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詛咒:為什麼你覺得顯而易見,而對方卻無法理解

book-dog-880720.jpeg
01
你知道「知識的詛咒」嗎?
如果你是位老師,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是否有過這種感受,你覺得顯而易見的知識,怎麼他們始終學不會?有些同學怎麼又笨又不開竅,而你又氣餒又急躁?
如果你是位架構師,在做技術分享的時候,總是不經意的提到「負載均衡」「分散式部署」「水平擴容」這些名詞,你覺得大家都懂,卻發現底下剛來的實習生一臉懵逼。
如果你是位寫作者,針對某個事件發表了觀點,你認為自己已經寫的很明白了,但評論裡依然有人在問你認為已經強調過的資訊。
如果你是剛剛擁有了一項知識的普通人,你想把這個有用的知識傳授給朋友,朋友卻對你誇誇其談的東西不知所云。
你可能對這種場景感到鬱悶,為什麼顯而易見的東西,對方就那麼難以理解?
你要是找不到答案的話,或許是因為不知道「知識的詛咒」這個概念。
所謂「知識的詛咒」就是,當你學習到某個知識之後,就無法想象自己不知道它,它就像詛咒一樣,讓你很難再從不具備這項知識的角度考慮問題。
這裡的知識可以是資訊、訊息、概念、規律、常識、觀念、認知和技能等等。
簡單來講就是,你認為簡單的東西,在對方看來卻很難。
比如駕校學車,教練手把手教了好幾遍,我們還是會躡手躡腳總是出錯。教練經常埋怨自己教的是笨蛋,這麼簡單的東西都學不好。事實上,教練掌握了技巧才覺得簡單,學員太過生疏就覺得很難。
比如聽前奏猜歌名遊戲。我大學聽周杰倫的歌比較多,為了給室友證明對這些歌的熟悉程度,主動提議讓室友放杰倫歌的前奏,我來猜歌名。結果當然是全部猜中,並且室友驚歎於我的響應速度。然而如果反過來,我來放前奏室友來猜,即便放了一首我自認為很常見的歌,卻不能被猜中。
想起程式設計師相親的一個段子。程式設計師介紹自己說:我是做「底層架構」的。女生一聽到「底層」兩個字,就一臉不屑地說:「底層啊,啥時候升到中高層啊?」男生一臉懵逼,不知該如何接話。程式設計師的尷尬在於他所描述的「底層」在程式設計師的圈子裡已經是稀鬆平常的稱呼,象徵了高水平高層級, 但對外界來說卻是他們自己的理解。
02
為什麼會有「知識的詛咒」?
因為我們和對方存在認知偏差。
每個人成長經歷不同,接觸的環境資訊不同,塑造的性格觀念不同,對事物的感知和對事情的判斷,會自然而然的跟隨著自己的經驗。
當我們丟擲一項知識的時候,對方會習慣性的從 TA 的角度出發進行理解,而我們卻不知不覺地認為對方有背景知識。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地球上不存在兩個思想近乎一致的人。
所以我們常常誤以為自己明確表達了內容,可是對方根本沒有接收到,即便被理解,理解的程度也有很大差異,形成一種自我透明錯覺,產生表達和接收上的誤會。
正是每個人知識的侷限性,也決定了:任何知識的傳播都會遇到詛咒。
03
如何打破「知識的詛咒」?
既然「知識的詛咒」這麼容易發生,那麼怎麼減輕它的副作用甚至打破詛咒,讓我們和他人的交流更順暢呢?
- 首先要認清一個事實,自己的常識不是別人的常識。
只有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別人可能不會懂,才會促使我們去考慮放下固有的表達方式,尋求有利於雙方理解的溝通辦法。
- 其次是找到屬於自己的柚子基模。
「基模」這個詞或許你不懂,現在是我遭受「知識的詛咒」的時候了,不過還是盡我所能解釋一下。
如果你不知道西柚是什麼東西?現在有兩種介紹。
一種是『西柚是柑橘科屬的亞熱帶水果,簇生成串,皮薄軟,果肉分瓣,顏色淡黃色到珊瑚紅,多汁到微幹,從香甜可口到酸味撲鼻』。
另外一種是「西柚是一種小型的柚子,形似葡萄,皮如柑橘薄且軟。」
哪一種描述你更能接受?當然是後一種,因為柚子,葡萄,柑橘你很熟悉,知道它們的顏色、大小、氣味和口感,通過這些習以為常的東西感受新的概念就變得很容易。這兒的柚子,葡萄,柑橘就可以認為是「基模」。
我們再換個角度來理解「基模」,如果你是程式設計師,你可以認為它是資料庫索引,能夠幫你快速鎖定記錄;如果你經常讀書,你可以認為它是一本書的目錄,可以讓你瞭解主題和概要。
「基模」就是這種大家所熟知的東西,本身是很簡單的材料,卻能組建複雜的資訊,利用它就可以讓人的思維產生關聯,喚起認知。
比如,經濟學本身晦澀難懂,但薛兆豐老師的經濟學課會提出很多精煉簡約的案例,來教授像我這種沒有任何經濟學基模的學生。生動形象的案例很容易聽明白,便自然而然的對經濟學知識產生初步認識。
- 第三點是要喚起對方腦中已有的記憶,運用對方已知的現成知識。
人們總想精確無比的表達一切。但實際上應該,先告訴對方夠用的資訊,然後再一點一點慢慢增多。
一次性告訴大量對方不知道的資訊等同於沒說。我們的溝通應該是你來我往,循序漸進的過程。
- 最後一點是要擴充知識領域,多維度思考。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在一個行業裡呆的久了,凡事會不可避免的從所處行業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形成單點思維,不可避免產生侷限,又對其他行業資訊缺乏敏感度。
當其他行業出現紅利時,就無法嗅到機會。即便看到了機會,其他人也都看到了,此時已經不是機會了。
所以要越過山丘,多看看山那頭,能幫助我們多一種維度的思考。
越早開始越有優勢,因為時間積累帶來的知識壁壘是難以逾越的。
當我們知識體系足夠豐富,思維變得靈活,遭受「知識的詛咒」的時刻自然會大大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