一大批難以轉化的男性使用者,送女裝就不會。商品的選擇,既要保證足夠的通用性,又要考慮到轉化需求對通用性予以限制。現金紅包獎勵永遠是裂變的大忌。
另外一個篩除的辦法,是設立適當的門檻。拿咖啡來講,原價30元的咖啡,對於有消費力且有需求的人來說,付6元運費與免費區別不大;而6元的門檻能擋掉很多羊毛黨,因為對沒有需求的人來講,花6塊錢買杯咖啡也並不算什麼佔便宜的事兒。
二、傳播力——流星“發動機”
早在後PC時代,一些公司的市場部靠著對社交貨幣的琢磨,就搞出了“凡客體”等諸多聲名大噪的病毒營銷。而如今,病毒營銷脫胎換骨為更加毒辣高效的“社交裂變”,傳播力卻依然是流量獲取的運轉發動機。
從諸多成功的裂變案例來看,發動機的鑄造,通常從兩方面入手:
– 0 1 –
獎品的設定與加碼
✦ 獎品設定。和吸引力中“我能得到什麼”相呼應,免費送商品、無門檻券是獎品設定的主流。當然,也可以像口袋咖啡館那樣,把裂變包裝成一個遊戲,把攀比、炫耀、個性展示等心理需求作為轉發動力。但就像前文所講,不涉及補貼成本的裂變很容易做成網易測試那樣的品牌傳播,因為使用者在整個過程中不存在和產品實質性的互動,“轉化力”很可能無處發力。
✦ 獎品加碼。通常的裂變活動,在吸引使用者入局時,就已經明確了獎勵對應的任務,因此吸引力與傳播力通常捆綁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比如下面這個活動。

得知1元拿到拖鞋,需要找9位朋友助力,使用者入局時就有了轉發的心理準備,因此從“點選”到“分享”,漏斗的寬度一般不會很劇烈地丟失。
有的品牌多傾向於在裂變入口只說獎勵,以此拓寬第一層漏斗。舉個例子:某生鮮電商的“0元吃水果”,你看到0元買1斤水果而點進了活動連結,卻發現領取條件是轉發到3個不同的群,轉發完成後,又發現還要付10元運費。
對於無力補貼或不適合補貼的平臺來說,“走一步算一步”不失為一個聰明的選擇。畢竟以你星星點點的獎勵和苛刻的分享任務,如果在裂變的入口處和盤托出,很可能落得門可羅雀。“吸引力”敗了,連玩傳播的機會都不會有。
但相應的代價是,這種方法,“點選”到“分享”的漏斗一定會是丟失的重災區,因標題而來的使用者,會產生被欺騙的感覺。
獎勵加碼是一個緩解疼痛的好辦法。增加了獎勵的代價,那就同時為獎勵加個碼。當你被告知需要轉發到3個不同的群時,也被同時告知只要完成,除了這斤水果還會多送你30元的無門檻券。當你完成轉發準備領水果時,又被告知要付10元運費,但同時又看到滿30元包郵,商城裡的水果新鮮又便宜,那就對自己好一點,湊個包郵吧。
這樣一來,不光傳播,轉化問題都捎帶解決。
– 02 –
轉發內容的包裝
中高階品牌難做裂變,難就難在不會對付秀才。
這也是與“吸引力相呼應”的話題。前文有舉例,在一個高階洗髮水品牌中,你無法促使高階人群在朋友圈轉發“幫我助力0元拿”,但你把文案改為“掃碼成為VIP,首單免費試用”,底層設定不用變,看起來不就體面多了嗎?
微信的強關係社交是跨階層的,正基於此,很多不玩拼多多的人都在朋友圈或會話中見到過拼多多的裂變活動。從符號學角度,拼多多的“文體”是會被秀才們無條件牴觸的。也正因此,伺候秀才的我們在學習拼多多的邏輯時,一定要規避“砍價、助力、瓜分”等用詞。
另一個技巧,是要學會用真善美和形式正義來包裝你的轉發物。
比如之前曾和一個做母嬰社交電商平臺的朋友交流,他們的模式是分銷,當平臺把“賺錢”作為發展微商媽媽的口號時,效果不盡人意,當他們把口號換成“讓更多寶寶用上安全放心的好產品”時,數字一下子就蹭起來了。
新世相的營銷課也是一個不錯的榜樣,當你購買課程後,它會提醒你把海報轉發到朋友圈,賣課的海報做得極其撩人,滿是知識付費的正義感,卻沒有半點關於分銷的資訊。相信大多數購買課程的青年,都不會認為這麼一張海報出現在他們的朋友圈,會對自己社交形象產生什麼負面影響吧。
三、轉化力——收入落袋為安
裂變一旦運轉起來,就像一條滾滾不息的河流,卷著補貼的錢一去不返。
所以,當裂變上線執行時,老闆們不會太苛刻裂變了多少流量,而是會目不轉睛地盯著訂單報表,不停計算著產生了多少單轉化,賺了多少錢,什麼時候能把補貼的坑填滿。
所以,轉化是裂變唯一的目的。不談轉化的裂變是在坑老闆。
什麼是轉化?使用者完成轉發拿到獎品不算轉化,用獎品中的優惠券下單也不算轉化,或是反覆參加活動、參加其他平臺活動,都不是轉化。但這些,是轉化必經的過程。
真正的轉化,是使用者能夠在平等的交易環境中進行消費,使用者真實的消費需求得到實現。
但這很難,你自降身價請來的使用者,如何能要求其平起平坐?這些使用者,都被你加了一個低價的錨點。他們或許有消費需求,但未必有消費態度,他們或許能接受你正常的價格,卻未必能在佔了便宜後立刻接受。
轉化力的實現路徑,就在於打造一個轉化緩衝帶。
使用者不願意立刻轉化,那就先讓他乾點別的,玩玩其他裂變也好,體驗下產品功能也好,逛逛會場也好,領點優惠券薅點羊毛也好。使用者會在各式各樣的互動行為中獲得參與感,會在大額優惠券的促動下下單並進入價格緩衝帶,會在持續的好價商品曝光下,逐漸正視自己的消費需求。

當用戶慢慢適應水溫了,他會覺得泡個熱水澡是件多麼愜意的事情。
怎麼打造這個裂變緩衝帶呢?
– 0 1 –
提供更多的活動觸點和優惠券推送
當你點開了口袋咖啡館的活動連結,你會發現這是一個龐大的遊戲體系,你可以上架自己的咖啡出售給朋友,來賺取咖啡券,也可以去朋友店裡逛逛買杯優惠的咖啡,還可以參與排名活動,抽取福袋獎品;
當你完成蜜芽的抽獎團,系統會馬上額外送你一張團長免單券,讓你開始新一輪的活動參與;
當你發起了拼多多的助力砍價,模板訊息會瓜分紅包的活動,讓你努力爭取優惠券。
無論是單個活動的延伸,還是多個活動的配合,通過頁面提示、Push、模板訊息等手段,要讓使用者在願意轉化之前不停地玩下去,並用優惠券配合活動作為獎品,為轉化做好鋪墊。
– 02 –
增加易轉化商品的曝光
任何一個品牌或平臺都會積累一些新客易轉化商品,這些商品大多客單價低、通用性強、價效比高,是以往資料中呈現的新客轉化最為集中的SKU地帶。電商平臺經常會專門設立一個新人專區,把這些商品集中起來專門曝光給新註冊使用者,以提高新啟用轉化率。
商品是唯一可以擊中需求的武器,對於裂變而來的新使用者也一樣。微信中裂變而來的新使用者,可以通過活動流程、會場頁面、模板訊息等多種手段進行商品觸達。
比如玩了拼多多的助力砍價,系統會頻繁向你推送9.9包郵商品;你在連咖啡開了自己的咖啡館,最先解鎖的選單商品是最熱銷的摩卡咖啡。只要這些商品不厭其煩地暴露在使用者眼中,配合諸多活動的參與感與大額優惠券的臨門一腳,只要這個使用者確實存在需求,轉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總結
吸引力是“入局的餌”,傳播力是“流量發動機”,轉化力是“流量變現的機器”。如果套入現有的案例,你會發現,這三個力往往是纏繞牽制,系統化運作的。策劃裂變時,也要有這種思維方式。
然而最終的成敗,還是在於你對使用者的瞭解。
拿出你的同理心,仔細想想,你的使用者在微信或其他APP上喜歡點選什麼樣的連結;翻翻使用者的微信,看看他們的朋友圈平時都轉發些什麼內容;Push的時候多測試一下,什麼樣的商品、措辭和優惠方式更容易讓他們買單轉化。
裂變說到底是基於人性的遊戲,這三個力,只是提供了一個思考使用者的起點。
文:呂晨龍 / 盛景產業網際網路觀察
首席增長官 CGO 薦讀:
- 《 微信裂變玩法盤點:掌握這22個套路,運營小白秒變增長黑客 》
- 《 增長閉門書友會實錄(3):5種裂變模型和增長黑客在各行業應用 》
- 《 從拼多多被搶 200 億,聊聊如何用 Bug 做使用者增長 》
更多精彩,關注:增長黑客(GrowthHK.cn)
增長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術和資料來達成各種營銷目標的新型團隊角色。從單線思維者時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產品發展的因素,實現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帶來的有效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