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回家,你安置好家中的毛孩子了嗎?
臨近春節,不少鏟屎官一邊忙著搶回家車票,一邊更忙著為家中“主子”尋覓合適的寄養“床位”。由於春節期間寵物市場行情火爆,不少寵物美容、寄養等服務門店開始看碟下菜,紛紛釋出漲價通知,寄養價格普遍較日常翻了一番。但即便如此,鏟屎官們仍然一“床”難求。

近日QuestMobile釋出《2018年寵物行業洞察報告》,資料顯示2018年整體寵物市場消費規模接近1800億元,較2017年(1500億元)增長20%。自2010年以來,國內寵物市場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每年保持20%-50%的複合增長率,預計到2019年左右,將達到2000億左右的規模。龐大的寵物市場規模背後,是消費者對於陪伴的情感訴求。但本質來看,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寵物行業的興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經濟基礎。
上游市場規模發展得一派紅火,下游領域卻並沒有出現令人眼前一亮的獨角獸,各商家在不斷碰壁的道路上尋找著取勝的突圍口。國內寵物市場極度分散、高度垂直、產業鏈分層等情況,造成近年來下游領域的O2O玩家批量折戟,巨頭也小心翼翼,鮮有涉足。
隨著國內鏟屎官群體的不斷壯大,擁有千億規模的寵物市場已經站在起飛的風口上。寵物寄養作為整個行業中的剛需性業務,是否能夠乘著這股市場的東風扶搖直上呢?
5%的市場份額與潮汐化的剛性需求
春節即將來臨,整個寵物市場最熱門的莫過於寄養業務,如何給家中主子找一個合適的收容所,成為了各位鏟屎官最為關注的問題。但眼下寵物寄養市場的火熱卻只屬於階段性的,在整體行業中,寵物寄養的份額佔比僅為5%。


根據狗民網釋出的《2018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可以看到,在貓狗寵物的市場分配情況中,寵物食品牢牢佔據了半壁江山。而寄養業務相比較而言份額較小,這是由於寵物寄養業務具有一定的潮汐化需求。
從目前國內情況來看,寵物寄養的頻次主要集中在小長假、春節或者出差期間,市場需求呈現明顯的潮汐化分佈。以上寄養高峰時段在整個全年所佔的時間比例不到10%,這段時間內誕生的寵物寄養需求,可能高達80%以上。 這就意味著寵物寄養作為一項商業專案,最大的難題就是潮汐需求。以高投入,包括專業人員、土地房產、裝置投入為核心的B2C模式,很難基於10%的假期時間進行規劃。
寵物寄養表面看來門檻較低,利潤頗高,北上廣深地區春節期間寄養一隻貓的費用就可達到100-200/天。但事實並非如此,很多寵物寄養店一直面臨虧損問題。首先,以專業化、日常化、高投入化、重資產為特點的B2C模式需要經營者承擔高昂的房租,人工費用等,其次由於寵物寄養行業准入門檻不高,很多店主在經營意識和技能方面都有所缺失,比如如何科學選址,管理門店保障服務效率,提升消費者的使用者體驗等。
而面對同樣無法改變的使用者需求週期,兩者之間供需不銜接的矛盾將造成專業B2C寄養市場遠小於寵物寄養市場。再加上供給端潮汐化的週期限制,使得B2C寄養的上升空間比較狹小。所以 目前市場上大多B2C寄養都提供了其他業務支援,包括會員運營、寵物美容、線上商城等。
但即便商業化困難重重,並不能阻擋市場對於寵物寄養的剛性需求。
潮汐化需求的破局者——共享經濟
說起2018年的共享經濟,已經是一地雞毛,但這並不代表共享經濟就沒有可取之處。寵物寄養潮汐化需求帶來高峰期的供給荒,可以考慮在共享經濟C2C的模式下進行滿足。在這方面,擁有超百億美元寵物市場規模的美國可以給國內同行一些借鑑。
2017年3月,美國最大的兩家寵物寄養線上服務的Rover和DogVacay宣佈合併,Rover全資收購後者。位於西雅圖的Rover成立於2011年,在2016年完成了4000萬美元E輪融資,估值達到3億美元。DogVacay在2015年獲得2500萬美元的B1輪融資,總融資金額達到4700萬美元。在合併前,Rover和Dogvacay的訂單量分別佔到市場的20%。合併後,兩家的訂單量佔據美國市場的半壁江山,下一步將拓展海外市場。
Rover和DogVacay的商業模式類似,通過網際網路平臺為媒介,提供寵物狗看護、寄養以及遛狗服務,被稱為“寵物狗的Airbnb”。有能力提高寄養服務的人可以在平臺進行註冊申請,隨後將由平臺進行資格篩選,而當鏟屎官需要寄養寵物時,可在平臺根據自己的要求挑選合適的寄養的家庭,Rover和DogVacay兩大平臺盈利的主要來源於服務費用抽成。將共享經濟與寵物寄養相結合後,雙方資訊溝通透明化,有利於引導鏟屎官們更加自主地選擇寄養家庭。

從上線至2017年8月,小狗到家已經為12萬隻寵物提供了服務,平臺目前稽核通過的家庭有 2.8 萬個,另外還有4000 多個家庭在稽核當中。
美國“寵物Airbnb”模式的成功,也帶動了國內同行業者們。小狗在家、人人養寵等作為國內首批吃螃蟹的人,都陸續完成了在2015年完成Pre-A輪融資,小狗在家於2016年10月再次拿到尚勢資本的A輪融資。

小狗在家融資情況
除了像小狗在家、人人養寵以外的平價寵物Airbnb,也有國內創業者將目光放到高檔寵物酒店領域的,萌星人就屬於此類。萌星人的運營方認為除了寵物寵物和家庭寄養以外,也可以通過改善寄養環境,實現專業化、標準化運營。

萌星人定位為寵物酒店,提供中高階的寵物(以犬類為主)寄養服務,除了住宿、餵養、互動等基礎服務外,也提供寵物美容、SPA、鮮食、游泳、訓練等附加服務。萌星人旗下包括了萌星人寵物莊園和斯塔蔻蒂(Star Cuties)兩個子品牌,前者定位為中高檔,相當於三星級酒店,房間日均價為200~400元,後者也相對高階,房間日均價在300~1000元,單店房間數量在60~80間客房。根據萌星人提供的資料,第一家萌星人寵物莊園已於2016年11月投入運營,截止2017年4月,累計入住800餘次,月入住率超過70%,月營收保持在20~25萬元。
但以目前國內寵物寄養市場水準,萌星人的消費水準未免有些過高,能否成功培養鏟屎官們的消費習慣仍然需要驗證。值得一提的是,萌星人自2015年3月完成400萬的天使輪投資後,直至2018年8月才獲得600萬的Pre-A輪投資。相比較小狗在家、人人養寵平價寵物Airbnb早已拿下千萬融資,萌星人這個寵物界華爾道夫的目標能否實現有待市場驗證。
漫漫前路,中國寵物Airbnb能否彎道超車
2018年,是國內資本市場寒冷的一年,但寵物賽道卻逆寒而行之。從2018上半年已公開的融資規模和融資頻率來看,寵物服務相關領域(例如連鎖醫院、醫療管理平臺和檢測中心等)成了行業外部資本關注的焦點,寵物食品和用品依然受資本看好,而新興的寵物領域,例如寵物服務也開始嶄露頭角。

2018年初,波奇網釋出2017年中國寵物行業一級市場的投資資料。資料顯示,從2015年到2017年的三年間,海內外資本對中國寵物行業的投資分別為4億元、7.8億元、15億元。在此基礎上,可以預計2018年投資規模必將更大。
龐大的市場規模,與接二連三誘人的鉅額投資使得寵物行業成為了備受青睞的藍海產業。但相比較發展較成熟的寵物食品領域來說,寵物寄養這一細分領域仍然有很多路要走。

寵物寄養不同於其他打車出行、房租短租等共享經濟,整體行業的服務型別會更加複雜化,且也會存在更多的健康問題與突發糾紛等。網際網路平臺雖然提供更有效的供需匹配,但對於寄養服務供給的質量控制,則需要更加嚴格的監管。除此以外,國內寵物市場仍然主要集中在滿足寵物基本生活需求的層面上,對於更高層面的需求習慣有待進行培養。
從目前來看,國內大多數寵物平臺,如波奇網,E寵商城等多將寄養業務作為主平臺的輔助業務進行培養,其主要營收來源仍然放在寵物食品的電商方面。根據中商情報網資料,自2012年至2017年間寵物食品規模從157億元增長至50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26%。至2017年末,我國寵物食品行業市場規模為500億元,比上年同期規模增長46.1%,寵物食品市場內部競爭激烈。

相比較寵物食品領域群雄逐鹿,寵物寄養領域的潛力更加有待發掘。而發掘的突破點可以從“人”入手,以小狗在家為例,除去寄養板塊,同時也設有寵物社群板塊,使用者可以在平臺上晒出家中萌寵相互點贊留言。在當下資訊化爆炸時代,如何觸達“人”是各個寵物社群值得探索的方向。在小狗在家這樣Airbnb的寄養場景下,本身就存在人和人之間的社交關係,再借助平臺上已經沉澱的 UGC 內容,是有條件建立起來一個寵物垂直社群。而在這樣寵物垂直社群中,更容易催生使用者的消費意願。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當下國內寵物寄養市場面臨的潮汐化需求商業難題,也能夠看到難題背後的轉化機遇。從本質來看,如何將冰冷的網際網路平臺變成一個充滿溫度的寵物airbnb,將是未來幾年國內寵物寄養平臺要講的故事。而這個故事能否實現,就讓千萬鏟屎官們靜靜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