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隱祕的基礎科學佈局:從救命的AI 到馬化騰的無用功
11月4日,北京,寒風凌厲,七位中外頂尖科學家,在騰訊WE大會分享了從天文、物理到生命健康等多個領域的突破性進展。
作為哈勃望遠鏡、羅塞塔彗星探測計劃等專案的參與者,馬克·麥考林一生致力於觀測宇宙,他正致力於推動“世界最強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的升空。“它會幫助我們去了解恆星的起源,銀河系的許多神祕之處。”麥考林說。
在會場的另一端,騰訊(00700.HK)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正在看著直播。“從引力波、韋伯望遠鏡、染色體重組,到騰訊AI在醫療農業領域的探索,都印象深刻。”馬化騰在微信朋友圈寫道。
看似和騰訊的主營業務無關的WE大會,其實是騰訊在基礎科學的一個重要視窗。就像這場看似“無用”的大會一樣,騰訊在基礎科學的研究和投入很多都是在祕密中進行。在馬化騰看來,WE大會“沒有談及商業或者公司之間的競爭,而是談論如何解決我們可能現在想不到的未來的很多問題。”
今年,BAT網際網路三巨頭都開始大力投入科學研究。比如阿里設立了科研機構“達摩院”,百度招攬9位世界級科學家成立百度研究院顧問委員會。如今,設立科研機構已不僅僅侷限於政府和高校。曾經有過天體物理學家夢的馬化騰,也未停止對基礎科學的思考。
AI應該為醫療帶來什麼?
在前不久舉行的騰訊合作伙伴大會上,騰訊副總裁姚星首次透露,騰訊主要攻堅能夠提升前沿、原創和開放性的基礎研究,並在關鍵性技術上前瞻性佈局,打造“人工智慧(AI)、機器人(RoBotics)和量子計算(Quantum Computing)”的ABC組合。
在具體方向上,騰訊旗下有優圖計算機視覺中心、騰訊AI Lab、WeChat AI等三大人工智慧實驗室,還有Robotics X機器人實驗室、音視訊、量子實驗室等研究機構。
按照騰訊的構想,AI+機器人的“雙基礎”佈局,將有利於連線虛擬與現實世界,從而真正達到騰訊所致力於攻克的終極難題——通用人工智慧(AGI)。該公司表示,希望用人工智慧等一系列前沿技術來解決社會問題。
在WE大會上,多位嘉賓對時下熱議的“AI如何幫助醫療行業”話題進行了討論。
“中國等世界很多國家都對人工智慧技術感到非常興奮,但是,人工智慧怎麼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呢?”作為幫助騰訊探索尚未涉足的技術領域、發現潛在投資物件的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David Wallerstein)說,騰訊在很多領域開發人工智慧,但是我們的激情在於,能夠用人工智慧推進醫療,做“救命的AI”。
網大為說,醫學領域的人工智慧,如果成熟的話,能清晰掌握心臟、腦、眼睛等重要器官的狀態,綜合分析資料,從而提升診斷和治療的準確性,更早發現癌症和腫瘤,也能向病人提供更適合的治療方案。
目前,騰訊首款AI醫學影像產品“騰訊覓影”已經投入使用。這套產品能利用AI醫學影像分析,實現食管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乳腺癌等疾病的早篩;利用AI輔診引擎,對700多種疾病風險進行預測診斷。截至2018年7月,騰訊覓影輔助醫生閱讀醫學影像超1億張,服務超百萬患者,提示高風險病變15萬例。
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研究所所長,精準醫療領先研究者喬爾?杜德利(Joel Dudley)在發言時探討了技術對醫療行業更進一步的應用。他說,技術的進步,比如現代的基因組學、基因排序, 能讓我們獲得前所未有對人體的瞭解。20年前,對人類基因的排序可能要花20億美元,現在成本減少了很多,可能只要幾百美元就可以了。
“我們發現了上千個基因,並且知道有一個基因的突變會導致一種疾病,但是發現近30年來,到現在還不能夠治癒這樣的疾病。”喬爾以囊包性纖維病(CFTR)為例來說。
“為什麼我們發現基因的能力,超過了我們治癒這種疾病的能力呢?背後一個原因是,人不是機器,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適應性系統。一個細胞內部,會有一個涉及到幾百萬互動的這麼一個非常複雜的體系。 ”喬爾說,他的夢想就是能夠創造一個由智慧診所大資料驅動的健康網路。
騰訊的基礎科學夢
實際上,騰訊在基礎科學的很多研究和投資佈局都沒有公開。
2014年WE大會上,美國世界景觀公司(World View)執行長詹?博尼特(Jane Poynter)就曾向澎湃新聞記者透露,已經接受了騰訊投資,他們提供的是太空邊緣旅行業務。
今年WE大會,網大為透露,和騰訊合作的一家美國戶外農業企業,運用人工智慧作業,在美國中西部的玉米主產區,實現節水40%,同時增加單位產能。如果把這個技術用到全美的玉米產業帶,節省出來的水相當於美國的居民用水全國4個月的總量。
在研究方面,騰訊已經公佈的有:利用跨年齡識別、億級人臉檢索能力等AI影象處理能力尋找走失兒童回家;和廣汽新能源合作開發AI人車互動系統;與深圳市稅務局試點區塊鏈電子發票等。
但是,騰訊內部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由於受限於政策法規,很多國外被投公司希望騰訊不要公開投資關係。
業內猜測,無論WE大會臺上的這些嘉賓是否和騰訊真的有業務往來,但可以看出騰訊在除了網際網路領域之外,在更廣闊的科學領域的號召力。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生前在中國的最後一次演講就在WE大會上進行的。2016年邀請的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引力波領域領先專家Barry Barish,在201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像WE大會這樣看似對業務沒有幫助的專案還有很多。
過去一年多來,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已經參與捐贈至少5個有關鼓勵基礎科學研究的獎項或學校建設。
最新一例是他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毛淑德、何華武、鄔賀銓、李培根、陳十一、張益唐、施一公等10餘位科學家,共同發起的“科學探索獎”。騰訊基金會投入10億元人民幣的啟動資金資助該獎項,給45歲以下的傑出科學家“雪中送炭”。
之前則包括“未來科學大獎”的數學與電腦科學獎,由馬化騰與其他三位企業家共同認捐,期限為十年,單項獎金100萬美元;“科學突破獎”創始捐贈人,和馬化騰同批捐贈人還有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臉書聯合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夫婦等;以及馬化騰等人捐贈的西湖大學;騰訊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旗下的自然科研推出“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等。
馬化騰曾表示,“我是有科學家夢想的企業家,也非常希望能圓我的夢,讓所有的企業家更加關注科學,讓科學成為時尚。”
在前不久內部交流會上,馬化騰對員工“希望騰訊成為一傢什麼樣公司”一文的回答是,騰訊的願景是希望成為最受尊敬的網際網路企業,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如果進一步闡述的話,一是和時代、國家的利益更加方向一致;二是和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加融合;三是要能和業界的合作伙伴共同發展。
相比國外,國內基礎科學研究的基礎非常薄弱。年初的中興事件讓大家看到,沒有晶片和作業系統,不掌握核心技術,就不具備競爭力。
此外,基礎研究往往需要長期且巨大的投入,並不能對業務直接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不過,騰訊對此保持足夠耐心,據澎湃新聞了解,騰訊的部分實驗室不設KPI(關鍵績效指標)考核。