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給你聊下後臺
網際網路產品領域,可以籠統地分為前臺產品和後臺產品。
前臺產品即是C端的產品,後臺產品可以籠統地概括為各種管理系統;BAT等大公司還會把後臺產品細分為兩個部分:
- 純後端部分,指的是業務流程、邏輯規則、資料結構部分,不涉及到介面;
- 中臺部分,即提供內容展示、功能操作的視覺化系統介面。
我們一般所說的後臺產品,根據面向使用者群體的不同還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針對大企業內部,作為內部各個業務線的支援系統。常見的比如電商行業的商品管理系統、訂單系統、供應鏈系統等,我把它概括為後端支援系統。
通常以交易或者實體業務為核心的網際網路公司,比如電商、O2O、金融等方向,都會自己開發完整的後臺系統用於支援業務。
還有一類就是我們常說的To B 的saas系統。面向各行業的企業使用者,通過某種商務合作,提供B端或者小B端產品給他們使用。
比如現在各種行業中給線下機構、門店提供的管理系統,為大企業內部提供的ERP、OA系統,以及專門為特定企業定製化開發的系統,均屬於此類。
本文以企業內部的後端支援系統為主。
我們常說的使用者端產品價值在於滿足使用者需求、提升使用者體驗,後端產品完全不同。
第一要義是對業務的支援和提升——通過業務操作和資料的線上化,來標準化業務管理流程、提升業務運轉效率,以及發掘資料的價值,進而在各環節影響到公司的成本和收入。
這對於主營業務為電商、O2O等任何形式交易的公司來說尤為重要。
四五年前,當網際網路還處於線上產品為主的階段,業內會說有很多公司不注重後臺。
但現在網際網路各行業各類線下服務早已層出不窮——都9102年了,如果還有認為後臺產品的價值小於前端產品的公司,可以倒閉了。
我本人在小公司做了一段時間的公司內部支援系統,總結出了一部分關於後臺產品的個人經驗。
本文並沒有什麼深度,適合小公司的產品經理或者沒接觸過後臺的產品經理看看,也歡迎大公司的產品經理來批評指正。
一、後臺產品的作用
1. 使用者需求的悖論
從我做產品開始一直到現在,我都能在各個不同地方聽到這句話:產品經理的核心價值在於滿足使用者需求。
我們接手一款產品後,首先發現目標使用者,然後通過種種手段挖掘使用者的需求,通過功能介面等方式實現,滿足使用者需求。
剛做後臺產品的時候,我也照著這句話,把我從後臺產品的“使用者”處收集到的需求一一實現。
一段時間後,我產生了疑問:
後臺產品和使用者端一樣也有目標使用者,而且使用者是固定的;對於企業內部的後臺系統來說,使用者就是公司內部某個部門的人;他們的需求比廣義上使用者的需求明確的多,通常他們的需求就是公司實際業務上的事情。
但這意味著:他們說什麼,我們做什麼嗎?
如果是這樣,那產品經理在挖掘需求這方面的價值,不就很少了嗎?
這裡就遇到使用者需求的悖論了: 後臺產品的目標到底是不是滿足使用者需求?
經過一段時間的產品經歷下來,對這個問題,我自己做出了兩點解釋:
首先,所謂的“使用者”不同。
使用者端產品是服務於C端個人使用者的,滿足使用者需求是永恆的真理;而後臺產品通常是面向B端,服務於公司的,因此後臺產品第一要滿足的是“公司”這個使用者的需求,也就是業務需求,而不是狹義上使用產品的那些人的需求。
換句話說:公司層面的需求大於使用者自身的需求。
其中,面向B端企業的產品,服務物件是所處行業中的各個客戶,企業內部的後臺產品,服務物件就是自己公司。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釘釘的“釘”功能,站在使用者立場上被頻繁騷擾很不爽,但站在企業客戶的角度看,“釘”這個功能能提升企業員工間溝通的效率,有助於公司的管理,所以它解決了公司的需求,很多公司會為這個功能買單。
我做供應鏈系統的時候,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有些功能對公司的管理有作用,但對使用人來說,反而會加重他們的使用成本,讓他們很不爽。但顯然這樣的功能不得不做,因為這些功能會為公司帶來更大的價值。
比如我們要做的一物一碼溯源體系,站在公司的角度能規範化管理和資料追蹤,站在直接使用者的角度,大大加大了他們的人力和工作量,但結論是這肯定得做。
這就是我針對使用者需求悖論的第二點解釋:後臺產品的價值和使用者端產品不完全相同,“滿足使用者需求”只是其中一個目標,後臺產品還有更大的作用。
2. 後臺產品的三大價值體現
我做後臺產品的時候,一開始我只是接收一些具體要做的事情,比如我們要補全某某業務流程,比如要上線某某模組,然後開始做,中途不斷和業務方撕逼後,做出來上線。
後來我想,做這些功能流程的目的是什麼,尤其是有些東西業務方並不喜歡,我們為什麼還要這麼做。之後在產品過程中加了一個步驟,做每個需求之前,都必須和大家明確,這個事情的目標和價值在哪裡。
一段時間後我發現:這麼些需求的目標和價值,基本可以歸納為以下3個大方向:
1. 提升業務運轉的效率,進而節省時間和成本
一般說起來做一個後臺產品,就是將一項發生線上下的業務,搬到線上完成的這麼一個事情。
對比線下手工導資料、微信釘釘私下溝通的麻煩,一項業務通過系統,在各個角色之間快速流轉,通過各環節的進度和資料的實時同步,提升溝通和操作的效率,同時通過生成、匯出各類表單、統計表等功能,減少業務方手工的工作量,進而對整個業務本身的效率提升。
這一點是作為中颱部分的核心價值,以效率為導向,在滿足“使用者需求”這個方向上的作用。
2. 通過標準流程,實現公司管理方式的標準化,並保證業務資料的準確性
將一項業務從線下搬到線上的基礎是流程本身的標準化
將標準化的業務流程和規則在線上實現後,能讓所有人都按照這一套統一的規則去做業務,實現平臺化管理,避免各種“人治”的人工管理。
在此過程中,保證流程涵蓋所有的業務,能支援意外情況的處理,並且做到流程中所有的業務資料準確,包括財務資料、訂單資料、庫存資料等。
這一點以平臺化管理為導向,體現在後端流程方面。一般規模較大的網際網路公司都會實現平臺化管理,後臺系統的流程會作為管理的基礎。
但要做到涵蓋所有業務、業務資料百分百準確,並不是一項簡單的事情——只要業務流程沒有完全閉環,留下了人工操作的入口,就可能造成資料的不準確。
發掘資料的價值,反過來對做到業務的驅動和提升
在做到基礎流程的支援和效率的提升之後,後臺產品真正能為業務帶來實質性提升的地方,在於資料的挖掘和分析。
這裡的資料分析不是簡單的資料統計展示,而是在決策環節,結合各項業務資料進行智慧計算、自動化調配,提升業務決策的準確度並加快時效,最終對業務本身帶來提升。
在決策性的環節,演算法的準確度一定是比人腦要高的。
這一點是以資料為導向,需要各環節的業務資料作為基礎。資料演算法有一定高度後就屬於策略領域,會有專門的產品經理做策略演算法。
不過普通的後臺產品,在很多環節中同樣少不了資料的挖掘和分析,而且這一點的價值能夠直接通過業務的發展資料來體現。
以我接觸過的電商供應鏈系統的採購模組為例,看下這三大價值具體體現在哪些地方:
我剛接手採購模組的時候,我們的系統只有一個採購入庫單的頁面和入庫操作,只能實現人工把庫存資料入準確這一個事情。
開始做這塊之後,我根據以上思路開始思考上線系統後對業務有哪些實質上的提升。
首先, 通過將整個採購流程在線上實現,可以節省採購人員、倉管、供應商、質檢等多個角色之間的進度同步和效率提升。
比如說供應商發貨後倉庫能及時收到發貨資訊的同步,再比如採購能在倉庫清點完貨後第一時間看到收貨的情況,然後找供應商要剩餘未發的貨等等。
——這樣比之前只能通過線下溝通到最後才錄一個入庫單要效率高得多。
然後, 在實現了採購主流程、採購價格管理規則、質檢流程後,可以保證每個貨品的採購成本資料和庫存資料準確。
不再像之前一樣只靠人工輸入數字,一旦輸錯了會直接影響到計算訂單成本的財務資料,和一系列出入庫的庫存資料。
當系統運轉起來,到第二個階段,我們可以通過積累的各項過程資料對供應商進行評估。
比如在制定採購計劃的操作中,根據採購資料計算出供應商良品率、供應商發貨滿足率,根據訂單資料計算庫存預計消耗量,智慧計算出推薦的採購數量和供應商的選擇方案,最終提升採購的滿足率和時效性。
每個不同領域的後臺產品的核心和方向都不一樣,但總體而言,除了我們常說的使用者需求,後臺產品的價值都可以從這三個方向引申出去。
二、不同公司會有哪些後臺產品
對於電商、O2O等交易型的網際網路公司來說,後臺系統是支撐業務運營的核心產品。
以我所在的一家自營模式的O2O公司為例:
我們的業務模式,是使用者下單後,系統指派給上門服務人員,相應的人員領取倉庫的商品,上門到使用者家裡完成服務,在各個城市有門店作為上門服務人員的排程中心和庫存的中轉站。
我們的產品後臺體系,需要提供整個訂單流轉的流程支援、庫存進銷存業務、人員的指派排程上門、以及線上線下運營推廣規則的支援。
後臺產品架構大致如下:
1. 訂單系統
彙總各種型別、來自不同平臺的使用者訂單,處理訂單從下單到完結正向流程,以及售後退款的逆向流程。
訂單系統是整個對使用者服務體系最基本的支援.
訂單系統屬於後端的業務邏輯,作為中颱、客服工單、上門服務人員的終端等其他產品做訂單各類操作的底層支援。
比如我所在公司,一個訂單的基本流程為:
使用者下單
▼
系統指派
▼
客服聯絡使用者
▼
上門人員接單並上門服務
▼
使用者付款完結訂單
在這個流程中,多個角色在各個環節中的各項基本操作和延伸服務,都需要通過訂單的邏輯進行。
2. 供應鏈系統
所有商品進銷存的業務,處理一個庫存從採購入庫、倉庫間調撥、物流配送,直到使用者手上的整個生命週期,以及倉庫的週轉、盤點、售後等各項庫存管理服務;供應鏈系統以庫存和資金的流轉為中心,是公司成本管控的核心。
我在現在的公司做過供應鏈系統,供應鏈直接涉及到公司的重資產,因此庫存和財務資料的準確性通常會作為系統的第一目標,而非使用者需求。
而且供應鏈涉及到採購、倉管、質檢、物流等多個環節,業務流程比較複雜,梳理清楚並不容易。
3. 商品系統
作為平臺商品結構的體系,使用者下單時選類目、選SKU、選規格尺寸,就是來自於商品系統的支援。商品系統本身的東西不多,不過也是底層邏輯的一部分。
4. 運營系統
用於平臺日常線上的運營,包含折扣、促銷、線上活動、拼團、分銷等各類優惠的支援,和針對C端使用者的會員管理體系。
每個網際網路公司都有產品運營,運營承擔著網際網路公司直接獲取使用者和訂單的作用,是直接背KPI的,所以運營系統的好壞直接影響平臺使用者量、訂單量和交易額。
5. 線下網點的中臺系統
很多O2O/新零售領域或者自建物流的電商公司,都會線上下設定幾個網點,作為作為一片區域內人員和物流排程中心。
——這個概念不一定看得懂,如果我說門店就比較好理解了。
我所在的公司有自己的上門服務團隊,由每個線下網點獨立管理自己區域內的訂單、上門服務人員和庫存;因此我們做了一箇中臺系統,用於上門人員的指派排程和工作統計,訂單的各類操作、使用者到店訂單、售後等業務的處理,庫存配送的中樞。
這個系統屬於操作層面的,核心在於兩點,提高訂單的完成效率和服務質量,以及實現對人員和業務的標準化管理機制。
6. 客服工單系統
作為客服處理客戶諮詢、投訴、售後、回訪等業務的系統支援。
客服工單和中臺都是屬於系統的操作層面,以訂單系統為基礎,針對客服的各項日常業務,通過工單流轉規則提升客服的工作效率,繼而提升面向使用者服務的效率。
7. 統計系統
提供所有業務資料的統一計算口徑和出口,包括訂單資料、庫存資料、成本收入資料、頁面轉化資料等。
——具體每個系統的業務流程和功能模組就不在這裡贅述了。
可以看到,以上後臺產品對公司業務的作用,不僅作為基本的資料業務支援,還對實際的業務效率有著不少的提升。
當然,以上的這些只是電商或者O2O行業中比較常見的後臺產品,還有些其他常見的後臺產品。
比如面向B端客戶服務的CRM系統,面向財務人員的財務系統,供應鏈的一部分、電商行業配送方向的物流系統等。
具體的後臺產品定位和架構,在不同行業、不同公司也會不一樣。
原創: 潘帕斯雄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