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戰出行升級,支付寶首次實現刷碼乘火車
1月21日,廣深城際鐵路全線開通支付寶掃碼乘車。以後往返廣深的旅客不需要提前買票、不需要攜帶身份證,拿著手機就能像搭地鐵一樣乘火車。這也是國內鐵路交通系統首次實現掃碼乘車,是中國公共出行領域實現效率提升的又一大突破。

這也意味著,網際網路巨頭在公共交通領域的鏖戰,從公交地鐵正式邁入鐵路。
過去一年中,由支付寶首創的掃碼乘車技術實現了在北、上、廣、深、港超一線城市公交地鐵、城際交通的應用。平均0.3秒的掃碼乘車體驗在全國超過120個城市的公交地鐵上普及,憑藉技術+生態支付寶移動支付的大交通鏖戰中,確立了領先身位。
剛需、小額、高頻,公共交通(包括城際高鐵在內)的場景,一直被認為是移動支付的必爭之地,湊熱鬧的外行人會認為這場戰事,無非就是燒錢搶人,看使用者規模和粘性。其實不然,交通網際網路革命技術改造難度之大、產業理念改變之大,對於支付寶、微信們來說這無疑是一場To B 之爭。過去一年,支付寶接連拿下重磅的出行專案,則是其在B端的一次大勝利。
大交通,產業網際網路的序章
“ 一切結尾,皆為序章 ”可以用來形容移動支付與公交行業之間的火花。對於已經接入線上線下各個場景的移動支付來說,公共交通場景是連線“衣食住用行”的最後一塊拼圖。而對公交產業,和想要入局的支付寶、微信等來說,公互動聯網化才是產業網際網路的開始。
一直以來,公交地鐵是非常典型的傳統產業,其 利益格局、運營模式、服務方式都相對固定,商業化程序緩慢 ,即便在“網際網路+”的政策大背景下,改變也甚微。而它與移動網際網路的結合,僅僅一個單純的連線還遠遠不夠;對於想要佈局進去的移動支付巨頭來說,單純做模式輸出,也不夠。
如果說C端市場是塊奶油蛋糕,好切好吃易消化,那麼B端市場就是塊硬骨頭,滋味好卻難啃。能啃下來需要一定的內功修煉,技術實力和對產業的理解缺一不可。我們從支付寶在大交通領域一路過關斬將,便可窺見一二。

去年11月,港版支付寶AlipayHK擊敗微信、VISA、MASTER等對手拿下港鐵專案,為全港MTR提供掃碼乘車服務,憑藉的就是過硬的技術。據說在競標時,業主方港鐵的目標是1分鐘過閘30人,而港版支付寶則以更出眾的資料將其征服——一分鐘過閘40人,且完成了扣款、簡訊提醒全鏈路。
這背後是雙離線二維碼技術的多年積澱與實踐。採用先乘車後付費的理念,乘客只需開啟手機中的二維碼,在感應器前簡單一掃,不到0.3秒即可出入閘;等出閘後從支付寶里扣款。雙離線支付操作,即使在流動網路訊號較弱或無網路下,掃碼過閘也能正常完成交易,有效避免了手機連線速度慢而影響出閘效率和效果的問題。
這一技術方案與手機NFC支付相比,降低了使用者門檻,與微信起初力推的線上支付二維碼相比,解決了支付效率及成功率問題。公交地鐵集團作為技術買單方,給出了最直接的反饋。從去年1月開始,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城市公交、地鐵接入支付寶。

而在支付之上的生物識別、大資料、雲端計算、信用等能力的疊加,也成為支付寶備受青睞的原因,譬如這次接入的廣深鐵路。鐵路人多且雜,安全因素是運營方的一大考量,人、票、證三者一一核對是必需。接入支付寶後,廣深鐵路乘客只需到“廣深城際掃碼通”小程式裡刷臉完成身份認證,出行當天就能直接掃碼進站。人臉識別解決了核身問題,掃碼通行簡化票證合一。據鐵路部門的推算,整個過程耗時僅需3秒,相比之前現場核驗身份等流程,平均節省時間15分鐘以上。
B端市場難做,是因為行業主體們不僅要眼前的利益,還要遠方的前景 。如果不能深入行業、深刻理解,像支付寶這樣擁有強大技術能力的巨頭,很容易就會被視為行業利益的蠶食者,而非助力者。因此,支付寶選了一條產業共贏的道路。開放技術幫上海地鐵開發完成大都會APP,現在上海人不只拿它來掃碼乘地鐵,還會用來看臺風出行、路況資訊,這對地鐵運營商來說才是更大的增值與想象空間。據公開報道,目前武漢、西安等城市公交地鐵都與支付寶在後續增值服務、公交粉絲經濟的打造上進行商業化探索。
打響 To B戰役
面向城市公共交通的市場有多大?德勤日前釋出的《超級智慧城市報告》就顯示,全球在建的智慧城市中,中國就佔了500個,智慧城市“大交通”網際網路化,移動網際網路化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趨勢,有著萬億級的市場投資需求。
而這卻還是隻是龐大B端市場的冰山一角,隨著消費網際網路紅利消逝,人工智慧、大資料、雲端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日趨成熟並進入商用階段,網際網路這項通用技術在各個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普華永道預計到2025年科技賦能B端帶來了整體價值將達到50萬億。
無怪乎前有王興的下半場論,後有馬化騰高舉騰訊B端服務能力建設的大旗,提出“產業網際網路”,但阿里CEO張勇卻說自己不喜歡講“產業網際網路”,因為它並不是新名詞。確實,在“下半場”、“產業網際網路”流行之前,阿里就已經開始了實踐。這些年,網際網路江湖談論了太多風口和巨頭之爭,讓人們忽略了,2B業務一直是阿里的大本營,這次屬於它的風來了。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在改造升級傳統公共交通行業阿里系的勢如破竹,支付寶、阿里雲、高德地圖三劍合璧,支付、雲端計算、LBS,阿里生態體間能力疊加互補,智慧交通、城市大腦、新零售,面對這些充滿想象的行業升級方案和擺在面前的機遇,很難想象哪個傳統企業不會心動。
而在如何賦能給B端上,阿里也趟出了一條路。阿里參謀長曾鳴把這種賦能模式定義為S2B2C,放在淘寶天貓系的語境下就是平臺上的B端商戶,呼叫S(阿里平臺)的能力,“S不能僅僅提供某種 SaaS 化工具,它還必須基於對上游供應鏈的整合,提供某些增值服務,才能幫助 B 更好地服務 C ”。而在支付寶上,則更多變成了支付、信用、金融、風控等技術賦能,行業裡也有人稱為“T2B2C”,公共交通產業是最貼切的一例典型。
而對於騰訊來說,以To C起家的它來搶食To B的蛋糕,這本就是一個分水嶺,B端的紅利來了。誰能勝出?我們還無從知曉,但在公共交通支付接入爭奪戰裡,或許映射了巨頭們未來混戰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