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位元專欄 | 區塊鏈1.0的侷限:為什麼你的解決方案總是溯源?
前兩天和幾個業內朋友線下聚會,席間聊到2018年的區塊鏈會議,感慨頗多:隨著越來越多的傳統正規機構入場區塊鏈,區塊鏈會議的畫風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首先是關注的焦點:上半年都是關注投資融資的,下半年都是關注技術應用的;其次是參與者的變化:上半年很多的區塊鏈大會如同T臺秀演唱會一般,大把年輕的帥哥美少女,讓筆者這個油膩中年感覺又回到了青蔥歲月,而現在國企黨建茶話會風格的則是越來越多,會場裡動不動就一群老幹部打扮的中年大叔,當然,誰參加或者穿成什麼樣,這都是細節上的調侃,真正核心的還是會議的內容:雖然近期的區塊鏈會議似乎是越來越幹正事了,不過發力方向都有點雷同:不論一二三四產業,十個應用場景裡得有八九個是跟區塊鏈溯源和金融相關的,以至於大家都笑稱乾脆把“區塊鏈會議”改名為“溯源/金融會議”得了算了。
不過,玩笑歸玩笑,散會之後,筆者還是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思考:為什麼現有的區塊鏈解決方案有這麼多都是溯源和金融?雖然就像筆者在“公有鏈三部曲”第二篇《斷裂的數字化程序——“區塊鏈+智慧合約”落地之困》一文中所提到的那樣,區塊鏈是可以通過中介行業跟實體經濟結合,但現在的這幾個中介行業(溯源/金融)是不是也太單一了點?帶著這些疑問,筆者試圖利用自己過去在產業數字化研究生涯中所總結出的“雙線理論”(見下圖),來探尋區塊鏈為何與實體經濟的結合方案會如此單調,並計劃以此為主題寫一個系列文章,是為區塊鏈的《應用三部曲》,本文為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區塊鏈1.0:溯源篇》。
圖:雙線理論是產業數字化行研的一種思維模型,將實體產業和數字化技術想象成兩條線,通過尋找兩者的焦點,探尋其有無進行結合的可能。
1、產業經濟線:區塊鏈是網際網路的補充?
故事的起源大概還要從2017年說起。隨著比特幣價格一飛沖天,各種暴富傳說層出不窮,全世界一時間都掀起了“區塊鏈熱”,各行各業的人都試圖理解“區塊鏈”究竟是個什麼東西,能夠讓先行者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斂到如此之多的財富。但問題在於:對於毫無相關知識基礎的人來說,面對著一大串子科技和金融術語,要搞清區塊鏈實在太難。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毅然選擇了一條瞭解區塊鏈的速成之路——類比。
相信經常喜歡學習新知識的朋友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當你初入某一行業,對最基礎的概念完全不瞭解的時候,尋找一個現實中的事物進行對標與類比,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於是在去年區塊鏈概念最熱之時,我們便看到了各種千奇百怪的用來類比區塊鏈的事物與場景:什麼“撕碎後可以重新拼合的賬本”等等,由於很多場景都是作者對區塊鏈不夠了解的情況之下進行的腦補,所以其中的槽點簡直層出不窮。在這其中,相對來說比較權威且容易理解的,當屬李笑來提出的“不可篡改資料庫”說(見下圖)。
圖:李笑來:區塊鏈技術就是不能篡改的資料庫。

毫無疑問,李笑來的這個類比是非常有助於小白們快速入門區塊鏈的,事實上,筆者在之前也曾經在別人問起區塊鏈時有什麼用的時候,用“區塊鏈的本質是打造不可篡改的資料庫”來回答他們,但後來發現,“分散式賬本”也好,“不可篡改的資料庫”也罷,可能並沒有覆蓋區塊鏈的整個全貌。比如說,我就沒法用這個概念來接地氣的跟別人解釋:為什麼一個“不可篡改的資料庫”可以讓數字貨幣的轉賬無法攔截?畢竟在很多人的印象裡,資料庫就是用來儲存資料的,除此之外,一般沒有其他的用途,跟什麼資產轉賬聯絡起來更是難上加難。
在這樣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用一個“分散式的鏈式資料庫”來形容區塊鏈,其實並不是一個特別“親民”的解釋,於是,人們便把這個概念進行了進一步的延伸,將其調整為一個架構在原有網際網路“七層協議”架構上的、基於分散式鏈式資料庫的新型網際網路協議層,也就是說,區塊鏈不僅僅是一條鏈,也不僅僅是一個數據庫,更是一張獨立與現有HTTP/TCP/IP協議棧的、去中心化儲存的網路。
圖:區塊鏈或是建立在分層網路結構上的新型協議?
嚴格來說, 從“無法篡改的資料庫”再到“去中心化儲存的網際網路”,社會對於區塊鏈的理解與認知,是越來越接近這一新生事物的真面目的,然而問題在於,雖然“去中心化網際網路”這個描述,使得大家可以快速地對區塊鏈有一個比較準確的理解,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也束縛住了很多人的思維,在這些人看來:既然區塊鏈歸根到底還是網際網路的一種子分支,那它必然能夠解決網際網路此前未能解決的一系列問題,或者進一步說,它的存在就是為了解決此前網際網路未能解決的問題。
在這樣的思路引導下,儘管嘴上說著“區塊鏈可以如何如何”,但實際上,人們對於“區塊鏈+”的預期,已經在無意間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定位:那就是作為“網際網路+”的延伸,去完成一些中心化網際網路此前未能做到的事情。而不是去想一下區塊鏈能否解決一些網際網路從未涉足過的場景。
眾所周知,中心網際網路想要解決的最主要問題之一是資訊不對稱。但是一般來講:網際網路所解決的資訊不對稱,只限於資訊傳遞鏈條上的單個環節,比如說從A傳遞給B的過程中,資訊是可以保持準確的。但如果資訊傳遞鏈條要經過多個環節,例如A→B→C→D,那出於主觀或客觀的原因,每一個傳遞的環節都很容易造成資訊精準度的損失,比如說商品真正的生產日期等。在一般的網際網路思維中,理論上我們應該剔除掉像B和C這樣的資訊中介,也就是“去中介化”。然而問題在於:由於社會分工的存在,很多時候像B和C樣的中介暫時不能被徹底取代,例如工業製造領域的M2C(生產廠家直接對接消費者)雖然喊了很多年,但在中心化網際網路治下卻始終未能實現,因為人們還是需要一個B端的批發或零售商來承擔起對接客戶的責任。那麼,在“A→B→C→D”式“多環節資訊傳遞”還將在經濟社會中存在一段時間的情況下,要如何確保資訊的精準度呢?
你猜對了,很多人就是這樣這樣順藤摸瓜地找到了據稱可以彌補中心化網際網路不足的“去中心化網際網路”——區塊鏈,利用其“不可篡改”的特點,把這項技術跟資訊追溯(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溯源”)牢牢地聯絡到了一起,由此引發了現在“滿城盡是溯源鏈”的盛景。
2、場景觀察:同時發力的上下游資訊鏈
從這點來看,在區塊鏈落地於實體經濟的問題上,人們率先將其應用於防止資訊精準度衰減的溯源,其實並不是什麼令人意外的事情,需要指出,大概是讀者自己經常處於C端消費者的位置,外加“溯源”這個詞本身字面意思所限(回溯源頭),所以很多人對於“溯源”的理解,經常會被單純地框限在了“追溯上游生產記錄”的場景中,實際上,儘管“溯源”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單調的應用場景,但其實還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單調,就算再不濟,它至少是可以同時向上遊和下游兩個方向進行追溯。具體來看,溯源對於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主要來自於以下三方面:
首先,溯源對於企業來說,有助於瞭解到各種上游物資的生產及運輸過程,從而防止不必要的溢價及維護成本。
在這方面,典型的案例包括“區塊鏈溯源+工業裝置”。
作為一個曾經對工業經濟略知皮毛的的行業分析師,就筆者的從業經驗來看,任何一個工業企業,最害怕的事情之一莫過於裝置的損壞,因為這種情況的出現往往意味著要進行停工檢修,以及後續檢修頻率的提高。而工業大型設施的每次維修,都意味著企業的零產出和高額的裝置啟停費用。典型的案例包括火電站、冶金廠高爐、以及地下礦井的採煤機。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企業一方面需要在初始進場時就採購質量比較好的裝置,以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另一方面則需要準備一些質量過關的標準化零件,從而當故障發生之後,能夠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維修,然而問題在於,目前的零件市場(尤其是通用零件)是一個相對來說非常無序混亂的行業,各種小廠家層出不窮,不瞭解的讀者可以回想一下街上的各種雜牌小五金店,它其實就是整個零件市場的縮影。在這樣的情況下,區塊鏈溯源可以保證工業企業能夠採購到正規廠家生產的高質量裝置與零件,從而減少生產過程中故障的發生機率,同時縮短故障的持續時間,最終壓縮不必要的運營成本。
其次,在產品銷售的收益方面,“溯源”有助於那些產品價效比較高的企業開啟市場,從而增加銷售收入。
這方面的典型例子,莫過於“區塊鏈+農業/漁業/畜牧業”了。
具體來看,隨著以城鎮居民為主的消費者收入水平提高,現在的人們在飲食方面不僅要吃飽,而且還要吃好,而所謂的吃好,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食材的質量與安全問題——由於目前各種食材的生產地和消費地距離甚遠,消費者對生產者使用的農藥化肥以及運輸加工過程中使用的新增劑等資訊根本無從瞭解,信任程度總體來說不高,尤其是近年來的一系列負面新聞,更令消費者對食材的信心跌到谷底,有些人甚至不惜花重金從海外淘來食材自己製作,這對於上游的農業供應商來說是很尷尬的——即便他們大多數都比較遵守規則,可能也會因為個別不法同行的牽連而難以獲得下游消費者的信任,最終被一棍子打死。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他們生產並加工食材的相關資料與資訊能夠穿透多個環節傳遞到消費者那裡,那對於這些供應商來說,他們不僅因為本土供應商無需承擔關稅的優勢而擁有相對便宜的價格,同時也能夠證明自己產品的質量確實過關,由此在下游市場那裡佔有更多的市場比例。
最後,在資本投資的收益方面,“溯源”可以更好地幫助投資企業掌控風險。
這一條的典型例子,主要是目前“區塊鏈+金融”的部分場景。
相信很多朋友在都瞭解到了今年的P2P爆雷,在讓很多普通人蒙受了巨大損失的同時,也不禁讓人反思:看似前景光明的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毫無疑問,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投資者的權責不對等,他們一方面拿出自己的真金白銀進行投資,但另一方面又對自己所投資資產的執行情況不甚瞭解。這個案例其實也同樣適用於企業——隨著近些年來“產融結合”口號的走熱,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到投資領域中,在經營主業之外,也開始進行對一些基金或是專案的投資,但問題在於,資金在進入資產池子之後,其流動情況往往是由投資平臺單方面披露,其可信度存疑。在這樣的情況下,近期某基金會已經開始通過區塊鏈對所投資金進行“資訊追溯”,有助於企業更為真實地瞭解到所投資產的質量,以及自己的資金流向,從而及時地進行相對準確的投資決策,譬如增資或是止損等。
3、數字技術線:啃不動實體經濟的區塊鏈1.0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其實不難看出,看似單調的“溯源”,對於為各行各業開源節流,理論上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儘管其結果尚有待於現實的檢驗。但是,如果把區塊鏈僅僅是作為網際網路的延伸,讓它當一個確保資訊傳遞精度的機器,那未免有點屈才:不要忘了,年初的時候,人們對於區塊鏈可以說是各種誇讚,什麼“人類歷史最偉大發明”、“第四次工業革命”、“生產關係的改造者”,完全不吝惜諸多溢美之詞,但是這麼棒的技術,人們又是怎麼使用它的呢?答案是一個用來解決長鏈條多環節資訊傳遞不對稱的溯源。
為什麼區塊鏈的理想與現實會出現如此大的落差?根據筆者此前提出的“雙線理論”,除了我們上文中所提到的,中心化網際網路思維的束縛而導致了應用場景的單一之外,技術這條線上的落伍,實際也有一定的原因——不難看出,像溯源這樣的行業解決方案,實際上利用的是區塊鏈的“不可篡改”特點,然而我們不要忘了——“不可篡改”這一特點,早在2013年左右的時候,就已經被從業者(當時主要是數字貨幣的投資者)爛熟於心了:雖然當時業內還沒有“區塊鏈”這個詞,但很多數字貨幣的投資者其實早都知道“51%攻擊”的概念(例如2014年6月的GHash.IO比特幣礦池事件),也明白比特幣的交易記錄是極難篡改的,只不過沒有用現在這麼體系化的語言表達出來。換句話說,2018年的區塊鏈溯源的解決方案,其實依仗的是區塊鏈1.0——也就是2013年前後數字貨幣時期的區塊鏈特性。
圖:2014年6月,比特幣礦池Ghash.io的算力一度逼近50%,令不少人頗為擔憂,認為其可能會引發51%攻擊
這顯然是一個細思極恐的細節。儘管目前來看,區塊鏈1.0、2.0和3.0的劃分標準可能不那麼標準,但它至少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區塊鏈的1.0指的就是這項技術還處在非常早期的發展階段,那麼,一個如此初期的數字化技術,能夠產生出比較好的解決方案嗎?在這方面,我們類比一下其他領域的1.0,心裡就大致有一個數了:工業在1.0時代的典型產品是蒸汽機,能源1.0是秸稈木柴,網際網路1.0則是人與人之間的遠端交流。而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蒸汽機因為比較龐大,最初就是用來作運輸工具、秸稈木材則是因為低效又不環保,只能塞進爐膛裡作為生活供暖燃料,至於人與人之間的遠端溝通,主要就是衍生出了論壇和聊天室這樣看似“不務正業”的產品……
從上述技術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什麼樣的細分領域,只要你還處於1.0時代,或者是你僅僅採用了它處於1.0階段的技術,那它的使用場景必然是比較有限、產品相對比較初級的。區塊鏈也是如此,如果人們僅僅想利用它在1.0階段所體現出的“不可篡改”的特性,來實現他們在年初所定下的各種遠大目標,是一項極為困難的任務,因為這個特點雖然很重要,是數字世界的重要基礎設施,但也正因為過於基礎,所以沒法拿來直接用,就好像你給室內設計師直接扔到毛坯房裡去,人家也沒法給你一個解決方案一樣。
4、突破溯源:“區塊鏈+”需要雙線並進
從上面針對“實體經濟線”和“數字技術線”兩方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區塊鏈如果想要擺脫當下“逢應用必溯源”的尷尬,必須要在以下兩條線上尋求突破:
首先,在“實體經濟線”上,區塊鏈雖然本身是“去中心化網際網路”,但它必須擺脫自己作為“中心化網際網路”延伸的定位,努力去尋求此前中心化網際網路從未嘗試涉足的一些領域。在這方面,手機堪稱是一個楷模般的先例——它最初的時候,就是為了彌補座機電話難以攜帶的缺點而出現的移動通訊工具,所以我們看到,手機的英文翻譯就是“mobile phone”(可行動電話),而日文翻譯就是“攜帶電話”,可以說跟區塊鏈被定位為“中心化網際網路”的延伸有異曲同工之效。然而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現在的手機早已經超越了“行動式通訊工具”的意義,它不僅是一個行動電話,更是一個遊戲機、電影院甚至是ATM,通過涉足這些座機此前從未接觸過的領域,手機的製造商們成功地使得人們花在手機上的時間越來越長,而手機也就此從最初那個相對邊緣的日常電器,變成了數字時代人們生活的核心。
不過,需要指出:對於區塊鏈的產品經理們來說,跳出舊有“去中心化網際網路”定位的限制,是需要建立在對區塊鏈技術及產業經濟有著較為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否則的話很容易變成非常無厘頭的天馬行空,就像某知名家電公司在90年代曾經生產過“能洗地瓜的洗衣機”、“能洗龍蝦的洗衣機、”“削土豆皮洗衣機”等神器一樣,這樣的“一物多用”不僅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是平添了笑料。
其次,在“數字技術線”上,人們一定要基於區塊鏈原有的“資訊不可篡改”特性,讓更多的數字技術在其基礎之上成真。事實上,目前很大一部分割槽塊鏈行業解決方案的場景被限制在溯源領域,歸根到底,還是由於人們在產品設計與行業展望的過程中,思維因果鏈比較短的結果:也就是隻能思考到“不可篡改-確保資訊精準度”這一個環節,然後就開始圍繞著“確保資訊精準度”大造文章,而沒有想到:在“不可篡改-確保資訊精確度”的基礎之上,還能不能長出新的邏輯鏈條,從而在新的邏輯環節上開發產品。而這正是區塊鏈技術解決方案最需要的。
這方面的例子之一,我們現在都已經非常熟悉:那就是位元股和以太坊所主攻的“智慧合約”——BM和Vitalik憑藉超出常人的邏輯鏈條,突破了“不可篡改-確保資訊精準度”的這個環節,實現了我們現今都十分熟悉的“不可篡改-確保資訊精準度-智慧合約的可信執行環境”的組合。那麼,“智慧合約”能夠在區塊鏈的發展歷程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它是區塊鏈落地實體經濟的最後一張多米諾骨牌嗎?在《產業三部曲》的第二篇系列文章中,筆者將會對此進行進一步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